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兵勇

  • 古代兵勇
  • 金開誠
  • 5482字
  • 2015-03-19 11:24:46

(一)秦代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維護和鞏固統一的封建帝國,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在秦始皇的努力下,不久便建立起空前強大的國防。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軍事制度是在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秦朝兵勇置于皇帝的嚴格控制之下,太尉負責全國軍事行政,戰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出征。

秦軍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

京師兵主要由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組成:郎官由郎中令統領,衛士由衛尉統領,負責宮廷內外的警衛。負責守衛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統領。

地方兵置于郡、縣,一般由郡尉、縣尉(亦稱都尉)協助郡守或縣令統率,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由中央調遣。征調地方兵時,必須以皇帝的虎符為憑證。

邊兵主要負責邊郡戍守,由邊郡郡守統領。

秦軍分為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士(水兵)四個基本兵種。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士、輕車,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沿江、沿海諸郡多編練樓船士。

秦軍沿襲戰國時期的郡縣征兵制,男子17歲要登記在冊,每年在郡縣服勞役一個月,主要從事木石工程勞作,稱“更卒”。

更卒一生中要輪流在郡縣服兵役一年,充材官、騎士、樓船士;在京都或邊郡服兵役一年,當衛士或當戍卒。

衛士警衛皇宮和官衙,戍卒屯戍邊疆。

不服役時,登記在冊的是預備役人員,遇有戰事,朝廷臨時征發,奉調出戰,到60歲才能免役。

秦朝還實行“謫戍”制度,即謫罰商人、貧民、有罪官吏征戰或戍邊,并在緊急情況下大赦刑徒、奴隸為兵。

秦朝設有免役制度:有爵者56歲免役,無爵者60歲免役;貴族子弟、高爵官吏、學室弟子、殘疾人等,可免服兵役和徭役。

秦軍訓練制度極為嚴格:射手發弩不中,御手不會駕車,騎士和馬匹課試最劣者均要受罰,有關督訓官吏及負責選募者也要受罰。

(二)漢代

秦始皇死后,其子胡亥即位,史稱秦二世。

秦二世荒淫暴虐,賦稅徭役過重,百姓不堪其苦,求生不能,欲死不得,只得紛紛造反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陽城人陳涉、陽夏人吳廣在蘄地起兵反秦。

這年九月,劉邦、項梁、項羽、田儋分別在沛縣、吳郡和狄城起兵反秦。

秦王朝覆滅后,劉邦、項羽之間爆發了楚漢之爭。最后,項羽垓下自刎,劉邦重新統一中國,建立了漢朝。

漢代執行征兵制,軍隊編制基本沿襲秦代編制。

漢代軍隊包括京師兵、郡國兵、邊防兵三部分。

京師兵指南北軍,因駐地分別位于長安城內南北而得名。

南軍的主要任務是負責保衛宮廷,成員有衛士、郎官之別。衛士是郡國輪流服役的正卒,由衛尉統領;郎官由高官子弟和品學兼優之士組成,由郎中令統領。

北軍主要任務是警備長安及京畿地區,士兵多征調三輔正卒,一年一輪換,由中尉統率。

在非常時期,南北軍由皇帝指定重臣統領。

南北兩軍各有兩萬人,漢武帝時各減至一萬人。

由于正卒一年一輪換,不利于保衛京師。漢武帝即位后,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衛軍:南軍增設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北軍增設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兵,分駐京城內外。南北軍由此擴展成為皇帝親自掌握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

期門軍是漢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弟中善于騎射者組成,約有一千人,歸光祿勛掌管。因為侍從武帝,經常在殿門候駕,所以有“期門”之名。

羽林軍于太初元年(前104年)選六郡良家子弟組成,約七百人,也屬光祿勛。羽林軍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

羽林孤兒軍是由在沙場戰死者的子弟組成的,因為由國家在羽林官署撫養,教習騎射,所以稱“羽林孤兒”。

八校尉兵是禁衛軍,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建立,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因由八個校尉率領,所以稱八校尉兵。

