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行為引導注意(1)

1.快樂傳遞的能量持久度

很多人在拍照的時候會雙手或單手伸出食指和中指組成一個大大的“V”字,一邊發出“yeah”或是“茄子”的讀音,嘴大大地咧開,嘴角上揚,一個燦爛的笑容在一瞬間被制造出來。當這個瞬間動作被定格在畫面上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畫面中的笑容并不像是被手上的“V”字和“yeah”或“茄子”的發音制造出來的,而更像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快樂。那么,這種快樂到底是表演式的還是真實的流露呢?用威廉·詹姆斯的“表現”原理來解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篤定的答案,那就是真實的。

有過拍攝經驗的人都知道,在拍攝照片的時候,并非所有的人都處于興高采烈的狀態。但笑不出來的時候怎么辦呢?人們發明了一個好辦法,即做出上述所說的手勢和發音。“V”是英文單詞“victory”的首字母,表示勝利、成功的意思。人們在發“yeah”或“茄子”的音的時候,嘴張開,牙齒露出來,面部肌肉牽動臉上的笑肌,使得這個表情看上去與真正的笑容幾乎一模一樣。當然,這個動作不僅僅是表面那么簡單,從“表現”原理所陳述的關于笑與快樂之間的關系來看,應該是人們先做出了這個動作,手上的和面部的動作喚起了關于快樂的表情的記憶,提醒人們這是快樂情緒,于是,這種感受被人們接受,滋生出快樂的情緒,再通過表情和手勢傳達出來。這就是為什么準備拍照的時候有的人明明不快樂或是心情平淡,但是做出這個手勢和發音,他們被定格在畫面上的形象總是讓人感覺到他們十分快樂。

如果你仍然覺得這只是想當然的解釋,那么我們來看一組實驗吧。

這組實驗的設計者叫詹姆斯·萊爾德,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時候,他正在羅切斯特大學從事臨床心理學的博士研究。在研究中,他無意中發現了微笑與快樂之間的神秘聯系。在翻閱了威廉·詹姆斯的著作之后,他對“表現”原理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決定要親自一探究竟。于是,就有了下面這個著名的實驗。

萊爾德無疑是個謹慎的學者。為了不影響實驗的真實性,他假意讓實驗參與者們參與研究面部肌肉的神經電極活動,并將一個假的電極放在實驗參與者的眉間、嘴角和下顎,然后讓實驗參與者如實匯報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情緒變化。當實驗參與者通過皺眉“并起眉間的電極”和通過咬牙切齒來“收縮下巴上的電極”時,他們所填寫的情緒報告表上顯示的是焦慮、憤怒、悔恨等情緒;而當實驗參與者按照要求拉上嘴角以“上拉嘴角的電極”的時候,他們的情緒體驗是快樂、高興、輕松等。也就是說,前者通過相應的動作讓人感覺很快樂,并聚集正能量,后者通過相應的動作讓人感覺生氣,并聚集負能量。連實驗參與者自己也表示,在做出相應的動作后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起伏,是很短的時間內變得快樂或憤怒,連他們自己也不知其因。

這個實驗再一次證明了威廉·詹姆斯“表現”原理的偉大之處。

既然快樂可以被一個行為或一個表情在瞬間制造出來,那么由此產生的正能量是否會隨著這個行為或表情的停止而結束呢?詹姆斯給我們的答案是:不。

這就不得不談談有關注意的問題。詹姆斯是這樣給注意做注解的:它是心靈以清晰和逼真的形式,在那些看上去同時具有可能性的對象或者思想的序列中,占有其中的一個。意識的聚焦和集中就是它的本質所在。它意味著從某些事情中退出來,以有效地處理其他事情。詹姆斯認為,注意的喚起可能來自外部的刺激,也可能是某種未知的內部變化的結果;而它所帶來的改變,就是集中于一個單一的對象,而將所有其余事物都排除在外,或者是處于這種狀態和完全渙散的狀態之間的一種狀態。

