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先練精兵
- 南明,開局請我當皇帝
- 藍見青
- 2380字
- 2025-07-07 09:07:49
“遷安伯。”
正在翻看官兵花名冊的杜文煥聞聲抬頭,原來是協(xié)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張國維。
他站起身,“大司馬。”接著一揮手,“請坐。”
明朝的勛貴,越是到后期越是擺設(shè)。
不過,有兩處職位,卻是勛貴的自留地,別人無法涉足。
一是南北兩京五軍都督府的掌印。
再一個,就是總督京營戎政。
太平時節(jié),勛貴尚且是京營的一把手,何況是如今這個動蕩年月。
杜文煥邊將出身,又有爵位傍身,在京營中,自然是名副其實的上位者。
張國維坐下,“下官剛從小校場回來,那里的士兵,篩下去多半。”
“意料之中的事。”杜文煥沒有感到奇怪。
“下官曾任應(yīng)天巡撫,對江南的士卒也算有所了解。”
“江南的士卒并非不能打,只是承平太久,忘了應(yīng)該如何作戰(zhàn)。”
杜文煥放下手中名冊,“孟子有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人也一樣。江南是我大明朝腹地,既無邊患,又無土司,亦鮮見流民。官兵疏于戰(zhàn)陣,短于應(yīng)擊,實乃常理。”
“也就是崇禎季年,流寇竄逃至鳳陽、安慶、廬州一帶,江南才見烽火。”
“饒是這樣,江南軍中勁卒,也皆被抽調(diào)。留下的,盡是疲軟。”
張國維頗有感觸,他任應(yīng)天巡撫時,還曾領(lǐng)兵進剿流寇。
彼時的南兵,要遠遠強于此時的南兵。
“圣上雖已經(jīng)下旨,調(diào)西南各省的兵馬精壯入衛(wèi)南畿。可一路山高水遠,仍需時間。”
“當下京營士卒的缺額這么大,遷安伯以為,當如何?”
“能如何?”杜文煥在反問,又像是在自問。
“大司馬清楚,圣上允許我們募兵,可募兵的費用實在太高。”
“各地的營兵,兵源本就多出于衛(wèi)所。所以,我們還是得從衛(wèi)所中勾軍。”
“南京上直衛(wèi),除卻錦衣衛(wèi)和孝陵衛(wèi)外,還有十五個。南直隸的在京衛(wèi),有三十二個。”
“京衛(wèi)分布在應(yīng)天城外,精壯被各地督撫總兵挑的差不多了。但這十五個上直衛(wèi),只供給京營。”
“一個衛(wèi),兵額五千六百人。十五個衛(wèi),就是八萬四千人。”
“京營原有兵額六萬,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能留下一萬五千人。”
“我們再派人直接到上直衛(wèi)的軍戶家里去挑青壯,怎么也能挑出兩萬人來。”
“漕運衙門編練的五萬鄉(xiāng)勇,皇上留了一萬給京營。”
“如此,便是四萬五千人了。”
張國維心里默默的計算,“再輔以募兵,等到西南的兵馬精壯到了之后,數(shù)字,怕是要超過六萬。”
杜文煥默了一下,“松錦一戰(zhàn),秦兵精銳敗沒。后于中原同闖賊作戰(zhàn),傅宗龍、汪喬年兩任三邊總督戰(zhàn)死。待到孫傳庭孫督師赴任西北,依舊能輕松拉起一支軍隊,靠的正是陜西三邊的衛(wèi)所。”
“江南不是陜西三邊,這里的軍戶承平太久,早就和尋常民戶沒什么區(qū)別了。”
“短時間內(nèi),練不出六萬精兵。”
張國維明白了對方的意思,他知道,杜文煥說的是實情。
“遷安伯的意思是?”
“一半,三萬。”杜文煥回答的很是干脆。
“先將軍械、軍需等,以及有經(jīng)驗的老兵,盡可能的堆積到這三萬人中。先練出這三萬戰(zhàn)兵。”
“我沒少同闖賊打交道,李自成這個人,向來是流寇成性,劫掠為生。”
“李自成手下本就有那么多軍隊,又招降了大批我朝降將。北方早就被打成了一片爛地,根本就養(yǎng)活不住幾十萬軍隊。“
“江南膏腴之地,守軍又盡是殘兵敗將、羸弱之師,闖賊不可能不將主意打到江南。”
“兵貴神速,一旦闖賊兵鋒南下,朝廷拿什么抵擋?”