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來,是職業兵,這是中國古代募兵制的開始。這支軍隊后來發展為西漢王朝的軍事主力,經常用于鎮壓人民起義或進行民族戰爭。

郡國兵即地方兵。漢初,高祖令各郡國選擇勇武有力者組成郡國兵參加軍事訓練。

漢朝郡、國并行:

郡置太守,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以都尉輔佐掌管兵員征集、訓練、考核校閱、維持治安、出征,以及武器裝備的制造、管理等。郡下設縣,縣令(長)兼理軍、民兩政,置縣尉助理軍事和掌管治安。

與郡平行的國指諸侯王國,以相為行政長官,兼掌軍事。相下置王國中尉、郎中令、衛尉等統領軍隊,負責王宮宿衛和維持王國治安。縣下還有鄉、亭等基層組織,各置官吏掌管本地正卒訓練和治安、郵驛、戶籍、兵役等軍政事務。東漢時,裁罷都尉,其職并入太守。原來作為監察區劃的州(部)逐漸演化為郡之上的行政單位,州刺史內掌民政,外統兵馬,地方官的權力開始膨脹起來。黃巾起義后,戰爭頻仍,刺史、郡守不僅有領兵權,還有征兵、募兵權,從而埋下了分裂割據的種子。

漢朝兵勇在中國歷史上功不可沒:一是趕走了窮兇極惡的匈奴入侵者,讓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二是打通了西域走廊,溝通了中西方的交流,加快了歷史前進的步伐。

(三)三國時期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這年八月,他的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自己做了皇帝,建立魏國,東漢自此滅亡了。

次年,劉備在四川稱帝,建立蜀漢。

229年,孫權在江東稱帝,建立了吳國。

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三國形成之初,沿襲東漢舊制,主要實行募兵制。

后來,因長期戰亂,逃兵增多,人口減少,募兵困難,所以曹丕、劉備、孫權都開始逐漸實行不同名目的世兵制,以確保兵源。

當初,曹操將士兵家屬集中起來,選地居住,作為人質,并從中獲取后備兵員。曹操稱這種家屬淪為人質的兵勇為“士”,以服兵役為終身義務;其家屬稱士家或兵戶、軍戶。

士家另立戶籍,與民戶分離,子孫世代為兵,士兵叛逃時要罪及家屬。同時規定士家女子不得外嫁,士死后寡妻遺女仍配嫁士家,以繁衍士之后代。

吳國實行世襲領兵制,將帥世襲,所統之兵也世代相襲,家屬隨軍,住在軍營里。

三國時期,除世兵制外,還用招募、收降、征兵等措施補充軍隊。另外,也從少數民族中獲得大量兵源,如魏國的烏桓兵、涼州兵,蜀國的南中飛軍、叟兵,吳國的山越兵等。

三國沿襲漢制,建有撫恤制度:如士卒死亡,要收殮葬埋。魏國還曾規定送遺體至其家,官府為之設祭;對傷殘將士全免徭役,授給土地,發給耕牛,分給米谷等。

三國注重以法治軍,有管理、訓練制度,并嚴明賞罰,以確保其施行。三國將領出征或鎮邊時,都將其家屬作為人質。各國都重視軍事訓練:諸葛亮在成都附近以八陣圖演練軍隊,曹操作玄武池培訓舟師,孫權利用江湖大練水軍。

三國軍隊補給主要由政府籌辦。軍糧、軍費依靠田賦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獲的軍糧所占比重很大。

三國普遍實行世兵制和軍屯制,是當時政治和經濟的產物,與軍事斗爭是相適應的。

世兵制有較強的人身依附性,對后世兵勇地位的低賤化和門閥制度的形成有直接影響。

(四)兩晉

265年,曹魏大臣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

司馬炎就是晉武帝,他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滅掉蜀國和吳國,統一中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混戰局面。