讓我們來舉一個更形象一點的例子。外科醫生有時候會在看到器具扎入病人皮膚之前,先看見血從他要為其放血的病人的胳膊里流出來。這種現象該怎么解釋呢?原因是外科醫生將注意力投注在為病人放血上面,而不是用器具扎入病人的皮膚。同樣,鐵匠可能會在看見錘子重擊鐵塊之前就看見火花飛濺的場景,而實際上這時候火花根本不可能濺起來,因為錘子還沒落到鐵片上。這是因為鐵匠將注意力放在了火花上,而不是捶打鐵塊的動作。

根據詹姆斯的觀點和這兩個例子,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快樂一旦被制造出來,由快樂傳遞出來的正能量一旦聚集,是不會立即消散的。比如說,快樂的情緒受到關注,可能來自于我們上述例子中所提到的拍照時擺出“V”字造型或發出“茄子”的讀音。這種注意所帶來的改變,就是使我們集中于快樂的情緒上,其他的情緒會被自動忽略,尤其是與快樂情緒相隔較遠的負面情緒。因為心靈趨向于在注意一個對象的時候,會放棄其他的對象。

所以,快樂的情緒一旦受到比較強的注意,會有與之相類似的情緒加強快樂的感覺,它是不會輕易被其他的情緒所弱化和取代的。它會繼續忠誠地為我們傳遞正能量,使我們打起精神,專心感受源源不斷的快樂,自動忽略負能量的存在。

下面是一項心理學方面的真實實驗案例,其目的在于證明快樂可以持久地維持在人們心中。

心理學家招募一些普通的志愿者參加實驗。經過調查了解,他們身上最近并沒有發生什么特別的事,尤其是喜事。來到實驗室后,這些志愿者接受了情緒測試,心理學家們發現,他們的情緒處于相對“中性”的狀態,即沒有感受到特別開心,也沒有覺得特別煩惱。然后,心理學家讓其中一部分志愿者盡量表現出很高興的情緒,他們可以哈哈大笑,也可以面帶微笑,甚至可以手舞足蹈,總之,竭盡所能地表現出自己在很快樂時的狀態。另一部分志愿者則待在一個房間里,什么也不用做。這一組是作為對比的。

在持續了好幾分鐘的大笑或者靜坐之后,心理學家給所有的志愿者分配了新的任務。其實,這些任務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讓志愿者們做一些簡單的手工活,例如給兩根繩子打結,刷洗碟子,整理一堆凌亂的書籍等等。接下來,志愿者們的表現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剛剛表現過高興狀態的志愿者們高高興興地打著結、洗著碟子、整理著書籍,有的還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歌,就好像他們接受了一個特別令人開心的任務一樣。而同樣的任務在沒有表現高興狀態的志愿者那里,則沒有出現什么特別的特征,這部分志愿者面無表情地做著這些他們看起來或許有些枯燥無味的“家務活”。而從完成這些任務的結果來看,高興狀態的志愿者們整體而言比沒有表現過高興狀態的志愿者們要完成得好,具體表現在這些方面:結打得更好看,更緊實,碟子刷洗得更干凈,書籍被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另外一些志愿者則多少像在敷衍這些任務。

在所有的任務結束后,心理學家們再一次對志愿者們進行了情緒測試。他們發現,曾表現出高興狀態的志愿者們的情緒有了明顯的變化,相比之前的測試,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十分開心”“充滿快樂”等選項。沒有表現過高興狀態的志愿者們的情緒變化不太明顯,有個別志愿者可能因為實驗項目的“枯燥”,在情緒上出現了變壞的趨勢。

這個實驗向我們證明了,短短幾分鐘的開心表現,便能有效地聚集正能量,讓快樂持續下去。心理學家們設想,如果人們經常表現出開心的狀態,那么,他們很可能會擁有更多快樂的時間。

這樣看起來,快樂并非什么難事。我們雖然無法令自己每時每刻都保持將注意力集中在快樂的情緒上,也不能確保快樂的情緒從來不會被其他情緒所取代,但假如我們懷抱著一顆積極的、向往快樂的心,并總是記得花上幾秒鐘的時間改變自己的面部表情,做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令自己感受到情緒上的巨大改變,收獲源源不斷的正能量,讓我們的快樂情緒持續得久一點,更久一點。這樣,我們的人生中快樂的時間就會延長,相對來說,煩惱的時間就會變短。何樂而不為呢?

