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哈特菲爾德提出這兩種愛情之后,包括她自己在內的許多研究者們進行了更多的探究,試圖對這兩種類型的愛進行科學性的衡量。為此,研究者們制作了大量的問卷,針對戀愛初期的情侶、新婚夫婦以及結婚多年的夫妻進行了調研。之后,研究者們得出了一些更加意味深長的結果。
研究者們發現,在戀愛初期階段,情侶們的“激情之愛”非常充沛,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階段中的“伴侶之愛”也非常充沛。不過,這兩種類型的愛在新婚夫婦那里實現了攀升,也就是說,新婚夫婦之間的“激情之愛”和“伴侶之愛”要比戀愛初期的人們更加充沛豐盈。然而,隨著婚齡的增加,這兩種類型的愛的水平都在下降,其中,“激情之愛”比“伴侶之愛”的水平下降得要更加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會認為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愛情會轉化成親情。此時,愛情并非真的轉化成了“親情”,而是人們之間的“激情之愛”減少了。“伴侶之愛”也在減少,但仍然占據主要位置。而“伴侶之愛”的許多特質與親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會被人們混為一談。在習慣的作用下,愛變得不易被人們感知到,從而令“老夫老妻”們覺得他們之間已經沒有愛情了。
哈特菲爾德的發現多少有些讓人泄氣,尤其是隨著離婚率的升高,人們對愛情越來越沒有信心,在很多人心中,“激情之愛”變成了海市蜃樓,“伴侶之愛”變成了自我安慰。人們開始疑惑:這個世界,真的有愛存在嗎?如果有,那么“一見鐘情”和“日久生情”,到底哪種愛更加值得信任和依靠呢?
心理學家斯坦利·沙克特用一個實驗向我們證明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
沙克特招募了一些實驗參與者,給他們注射了一種含有腎上腺素的液體,并告訴他們給他們注射的是一種維生素化合物。當然,沙克特同時謊稱這個實驗是針對視力方面的研究的。然后,被注射了藥物的實驗參與者(A)單獨來到指定的休息室,在那里,有一位假裝也注射了藥物在等待藥物生效的“實驗參與者”(B)。經過短暫的相處,B開始變得快活起來,一會玩呼啦圈,一會爬到家具上玩“投籃”。這樣的場景持續了15分鐘之后,研究人員來到休息室讓A填寫了一張情緒狀態調查表。
根據實驗參與者們填寫的情緒調查表,沙克特發現,跟看似快活的B在一起,A們亦即實驗參與者們普遍認為自己很快樂。
接下來,沙克特進行了第二個實驗,這個實驗最大的變化就是當A走進休息室的時候,遇到的不是一個快活的B,而是一個憤怒的B。B不停地抱怨,生氣,甚至勃然大怒。除此以外,實驗沒有其他的變化,連注射的藥物都是一樣的。
但這一次,實驗參與者們填寫的調查表卻顯示,他們的情緒處于生氣、憤怒的狀態。
為什么差別不大的實驗手段,換來的結果卻相差如此之大呢?如果你還記得“表現”原理的話,應該不難理解。根據“表現”原理,人們會根據自己的身體反應及周圍環境判定自己的情緒屬于哪種。當注射進體內的腎上腺素發揮作用時,人們會感受到心跳加快、雙手顫抖、嘴巴變干的身體信號。由于快樂和生氣的情緒都與這樣的身體感受有關,這時,環境引導便成為了決定性因素。因此,與快樂的B待在一起時,人們覺得自己心跳加速是因為感到快樂,于是將原本沒有與某種情緒綁定的身體反應判定為快樂的情緒;當與憤怒的B待在一起時,受到對方情緒的暗示,人們便將自己心跳加快、雙手顫抖的身體反應判定為與對方一樣的情緒類型,覺得自己是憤怒的。
現在,我們用同樣的道理來解釋愛。其實,“一見鐘情”與“日久生情”之間,最大的差別并非孰深孰淺、孰真孰假的問題,而是人們對愛的感受力的時間問題。只要人們能夠持續感受到愛的感覺,那么,不管是哪一種相愛方式,都是為人們所欣然接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相愛的兩個人之間并非減少了愛,而是對愛的感受力降低了。當“激情之愛”和“伴侶之愛”都被習慣淡化,當人們的注意力不再持續集中在對愛的感受之上時,人們很容易輕率地下一個結論:我不再愛他(她)了,或者,他(她)不再愛我了。于是,便出現了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原本相愛的兩個人,不是分道揚鑣,便是貌合神離。愛被負能量包圍著,逐漸縮小,變淡,直至看不見……