西晉統一全國后,沿襲曹魏的軍事制度,又于各王國設置軍隊,并盛行世兵制。東晉時,建軍方式改以募兵制為主。

西晉(265—317年)軍隊分為中軍、外軍和州郡兵。

中軍直屬中央,平時駐守京城內外,有事出征。駐在城內的中軍為宿衛兵,由左、右二衛負責宮殿宿衛,其他兵勇擔任宮門和京城宿衛。駐在京城外的中軍稱牙門軍,無宿衛任務。中軍力量強大,晉初多達36個軍,總兵力不下10萬人。

外軍駐守重要州鎮,由都督分領。晉武帝為加強王室對軍隊的控制,用宗室諸王充任都督,出鎮四方,并允許諸王置兵,大國三軍5000人,次國二軍3000人,小國一軍1500人,成為外軍的特殊組成部分。

州郡兵是地方武裝。晉武帝平滅吳國后,曾下令諸州取消州郡兵,僅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維持治安,但實際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西晉是世兵制的全盛時期。兵勇全入兵籍,單獨立戶,不與百姓混同,父死子繼,世代為兵。

兵勇及其家屬的社會地位低于郡、縣編戶百姓。

為擴大兵源,西晉還用奴隸和罪犯當兵,作為世兵制的補充。

軍隊的主要兵種是步兵,其次有騎兵和水軍。

兵勇的武器由政府統一供給。國家建武庫貯備兵器,中央設衛尉總管武庫和冶鑄事宜。軍隊的糧食和布帛也由政府統一供給和管理。

317年,西晉瑯玡王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了東晉王朝。

當東晉偏安南方一隅的時候,西北邊疆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首領也先后稱王稱帝。在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們先后建立過大大小小十幾個政權,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后來,由氐族人建立的國家——前秦強大起來。357年,苻堅做了前秦的皇帝,重用漢族知識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發展經濟和文化、加強軍事力量的積極措施,使前秦逐漸強大起來。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前秦先后滅掉了前燕、代、前涼等割據政權,逐步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成為當時北方各國中疆域最大的一個國家。

東晉(317—420年)中軍軟弱,宿衛軍往往有名無實。而統率外軍的都督、刺史卻擁兵自重,跋扈一方。尤其是長江上游的州、鎮,兵勢之強往往超過中央。

東晉的兵員多用募兵制解決,如參加淝水之戰的北府兵多是由廣陵(今揚州)一帶招募的。

十六國從中軍、外軍的組織體制到都督、將領的領導指揮系統,大體沿襲曹魏、西晉制度。但在兵役制度上,卻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的特點。各國統治者大都把本族的部族兵作為基本兵力,加強少數民族在軍隊中的比重。這些軍隊中的漢族士兵來自投降的塢堡武裝和招募的破產農民,一般都是終身為兵。

(五)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國家四分五裂,政權常依軍權的大小和兵勢的強弱而頻繁更替。

北魏政權建立后,逐步吞并了十六國中幸存的后燕、夏、北燕、北涼等國,于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統一北方,開始與南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朝軍隊體制基本沿襲晉制,世兵制衰落,主要實行募兵制。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這四朝的軍隊都有中軍和外軍之分。

中軍直屬中央,平時駐守京城,戰時出征。宿衛京城的編為領、護、左衛、右衛、驍騎、游擊等六軍。宋武帝劉裕曾恢復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等五校,加強殿中和東宮的宿衛兵力,以圖扭轉東晉以來內弱外強的局面。但是,由于宗室自相殘殺而未能執行到底。后來,各個政權都未能改變這種內弱外強的局面。

外軍分屬各地都督,都督多兼刺史,常擁兵自重,與中央抗衡。

南朝軍隊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騎兵較少。初期,兵員來自世兵。后來,由于戰爭消耗,士兵逃亡或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戶變為民戶,兵源趨于枯竭。于是,募兵制逐漸成為主要的建

軍方式;私家也通過募兵組織部曲,也就是私人武裝。

募兵的對象是失掉土地到處流亡的農民,將領待兵較好,士兵的地位和戰斗力漸漸高于世兵了。

北魏拓跋氏初期實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入主中原后逐步封建化,于后期創立了府兵制。