2.持久注意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兒童教育家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就是如何幫助兒童集中注意力,以便更好地接受早期教育,以及為將來的學習打下注意力方面的基礎。

這是為什么?難道兒童沒有注意力嗎?當然不是,兒童也擁有注意力。只不過,兒童的注意有其獨有的特征,即對直接令人興奮的刺激的感受性。兒童具有巨大的能動性,任何一種強烈的感覺都會引起感知它的器官發生調節,從而令兒童暫時遺忘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如說,一個兒童正在學習“A”字母如何書寫和發音,他需要眼、手、嘴、耳并用,但突然一只蜜蜂飛進教室,蜜蜂發出的“嗡嗡”聲引起了他耳膜的震動,繼而,不但是耳朵,他的眼、手、嘴上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并轉移到那只蜜蜂上了,他忘記了自己正在學習,轉而一心一意地關注那只蜜蜂。

無法想象,如果兒童一直處于這樣“朝三暮四”的狀況,人類的未來將怎么辦。不過,威廉·詹姆斯給了我們一個貼心的安慰。他告訴我們,人們的注意力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注意的直接效果,是使我們比在沒有注意的情況下感知、思考、區分和記憶得更好——能夠感知、思考、區分和記憶更多相繼的事物,以及更清晰地感知、思考、區分和記憶每一個事物。注意還可以縮短‘反應時間’。”

為此,詹姆斯向我們列舉了幾個例子。公元前212年,羅馬人進入錫拉丘茲時,“力學之父”阿基米德正在地上研究一個幾何圖形。這時,一個羅馬士兵闖入了阿基米德的住宅并走近他,正在進行科學深度思考的阿基米德頭也沒抬地說:“走開,別動我的圖!”羅馬戰士一聽十分生氣,于是拔刀刺向阿基米德,一代偉人就這樣在對科學的專注中逝去了。他甚至還沒有從他的幾何圖形中轉移注意力,也來不及知道自己為什么被殺。最杰出的哲學家和數學家之一加爾當,在一次旅行的路途中因為過于沉浸在思考上而忘了路,甚至忘了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出門。當他的馬車夫問他是否要繼續前進的時候,他根本沒聽進去,自然也沒有作答。接下來的時間里,他依然沉浸在思考中。等他在黃昏時從深思中清醒過來的時候,吃驚地發現他的馬車竟停在一個絞架下面,而馬車夫已經不知去向。加爾當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哲學家卡尼德斯因為常常習慣性地陷入沉思,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的女仆為了防止他因營養不良而衰弱,不得不像喂孩子一樣給他喂食物。更有趣的是,當女仆問起他今天的食物是否合他胃口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些什么。卡彭特博士談到過自己的經驗,他曾經在遭受嚴重神經痛的情況下開始演講。剛開始他幾乎不相信自己能進行下去,因為那種疼痛實在太劇烈了,看起來已經大大超過了他的忍耐極限。然而,演講開始后,他用堅決的努力讓自己繼續下去,并成功讓自己進入了思想之流中。然后,疼痛感被遺忘了,演講得以繼續,直到演講結束,他才重新感受到無法忍受的疼痛。卡彭特博士所提到的堅決的努力,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注意。這種注意可以達到非常深的程度,不僅可以讓我們暫時遺忘一般的感覺,甚至連最嚴重、最難以抵御的疼痛都可以消失不見。

