第83章 權衡局勢
- 明末風云:崇禎逆天改命
- 執劍之士
- 2073字
- 2025-07-15 11:30:00
朱由檢沉默了,知道許宗禮所言,乃是恪守傳統士大夫“致君堯舜”的理想,渴盼君臣相得。
但是今日的朝堂,門戶傾軋日盛,君疑臣,臣懼君,相互提防,各懷機心。
談何互信,談何容易?許宗禮之論,在當下實屬艱難。
但,這不就是自己一直為之努力的嗎?
朱由檢霍然離座,向著許宗禮方向微微欠身,肅然道:
“許卿之言,朕謹受教。”
許宗禮見狀,連忙還禮道:
“陛下折煞微臣!臣觀陛下所問,皆關社稷蒼生,足見陛下志存高遠。前路雖漫,然《尚書》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陛下勵精圖治,躬行不輟,則大業必成,中興可期!”
如此說完,許宗禮當即也就返回隊列中,不再言語。
隨后,朱由檢將《顏淵》篇中其余的疑問一一提出。
孫承宗等人輪番應對,或引經據典,或結合時弊,剖析治道得失,言辭懇切,深入淺出。
等到朱由檢全部問完后,同知經筵事的施鳳來,張瑞圖,溫體仁三人,現在北京已經是深秋,官袍內襯卻已被冷汗浸透。
御前講學,是榮耀,但也需謹言慎行,以免行差就錯,被有心人利用。
朱由檢見此,站起身來,朗聲道:
“諸卿今日勞苦功高,朕心甚慰。已著光祿寺于左順門備下薄宴,聊表心意,諸卿可移步前往,稍事歇息。”
這可能也是明朝的一個灰色笑話,經筵過后明朝皇帝都在左順門賞食,而那些清流文官也經常在左順門攜手“伏闕叩諫”。
看來明朝的官員通常都喜歡給皇帝上課,可能這就是他們的良好傳承吧,在那左順門前演繹著一幕幕仗義執言吧。
等到賜宴結束后,翰林院等一干人清流,都三三兩兩散去。
左順門中那六部重臣回轉文華殿肅立,紛紛看向黃立極。
只見首輔黃立極,面色凝重地向前一步,躬身說道:
“陛下,魏逆一案牽連甚廣,朝野矚目。臣斗膽叩問圣意,不知陛下對此案將作何圣裁?”
自從朔望朝朱由檢下令捉拿官員,錦衣衛緹騎四處鎖拿,退贓的官員不計其數。
京城內外惶惶不安的官員、涉案者的故舊親朋,求見者絡繹不絕,黃立極等人府邸的門檻幾被踏破。
黃立極等人雖與朱由檢早有默契,但面對這種煩擾,也著實是有些招架不住。
此時,禮部侍郎錢謙益與成國公朱純臣,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也是一同出班。
錢謙益面如冠玉,年逾不惑卻豐神俊朗,此刻更是一派凜然正氣,他朗聲奏道:
“臣等亦有一事,敢問陛下,前左副都御史黃尊素一案,陛下明斷否?”
朱由檢目光掃過階下諸臣,尤其在錢謙益那副“俊朗”的面孔上停留許久。
眼前這位以氣節聞名的東林黨人,誰又能想到他日后竟有“水太涼”?
御座之上,朱由檢沉默片刻,方才緩緩開口,聲音低沉中帶著一絲沉痛:
“黃卿之事,朕亦深為痛惜。國法綱紀,不容輕忽。然處置之道,朕亦思慮再三。諸卿皆國之股肱,于此有何良策,可教于朕?”
說完,朱由檢向侍立一旁王體乾示意。
王體乾心領神會,立即從隨身捧著的錦匣中取出一份奏疏,恭敬的奉上。
朱由檢接過,將其示于階下:
“此乃刑部尚書崔呈秀一干人等,聯名所上之疏,諸卿且傳閱一觀。”
至于朱由檢為何說這一件事,是要讓他們明白,不管是為東林黨那些君子翻案,還是嚴懲魏黨,都要好好斟酌。
但是自己在明面上,仍需擺出一副虛心納諫、不專獨斷的明君姿態。
黃立極等人依序傳閱,殿內一時寂靜,只聽見紙張翻動的聲音。
等到眾人閱覽完畢,孫承宗面色凝重的站出來說道:
“陛下明鑒,魏案所涉,盤根錯節,牽動朝野上下。若大肆株連,恐傷國本,臣懇請陛下慎思明察,網開一面!”
孫承宗話音剛落,剩余的群臣仿佛得了號令,竟齊刷刷躬身拱手,異口同聲奏道:
“臣等附議!懇請陛下明察!”
這聯名奏疏中,崔呈秀等人可謂字字泣血,歷數“生平功績”,至于附逆魏閹之事,則一概推諉為“奸佞構陷”、“蒙受冤屈”。
朱由檢對此不置可否,目光忽而轉向殿角,仿佛想起一事,問道:
“前番順天府鄉試舞弊一案,查辦得如何了?”
此言一出,臺下的群臣,此刻卻是你望我,我望你,面面相覷,沉默不語。
立于班中的錢謙益,聽到“鄉試舞弊”四字,心頭驟然一緊,仿佛被針刺了一下。
天啟元年浙江鄉試的舊事陰影瞬間浮上心頭,當年他雖然僥幸洗脫嫌疑,但這些年來自己仕途曲折,也和這不無關系。
想到這里他神色焦急,連忙盯著朱由檢,不知他是如何判決。
就在這寂靜中,許宗禮踏步而出,躬身奏道:
“啟稟陛下!臣奉旨協理此案,得報順天府鄉試存疑,即會同都察院諸御史詳加核查。
現已查明,刑部尚書崔呈秀長子崔鐸等人,確系倚仗父勢,科場舞弊,實據確鑿!
涉案主考官孫之獬等一干人等,業已鎖拿下獄。順天府鄉試已另行安排,擇期重考,斷不會誤了明年春闈大計!”
朱由檢目光掃過階下神色各異的群臣,略作沉吟,隨即說道:
“諸卿所奏,朕已知悉。除魏忠賢、客氏等內侍主犯由朕處置,崔呈秀罪證確鑿,然思其悔改,革職抄家;
其余貪污,瀆職等京官,地方官等著其輸臟,著首輔黃立極等人會同三法司官員,即日其提審復核,務求詳實公允,具本奏聞!”
魏忠賢那些內侍自己那些已經明確,就自行處理,絕不能讓文官處置,不然又會做起文章。
“陛下圣明!臣等領旨!”
黃立極等人聞言,心中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這不就是變相的京察。
只不過是五人領銜再加三法司,交給自己文官處理,那這個空間可就大了,連忙躬身領命。
至于魏忠賢等人的死活,他們并不關心,難道真當他們是魏忠賢的孝子賢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