北魏軍隊初期以鮮卑族為主體,分別由各部落酋長率領。也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新丁當兵,幾乎是單一的騎兵。在其統治范圍擴展到漢族集中居住的地區以后,漢民當兵人數漸漸增加了。

北魏時期,攻城戰增多,軍隊由單一的騎兵變為步兵和騎兵聯合作戰。后期,步兵比重超過騎兵,成為主要兵種。

北魏統治擴大到中原以后,軍隊分為中兵、鎮戍兵和州郡兵。中兵主要擔任宮廷及京城的宿衛,也是對外作戰的主力。

鎮戍兵是為保衛邊防而設置的,初時僅設置在北部邊境,后來擴展到南部邊境。鎮相當于州,設鎮都大將、都副將、大將、將等軍官;戍相當于郡,設戍主領兵,一般由郡守兼任。各鎮、戍大小不一,兵額不等,多達數萬,少僅千人。有的在鎮、戍之間還設“防”一級的組織。

州郡兵,置都尉統領,是諸州所轄的、維持地方治安的部隊,有時也奉皇帝調遣出征或充作鎮戍兵。

北魏后期出現兵戶,包括充當中兵羽林、虎賁的鮮卑族人,鎮戍邊防的鮮卑族人,中原強宗子弟、遷配為兵的罪人及其家屬,叛逃被追回后遷至內地的北方少數民族和一部分被征服的南朝民戶。

兵戶丁男終身為兵,世代相襲,社會地位低于民戶,生活艱難。

同時,漢族民戶也要定期輪番服役,最初主要充當諸戍的戍卒和諸防的防人,后來也常并入中兵。

北魏軍隊中,部族兵的給養由各部自行掠取。中期以后,中兵、鎮戍兵由朝廷向州郡征收軍糧,統一供給,同時實行屯田積谷。

東魏和北齊的軍隊主要是原六鎮和洛陽的鮮卑兵。北齊初加以精選,稱“百保鮮卑”,又選漢族勇士守邊。河清三年(564年)均田令規定:男子18歲領取田地,20歲當兵。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于大統九年(543年)廣泛招募各地漢族豪強地主從軍,通過他們的從屬關系帶來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裝。西魏政權根據他們所帶軍隊的多寡授予其不同的爵位。

這種使地方割據的私人武裝中央化的辦法,不但增強了朝廷的兵力,同時也使鮮卑部族兵制與漢族封建兵制逐漸結合,形成了“府兵制”。

宇文泰于大統十六年(550年)確立府兵制,選拔體力強壯者充當府兵,府兵與民籍分開,不屬郡縣管轄,他們只管打仗,不負擔其他賦稅,社會地位要比世兵高。

北周武帝時,府兵成為中央宿衛軍,歸皇帝直接掌握。平時輪番服役,半月宿衛,半月訓練;戰時則出征打仗,臨時命將,以便皇帝控制和指揮。

北周武帝時,為擴大兵源,對九等戶中第六等以上的民戶實行征兵制,規定三丁征一。后來,由于戰爭頻繁,征兵對象擴大到貧下戶在內的一般享受均田的農民。

府兵是西魏、北周軍隊的主力,但不是唯一的軍隊。當時,中軍除府兵擔任京城宿衛外,還有專任宮廷侍衛的禁軍。

地方的鎮戍兵、州郡兵仍然存在,不屬于府兵系統。

此外,南北朝時期,世家豪族勢力強大,大都擁有人數眾多的家兵、部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宁县| 邳州市| 富裕县| 天柱县| 云南省| 贵德县| 双柏县| 威远县| 荣昌县| 柘荣县| 海盐县| 晋城| 平山县| 新乐市| 潞西市| 长葛市| 江华| 嘉峪关市| 三亚市| 宁武县| 岚皋县| 罗源县| 碌曲县| 龙井市| 赣榆县| 大姚县| 左云县| 淳安县| 偃师市| 龙川县| 普安县| 大宁县| 姜堰市| 灵璧县| 阿克陶县| 朝阳区| 包头市| 靖江市| 东乌珠穆沁旗| 上思县| 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