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兩線作戰
- 南明,開局請我當皇帝
- 藍見青
- 2028字
- 2025-07-10 09:14:54
乾清宮。
新任兵部尚書張福臻,終于到任。
朱慈烺特意召開例會,與會人員有內閣、戶、兵部二部堂官以及京營的兩位主事官。
“張尚書,朝廷目前的情況,你也都了解了。”
“朝廷的軍政,接下來你覺得應當如何部署?”
“回稟皇上。”張福臻行禮。
“臣以為,朝廷之敵,一在北,一在西。”
“臣觀朝廷部署,山東、登萊、河南,三地已派撫按恢復、將佐鎮戍。又增徐州鎮,派總戎鎮守。”
“并設經略,經理山東、河南、江北軍務,駐于徐州。”
“如此,便將江北連成一片。南京,也有了極大的緩沖余地。”
“北部之敵,或可以此為擋。”
“或可?”朱慈烺的聲音響起,“那便是還有不可。”
張福臻:“臣不敢欺瞞皇上,正是。”
朱慈烺很高興,下面的臣子提建議,那是好事。
只要不是打嘴炮的那種,朱慈烺還是樂于接受的。
像張福臻這種屢歷邊事的老臣,他的意見,是很寶貴的。
“有話,但講無妨。”
張福臻:“啟稟皇上,臣于山東南下時,便聽聞闖賊戰敗于山海關,退出了京輔。”
“山東此刻,人心惶惶,皇上派官吏進入山東招撫,是一步絕佳的妙棋。”
“河南的情況不如山東樂觀,但闖賊也不可能控制整個河南,我軍不至于沒有立錐之地。”
“臣想說的是,闖賊一旦敗退出北方,那我軍,將要面對的就是建奴。”
朝堂上,一直視李自成為心腹大患,所作的戰略部署,也多是針對闖賊。
如今張福臻冷不丁的把建奴擺了出來,倒是出乎了這些人的意料。
大學士王鐸看向張福臻,“張尚書,建奴能打到江南,怕是有杞人憂天之愁?”
“何為杞人憂天?”張福臻直接反問過去。
“天塌不下來,才叫杞人憂天。天塌下來了,那叫大禍臨頭!”
“《史記》載:魯莊公七年,魯國西北,隕星如雨。而魯國的西北,正是杞國。”
“杞人憂的,未必是天真的塌下來,更有可能是天降隕石。”
“闖賊戰敗于山海關,普天之下,能夠戰敗闖賊的,除了我大明,也就只有建奴了。”
“天塌不下來,但有可能降落隕石。闖賊若是退卻,建奴極有可能南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不能賭,建奴不會南下。”
被張福臻說教一通的王鐸,覺得臉上很是掛不住。
他回隊懟道:“闖賊如今風頭正盛,就算有山海關一敗,也不至于一蹶不振,將北方土地拱手送于建奴吧?”
“只要闖賊還在北方,就足以牽制建奴。”
張福臻直接反駁,“李自成流寇習性,他打不了硬仗。”
“朱仙鎮一戰,是趁我大明軍力集結于遼東,迎戰的皆非我大明精銳,且諸將又多有違抗軍令者。”
“孫傳庭孫督師出關進剿中原,干旱兩年的河南竟暴雨如注,引發山洪沖毀孫督師糧道。是老天爺也幫了他李自成的忙。”
“再往后,大同是主動投降的,宣府是主動投降的,京畿因感染瘟疫,京營倒下,軍兵銳減。北京城,也是由叛臣從內部打開的。”
“從陜西到北京,李自成唯一打過的硬仗就是寧武關。可寧武關的守軍,不過寥寥幾千人。”
“皇上,臣以為,經山海關一敗,李自成很有可能向西退卻,退守山西。”
“如此,山東必然會暴露在建奴兵鋒之下。以朝廷在山東的軍力,萬難抵擋。”
朱慈烺聽得頻頻點頭。
科班出身的就是不一樣。
張福臻的分析,比史可法、馬士英等人的分析,靠譜多了。
“繼續說下去。”
見皇帝認同了自己的分析,張福臻說的更有底氣了。
“陜西的災情最先開始,民亂也是由陜西而起。后山西、河南、山東也災情不斷。其中,山西、河南是我軍與闖賊的主要戰場。”
“北直隸、山東,常年受建奴寇關蹂躪。”
“整個北方,已經是一片爛地。”
“糜爛的北方養活不住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同樣也養活不住建奴。”
“李自成一旦退守山西,建奴必將占據北直隸。臣擔心,我軍,將又復兩線作戰之艱難境地。”
關內是流寇,關外是建奴。
大明朝確實是長期處于兩線作戰。
可大明朝的兵力,又很難維系兩線作戰的局面。
情況常常是,馬上就要剿滅流寇了,建奴寇關了,兵力就被抽調去抵御建奴。
兵力一被抽調,流寇接著便死灰復燃。
結果就是,兩線作戰,哪一線也沒有平定。
直到崇禎十二年,崇禎皇帝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必須先解決一頭,然后回過頭來收拾那一頭。
然后,就有了精兵云集的松錦大戰。
為了松錦大戰,崇禎皇帝也是下了血本。
洪承疇說要籌措一年的軍需才能出戰,崇禎皇帝答應了。
洪承疇說要調集各鎮精銳,崇禎皇帝答應了。
洪承疇說要等八部總兵到齊,崇禎皇帝答應了。
洪承疇說劉肇基、左光先等將不可用,要求換將,崇禎皇帝答應了。
但是,與此同時,朱仙鎮還有十萬人規模的大兵團作戰在等著明軍。
同時供給關內、關外兩處數十萬人規模的重兵集團會戰,明朝壓根支撐不住。
偏偏這時,洪承疇的糧道又被清軍截斷。
結果,毫無懸念。
松錦、朱仙鎮,兩場大戰,明軍一敗涂地,輸的褲衩都沒了。
所以,當提起兩線作戰時,張福臻的臉上,立刻布滿愁容。
就連與他唱反調的王鐸,臉色也不由得沉了下來。
按照歷史的軌跡,李自成不是退守山西,也沒有退守陜西,而是一步到位,退到了湖廣。
最終,喪命于湖廣、江西交接地帶的九宮山。
朱慈烺不會傻到拿著原本的歷史,去刻舟求劍的機械應對。
蝴蝶振翅,都有可能引發一場颶風,更遑論是滾滾向前的歷史。
“若是真的再復兩線作戰之難事,張尚書以為,當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