不過,詹姆斯也強調,這種注意并非沒有任何變化。當人們過于注意一個對象,往往適得其反。長時間盯著一動不動的物體,會讓我們產生視覺上的疲勞,進而使我們變得看不見這個對象;長時間聽同一頻度的聲音或是聽一個自己毫無興趣的演講,就會出現聽覺上的疲勞,進而令人聽不見這個對象;談論中的乏味會讓我們失去繼續交談的興趣,不知不覺中游離開談論主題,之后要么是結束談論,要么便是轉移話題。因此,他提出了持久注意的概念,即讓心靈持續關注一個有相對變化的主題,避免感覺器官和大腦因為關注絕對無變化的事物引起疲勞,失去注意。

有心理學家以小狗為實驗對象來驗證過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們設置了兩個籠子,A籠子里有一個出口,B籠子里有三個出口。當然,兩個籠子的出口都不是敞開的,而是通過一些機關進行了設置,并且每個出口的機關都不同。心理學家將兩只小狗分別關進A籠子和B籠子,并對籠子下方的鐵塊進行通電(微弱的,不對小狗造成傷害,但足以讓它們感到不舒服)。小狗觸電后,出于本能反應地在地上亂蹦,或是舉起前爪胡亂揮舞。在A籠子中靠近出口的地方懸著一根繩子,繩子末端系著一個鈴鐺,假如小狗碰到了鈴鐺,出口的門就會被打開,小狗得以順利地逃出籠子。在B籠子中,籠子上方懸掛下六根繩子,每根繩子都系了一個鈴鐺,但是只有三根繩子上的鈴鐺被碰到后,相對應的出口門才能被打開。

接下來,便是每隔三十秒對籠子通電五秒鐘。A籠子里的小狗受到電擊后,在蹦跳的過程中無意中碰到了鈴鐺,于是成功地逃了出去。經過無數次這樣的訓練,最后小狗終于學會了逃生,當籠子通電后,小狗不再胡亂地蹦跳,而是直奔鈴鐺而去。B籠子里的小狗接受電擊的次數和頻率與A籠子里的小狗一模一樣,但是,它卻始終沒有學會快速逃生。它不止一次地成功觸碰六個鈴鐺中的三個有效鈴鐺,然后通過其中一個被打開的門逃出去,但它的每次逃生都是通過偶然的機會觸碰到三個有效鈴鐺中的一個完成的。由于每次都要面對六個鈴鐺,它無法集中注意去分辨哪些鈴鐺是有效的,哪些鈴鐺是無效的,只能一陣亂撲,憑運氣逃脫。因此,這只小狗受到電擊的時間要遠遠長于A籠子里的小狗,并且始終沒有學會觸碰有效的鈴鐺逃出籠子。

由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針對一件事物的持續注意,效果要遠遠大于針對多個事物的非持續注意。在人類的身上,持續注意的效果也被驗證過。

德國物理學家、生理學家、生物物理學家赫姆霍爾茲曾做過一個實驗,通過用雙眼觀察普通生活中明顯會被忽略的對象,證明了視野之間存在著競爭,如果不對注意加以管束,注意就無法持續在同一個事物上。而如果能使注意一直集中在某個事物上,它所獲得的成果將是令人驚喜的,它將使心靈的獲得物更加豐富,心靈更具有活力和創造力。

可見,持久注意的效果是多么的顯著。一個人越是長久地注意一個主題,他就越是能夠更好地把握它。一個不具備這個能力的人,是無法自制的。

這個非常寶貴的結論給予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自己,將會使我們的注意力持續在我們想要關注的事物上,并發揮出極大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都县| 绩溪县| 肇源县| 德保县| 青河县| 牙克石市| 苏州市| 偏关县| 永年县| 察隅县| 罗甸县| 沂源县| 莲花县| 高密市| 隆尧县| 济阳县| 全椒县| 天柱县| 准格尔旗| 紫阳县| 延津县| 广宗县| 建瓯市| 托里县| 张家口市| 子洲县| 宿迁市| 荣昌县| 马边| 永定县| 额敏县| 兴和县| 永修县| 镇平县| 瓮安县| 紫阳县| 泽州县| 新建县| 吴江市| 历史|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