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激發良好自我意識的行為(2)

如果你非要去探究哪個才是真實的她,那么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不同場合的她都是真實的,她不過是表現出了不同的自我而已。沒人知道她是如何在各種角色間互相轉換的,這似乎是人的一種天生的能力。或許,她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就能輕松自如地實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大概是這樣構成的,身上存在多個自我。不同的是,有些人具有更強的人格同一性,而有些人沒有。

這時候你可能已經回想起,你也會有一些不同的面,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特質,就像是由好幾個人拼湊起來的一樣。

你有時候會很喜歡自己,有時候卻不由自主地反感甚至厭棄自己,你或許曾經以為那是不良情緒的間歇性發作,并未作深入的觀察和思考。現在你可能已經開始發現一個規律:當你喜歡自己的時候,通常是你表現為某個特定的面的時候,而你反感自己的時候,也是因為你的某種特定表現。

也就是說,我們總會傾向于喜歡自己的某個面,對其他的面,我們則沒有特別的情感:對某些面,我們甚至一點兒也不喜歡。原因就是,我們內心住著很多個“我”,有些“我”身上具備的因素是我們喜歡的,當這個“我”表現得尤其突出的時候,我們就喜歡“我”。例如,積極樂觀、快樂的、優秀的“我”。而有些“我”身上具備的因素是我們不喜歡的,被我們的潛意識所抗拒的,當這個“我”從一堆“我”當中跳出來充當主角的時候,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反感自己。例如,情緒暴躁、消極的、失敗的“我”。

當然,這所有的一切,并不妨礙我們喜歡那個整體的“我”。所以,我們的整體表現仍舊為“自愛”。只是,我們真正所愛的那個“我”到底是哪個“我”,卻對我們“自愛”的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到自愛,很多人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顧影自憐”這個詞。顧影自憐可以說是自愛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且極具典型性。讓我們舉一個文學方面的例子,顧影自憐的代表人物——《紅樓夢》當中的林黛玉。

林黛玉看見天上的冷月,便聯想到自己身世的凄涼,人生的清冷;看見落花,便哭訴自己多舛的命運,慨嘆生命的脆弱;哪怕是在別人眼中再平常不過的春去秋來,到她這里也能變成青春易老、紅顏薄命的唏噓……

雖然林黛玉只是書中的一個文學形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林黛玉”何止一個?除了《紅樓夢》里虛構的林黛玉,現實生活中還有千千萬萬的“林黛玉”們。

“林黛玉”們看似對自己充滿了不滿,常常自嘲,也不會照顧自己,但其實他們都很愛自己。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憐憫有加,迷戀自己身上的文學氣質,深陷于內心的憂傷而不肯自拔。盡管,他們不一定體弱多病,也并非個個都文采逼人,更不是寄人籬下、孤單無助的柔弱女子。在現實中,他們可能與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不論從外貌上還是氣質上相比,都相去甚遠,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們將自己想象成林黛玉轉世,絳珠草投胎。

為什么?因為林黛玉是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個夢。她弱柳扶風的身姿,多愁善感的性情,癡情多才的特質,伴隨著絳珠仙草的美麗形象植根于每一位熱愛文學的人心中,也在無形中引導著無數文藝女青年自比林黛玉,沉溺進那個美麗的夢中,不想醒來。

她們深深愛著內心的那個柔弱女子,由開始的希望她就是“我”、“我”就是她,演變成后來的以為她就是“我”、“我”就是她,絲毫沒有認識到那個有著林黛玉影子的“我”不過是精神的自我,充其量只是具備了林黛玉的某些特點,更多的是自己的自我想象,而非真正的林黛玉。她們迷戀的只是林黛玉受人喜愛的一面,比如外貌姣好、文采一流、癡情、脫俗。她們忽略的往往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一面,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消極小氣、鉆死胡同、死心眼等。

這樣的愛本身就是不理智的、片面的、不客觀的自我認識。所以,過度沉溺于“林黛玉”情結的人,最后往往走上與林黛玉類似的命運之路。因為她們習慣了用林黛玉式的行為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最后不得不引導自己走向林黛玉式的命途。

當代人當中,這種自愛則更加普遍。在很多人的心理和行為上,“我”就是家庭的中心,群體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自愛”顯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大部分人都漸漸具備了“自愛”的意識,關注自己,憐惜自己,心疼自己,照顧自己。