8.如何留住愛
愛的逝去,總是令人痛徹心扉。人們常常不明白,原本相愛的兩個人,為什么愛著愛著就不愛了,走著走著就分開了。對于愛情逝去的無耐與恐懼,讓一些偏執于愛情的人想方設法留住愛情:從普通人的祈禱,到巫師的咒語,蠱女的施蠱,皇室的禁錮……只是,事情的發展總是事與愿違,再虔誠的祈禱、再嚴厲的禁錮也抵擋不住愛情的流逝,更何況那些缺乏科學依據的咒語與蠱術。
難道,我們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曾經讓我們心動、喜悅的愛情隨時光流逝了嗎?我們要怎樣才能留住那份令人迷戀、興奮的愛,讓其永不退色,讓其至死不渝呢?“表現”原理給我們的提示是:激發內心感受愛的正能量,讓這股正能量引導我們始終對愛保持敏感的感受力。
如何激發感受愛的正能量呢?
關于這個問題,沙克特的實驗啟發了心理學家格雷戈里·懷特,催生出了一個新的、具有突破意義的實驗研究。
這個實驗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懷特將實驗參與者(全部為男性)分成兩組。A組在原地奔跑兩分鐘,以此方法提高心率;B組則只要跑幾秒,對心率幾乎不產生影響,以便做實驗對比。然后,懷特給所有的實驗參與者播放一段錄像,這段錄像的主要內容是一位女士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看完錄像后,懷特要求實驗參與者們給錄像中的女士的性感指數打分,以及回答他們想要親吻這位女士的欲望指數。
接著,懷特進行了第二部分的實驗。將另一批實驗參與者分成兩組,A組通過收聽搞笑錄音或者恐怖事件的細節描述來提高心率,B組收聽一段枯燥無味的科學講解以保持較低的心率。然后,這一批實驗參與者也看了同一段錄像,并進行了同樣的打分。
實驗的結果在懷特的意料之中,那些奔跑了較長時間和聽了搞笑錄音或恐怖事件的實驗參與者,相比那些奔跑了短暫時間和聽了枯燥無味講解的實驗參與者,對錄像中的女性的性感指數評分要明顯更高,也更加渴望親吻錄像中的女士。
這個實驗正好向人們證明了,通過一些外部刺激,使人的身體呈現出人們在陷入愛河中會出現的一些表現方式,能夠激發人們感受愛的正能量,使人們覺得自己真的陷入了愛河中。
類似的實驗還有唐納德·達頓和亞瑟·阿倫的實驗。他們讓一些男性分別通過不同的兩座橋走向陌生女士,其中一座橋是穩固不動的,另一座橋則搖搖晃晃令人心跳加速。有趣的事發生了,通過實驗人員的調查采訪發現,站在搖晃的橋上的男士,雖然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卻并沒有被橋搖晃所帶來的危險影響情緒,相反,他們認為他們走向的女士很有魅力。而那些站在穩固的橋上的男士,則沒有對走向他們的女士具備明顯的好感,他們的情緒像他們腳下的橋一樣平穩。
為此,一些心理學家曾將這個實驗結論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以幫助人們在相親大會上更迅速地找到戀愛對象。在一次特意安排的相親大會上,受邀的心理學家指導參加相親的單身男女在自由選擇之前,先伴隨富有節奏感的舞曲進行了一段激烈的舞蹈,直到大多數人都出現臉紅、冒汗等身體反應,他們才開始進入自由選擇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心理學家們發現,單身男女們擇偶的速度及搭訕的膽量都得到了提高,平時那些比較內向害羞的人也較勇敢地開始尋找理想的對象并進行表白。當然,為了對比試驗效果,心理學家們在另一場相親大會中并沒有做任何安排,只是不動聲色地對人們的行為及效率進行觀察和統計。通過兩次相親大會的統計數據對比,心理學家們發現,他們進行了干預安排的相親大會,其成功率和效率要遠遠高于沒有做任何干涉的相親大會,更多的單身男女找到了戀愛對象,更多的人進行了大膽的表白。
