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夷四縣,沿海平原地域僅占十之一二,剩下之地,多為高山密林,其間尚有不服王化之山間野倭數萬,留之始終是個大隱患。
袁洋一聲令下,四縣上下十余萬軍民,趁此農閑之時,在熟悉地理之當地倭奴帶領下,立刻有組織的開展搜山檢海,很快便收獲巨大。
僅過去十數日,各縣捷報便紛紛傳來。
“報!九夷縣搜山檢海,十數日間抓捕山間野倭三千余口,獵殺山間野獸、海中漁獲數千,得糧計兩萬余石!”
“報!木城縣搜山檢海,抓捕山間野倭二千余口,獵殺野獸、漁獲數千,得糧計萬余石!”
“報!赤馬關縣搜山檢海,抓捕山間野倭千余口,獵殺野獸、漁獲上千,得糧計萬石!”
“報!玉田縣搜山檢海,抓捕山間野倭五千余口,獵殺野獸、漁獲上萬,得糧計三萬余石!”
四縣中,玉田位置最為優越,收獲最多,其次便是九夷縣,木城及赤馬關,因此前已有過類似動作,故收獲墊底。
加上管蛟率水軍十余日間捕殺超過五十余頭巨型鯨魚,幾乎把九夷港外方圓百里鯨魚殺的絕跡,此次搜山檢海、捕鯨行動,不僅抓捕了上萬倭奴,掃平四縣大半內患,更收獲十余萬石糧草,又添一月之糧,實一舉數得。
休整數日,五月底,見時機已至,袁洋命令管蛟、王基為將,各領一千漢軍精銳,并八百倭兵,先于赤馬關匯合,隨后兵分兩路,乘船一路向東,往本州、四國兩島抄掠而去。
“正則,此行抄掠糧草為先,其它都為其次,汝萬不可再魯莽用兵,知否?”臨行前,擔心管蛟再次行險,袁洋鄭重的勸戒道。
“主公放心,臣必馬到功成!凱旋而歸!”管蛟大大咧咧的笑道。
“到赤馬關后,多與伯輿交流,汝等皆為吾之臂膀,切記珍重。”
“諾!”
管蛟告別袁洋,以青州號為旗艦,乘數十船樓船、艨艟為主力,沿著九夷島海岸線,一路向東而行,往赤馬關而去。
………………………………………………
“報,前方便是樂浪郡外海。”
五月初五,就在袁洋大婚之際,經過數日航行,管承、袁忠、李敏一行,越過百濟海域,乘船已至上千里外樂浪外海。
武帝時期,樂浪郡地域寬廣,其下足有十八縣,治下漢民有二三十萬之多。
然時光冉冉,滄海桑田,東漢末年,漢室衰弱,胡夷猖獗,樂浪郡實際控制范圍一路內縮,至今時,僅剩朝鮮,講邯,浿水,粘蟬,遂城,增地,駟望,屯有,鏤方等縣,實為憾事。
“公達,樂浪在望,君通曉遼東邊事,可有良策助吾主平定遼東乎?”樓船爵室之內,袁忠正色發問,管承亦期待看向李敏。
李敏坐直身體,他悠悠放下陶碗,笑問道:“不知二君,可知曉遼東公孫氏實力否?”
“愿聞其詳耳。”二人齊聲回道。
李敏輕撫美髯,蒼勁的臉上滿是回憶:“昔年董卓亂政,公孫度借徐榮之手,出鎮遼東,至今日,其子公孫康繼位,已足有一十六年矣!”
“遼東本塞外邊垂偏僻之地,漢民人口不過數萬戶,然此十六年間,因中原屢遭戰亂,遼東反倒成了絕佳避難之所,昔年如管寧、邴原、華歆、王烈這等大才,亦曾從青州泛海遠渡遼東避世,公孫度納之,因此實力大增,方能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北撫扶余,南取東萊諸縣,威震海外。”
“公孫度鼎盛時期,分遼東為中遼、遼西、遼東三郡,北納玄菟,東據樂浪,南取東萊置營州,坐擁六郡之地,治下漢民五六十萬,擁兵數萬,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實亂世梟雄耳!”
李敏說到這,停頓片刻,又繼續道:“至今日,公孫康繼位,雖失東萊數縣,又因四方胡夷趁其父之亡,紛紛背盟,屢次興兵劫掠,遼東動蕩,然其根基未損,治下五郡,仍有漢民五十余萬,擁常備步卒二萬余,騎卒八千眾,水軍一萬余,帶甲四萬,實力冠絕幽州邊地。”
“如此說來,遼東難圖也?”管承皺眉說道。
“不知公孫康此人,較之其父何如?”袁忠直指問題核心。
“公孫康此人才干雖不及其父,然卻也是一守成之主。”李敏中肯的評價道:“其繼位不過兩年,已初掌遼東五郡,連退高句麗、扶余、烏桓、百濟、東歲多方夷族窺視,若再給他數年時間鞏固,說不定能再效其父收攏四夷,威震海外耳。”
“公達可有良策助吾主破之?”袁忠再問。
李敏沉思良久,反問道:“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吾未曾與袁征東謀面,既不知其才德,亦不知瀛州實力,怎可輕言此等家國興亡之大事耳?”
袁忠聞言,起身一指室外滄海:“公達勿憂,吾愿以吾性命指此滄海起誓,吾主之才德,定勝公孫康十倍,若吾言有假,教吾立刻葬生魚腹之間!永世不得輪回耳!”
在司馬懿之前,漢代的誓言,是十分具有可信度的,袁忠的滄海之誓,令李敏大為動容。
他走到袁忠身前,感嘆的說道:“守貞對袁氏之忠貞,實不下于狐子犯之于文公也!”
袁忠謙遜道:“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吾不過袁征東帳下一老仆,實不能與狐公類比耳!”
見李敏似有意動,袁忠又道:“瀛州之實力,眼下雖僅有十余萬軍民,精銳漢軍更不過萬余,然假以時日,以吾主之賢明,若有公達此等賢才相助,定能迅速蕩平扶桑,進軍三韓,屆時,公孫康雖擁兵數萬,然吾主亦能擁兵數萬,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也!”
管承亦自信的笑道:“公孫康一守戶之犬耳,豈能與吾主袁征東相提并論焉?!”
公孫度曾開棺焚李敏之父尸骨,殺戮李氏宗族,李敏與之有九世之仇!
聞言,李敏不再猶疑,果斷道:“遼東雖有數十萬眾,公孫康亦有守成之才,然此地有三大弊端,公孫氏亦有三大短處,若能善用之,破公孫康,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