“將有限的物力投入精兵訓練,以確保快速成軍,才是正道。”
“只要朝廷手里有兵,既可外出御敵,又可震懾地方不安分的官員。”
京營的當家人有兩個,總督戎政的勛貴,協(xié)理戎政的兵部堂官。
杜文煥是一把手,但訓練精兵的計劃,不可能繞過張國維這個二把手。
他推心置腹,就是想要獲得張國維的支持。
家丁,戰(zhàn)兵,守城兵,輔兵。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家丁和戰(zhàn)兵身上,本質(zhì)上還是邊鎮(zhèn)將領(lǐng)的那一套。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畢竟資源有限。
張國維沉默少頃,“我軍戰(zhàn)馬匱乏,想要應(yīng)對騎兵,必然要依靠車營。”
“遷安伯所言的三萬戰(zhàn)兵,是否包括車營?”
“不包括。”杜文煥回答的依舊很干脆。
“先不說戰(zhàn)車營造需要時間,單是需要的銀錢,就是一筆不菲的數(shù)字。”
“當年孫承宗孫閣老督師遼東,之所以能夠練就數(shù)營車兵,不是熹宗圣明,而是熹宗有著神宗留下的內(nèi)帑。”
“大明朝沒有錢,最起碼,現(xiàn)在是沒有足夠的錢供我們訓練車營。”
“我們只能先練三萬戰(zhàn)兵,練三萬城守兵。若是錢糧足夠,時間足夠,那就再將那三萬城守兵練出來。有所主次。”
張國維想了想,先皇崇禎帝所練勇衛(wèi)營,不過才一萬余人。三萬精兵,不算少了。
“左懋第已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奉命訓練水師。”
“軍需,肯定要被水師分走一部分。”
“先練三萬精兵之策,下官認為可行。只是,那三萬城守兵的訓練,也不能落下。”
杜文煥松了一口氣,“當然。”
“訓練都是一樣訓練,就是盔甲、火器、騾馬等軍械,城守兵與戰(zhàn)兵有差異。”
張國維:“皇上那邊?”
“皇上說了,他只看結(jié)果。”
“那,練兵之事,就倚仗遷安伯了。我就多跑一跑戶部和兵部,看看能不能多要來些軍需。”
杜文煥還想要說什么,被外面走來的游擊將軍馬應(yīng)魁打斷。
“遷安伯,大司馬。京營裁撤下來的那些軍官,都跑去哭孝陵了。”
“說是要向太祖哭訴,朝廷對待功臣之后,太過刻薄。”
杜文煥、張國維,二人騰的起身。
“快調(diào)兵過去,絕不能讓這這些人驚擾太祖陵寢。”
馬應(yīng)魁:“他們已經(jīng)被孝陵衛(wèi)攔下了。”
“皇上派人傳來了旨意,說讓您二位安心整訓京營,不必理會這些小事。”
杜文煥臉色恢復正常,“皇上剛剛補充了孝陵衛(wèi)的兵額,沒想到這么快就派上了用場。”
張國維也褪去了驚憂之色,“哭孝陵的這些軍官,一部分是開國功臣之后,更多的還是靖難功臣之后。”
“永樂十九年,成祖才遷都順天。靖難功臣多被安置在了南直隸附近的衛(wèi)所中。”
“長陵在昌平,若是這些人跑去昌平去哭拜成祖,我倒是還高看他們一眼。”
杜文煥:“那些軍官若是有膽色跑去昌平,我們也就不用這般發(fā)愁了。”
張國維看向杜文煥,“遷安伯,此事畢竟因我們而起,我們還是上一道請罪的奏疏為好。”
“自然。”
接著,杜文煥又看向馬應(yīng)魁,“去告訴杜弘壃,讓他親自帶人盯著,凡是再有鬧事的,抓。”
杜弘壃,是杜文煥的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