這個實驗同樣證明了“表現”原理的奇妙之處,即通過一些誤導性的行為,讓人們將之理解為愛的表現,從而進一步表現出愛上了某人的樣子。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愛的正能量越來越濃郁地包圍著人們,影響著人們的愛情進度。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來指導那些想要走入愛情的人們。如果你想讓某個人愛上你,不要帶他(她)去參加一些安靜的活動,而應該邀他(她)去玩相對激烈的游戲、看搞笑電影或是恐怖電影,還可以適時地帶著對方奔跑一段距離。然后,當對方感受到身體上的一些反應——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臉頰發紅,便很容易將之誤解為是你產生了愛意,你在他(她)心中也會頓時變得更具有吸引力。這樣,相愛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那些已經處在愛河中的人,包括那些已經走進婚姻殿堂里生活了一段時間的人,想要留住愛情也并非難事,以上的一些方法也同樣適用。
不僅如此,連陌生人之間,也可能受到環境的影響,認為自己陷入了愛河,從而做出一些情侶之間才會做的事。例如,在心理學家肯尼斯·格根的一個實驗中,他讓互不相識的四男四女共同待在一間小屋子里達一小時之久,并用相機悄悄拍下他們的一舉一動。在同一間屋子里,另外四男四女也待了一個小時,不同的是,這次房間的門被關上了,但紅外線相機仍舊能捕捉到屋子里的一舉一動。通過對兩組實驗參與者的采訪調查及他們不同的舉動的對比,心理學家們發現,在亮燈的環境下,實驗參與者們表現得“規規矩矩”,并沒有出現故意觸碰他人或互相擁抱的行為,只有30%的人感受到了性沖動。而在熄燈的環境下,有90%的人故意觸碰別人,一半的人互相擁抱,并且,多達80%的人感受到了性沖動。值得一提的是,在黑暗中,實驗參與者們也更加樂于談論生活中的重要話題,并對對方充滿了好感。
正如表現出快樂的樣子會讓人們真的感到快樂一樣,這個實驗表明,當人們身處情侶們相處時的環境中時,會迅速進入狀態,表現得與對方就像情侶一樣,并覺得對方比較有魅力,能夠吸引自己,從而真的愛上對方。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在毫不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就對對方一見鐘情,陷入愛河。同時,那些經常相處在一起的人們,或多或少會處于情侶所處的情境中,并將相處時的一些氛圍理解為愛情氛圍,將對方不經意的一些關心看作特有的“愛意”,從而讓自己也表現出好像正在與對方相愛一樣,這就恰好解釋了日久生情的現象。因此,不管是一見鐘情還是日久生情,在某種程度上說,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
在一段愛情中,許多人都會感嘆:“相愛容易相處難!”其實,只是人們沒有找到訣竅。愛情中自然不乏因為各種現實矛盾無法調和而分道揚鑣的人。然而,令戀人、夫妻之間疏離的更多原因,是人們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忽略了那些可以激發愛的正能量的行為,轉而認為愛情的淡化和消逝是不可阻擋的潮流;甚至一些明明仍舊相愛的人們,也表象得像是已經不再相愛一樣,到最后,被不愛的負能量包圍,就真的不再相愛了。
可見,是否能留住愛情,不在于時間,也不在于對方,而在于自己是否作出了積極正面的努力,激發彼此身體內感受愛的正能量。一味地抱怨和哀嘆,只會讓自己變成怨男怨婦,最終在無耐和無助的負能量中看著愛情流逝。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讓自己和對方始終處于積極相愛的狀態,并主動營造愛的氛圍,保持良心循環,讓愛情之樹長青不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