但往往,單一的“對自己好”并非真正的自愛,或者說,并非準確無誤地愛上了應該愛的那個“我”。正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都住著不同的“我”——物質自我、社會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我們才更要耐心地與自己對話,靜下心來看清楚,哪一個才是更貼近于我們本質的真實的自我,哪一個才是需要我們好好去愛,耐心傾聽的自我。

因為,愛上錯誤的人,頂多像是患了一場感冒,離開那個人就會痊愈。但如果愛上了錯誤的自己,就無異于帶領自己偏離正確的人生道路,至于最終你會到達哪里,沒有人知道。也許,你根本無法走到終點,因為一條錯誤的路可能注定沒有終點。最可悲的是,有人居然還挺享受那種沒有歸宿的“悲劇美”,被悲劇感動,被自己感動,陷入自我陶醉的泥塘,渾然不知悲劇再美也還是悲劇。

我們小時候寫作業,總是會認認真真地看題目,老老實實思考問題,不敢胡亂填一個答案就交差。因為老師告訴我們,只有寫對了答案才能得到紅勾勾。自愛,有時候很像寫作業,只有愛對了自己,懂得自己的優點,找到自己值得愛的特質,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物質與精神,適合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適合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跟具備什么特點的人在一起才能和諧長久,我們才能得到幸福。

4.獲得自信的方法

一個剛剛遭遇失敗的姑娘,獨自蹲在房間里,雙臂環抱著自己的膝蓋,哭得傷心欲絕。看上去,她的整個世界都塌了。她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可以獲得成功的機會,還失去了對未來的期望。她不敢相信自己會再次幸運地擁有機遇,不敢期望自己會獲得成功,因為在剛剛失敗的那事件上,她做得是那么糟糕,糟糕到足以讓她從根本上懷疑自己的能力。并且,原本并不相信命運的她開始接受自己的遭遇是天注定的,“人定勝天”都是些沒有遭遇過真正無法抗拒的困難的人說出來的鬼話。上帝讓你遭遇什么,你就得遭遇什么,無法逃脫,無法抗拒。

這是小說里帶見的場景和心理描述,也是普通人在人生道路上時常會出現的狀況。這是一個關于認定命運和自信的問題,也是心理學探究的領域之一。

傳統的觀念認為,缺乏自信會導致人們忍受有辱人格的行為,“表現”原理主張的卻恰好相反。威廉·詹姆斯認為,不是低自尊導致人們忍受有辱人格的行為,而是參與有辱人格的行為打擊了人的自尊心,從而導致人缺乏自信心。

那么到底哪種觀點更接近真實呢?這是我們想知道的,也是心理學家詹姆斯·萊爾德想探尋的。于是,有了下面這個實驗。

萊爾德招募了一批實驗參與者,并與之簽訂實驗協議。然后,實驗參與者們被帶到實驗室,先是填寫了一份關于自尊心的調查問卷,然后被帶往另一間屋子。屋子里有一個桌子,上面放著砝碼、刀子、叉子,以及一條蚯蚓——活的。實驗參與者被告知,他們將要通過拋硬幣來決定是舉起砝碼還是切開蚯蚓并吃掉它,沒有第三個選擇。由于事先已經簽了實驗協議,實驗參與者也不能選擇退出實驗。

接下來,便有一部分實驗參與者被硬幣“選中”要舉起砝碼,而另一部分實驗參與者則被硬幣“指定”要吃掉蚯蚓,別無選擇了。這時,在一些實驗參與者打算無奈地硬著頭皮吃下蚯蚓時,實驗人員表示吃蚯蚓的步驟要稍微后延,然后請他們完成第二份自尊心調查問卷。

結果顯示,實驗參與者的自尊心急劇地下降。正如萊爾德所預料的,當人們發現自己不得不做一件有辱自尊的事情時,他們很可能會認為自己真的自尊心不強。

實驗并未就此結束。萊爾德想驗證一下,在實驗室里剛剛被激發出來的低自尊心是否會改變人們的行為。于是,就在實驗參與者們填完第二份自尊心調查表后,舉起刀叉準備吃蚯蚓時,卻突然被實驗人員再一次制止了。實驗人員帶著歉意說自己弄錯了,實驗參與者們有權利選擇要舉起砝碼還是吃掉蚯蚓。現在,他們有權更改自己的選擇。

事情出現了戲劇性的結果,之前拋中任務要舉起砝碼的實驗參與者們,當然沒有將自己的任務改變為吃掉蚯蚓。可是,之前被指定要吃掉蚯蚓的人,在面對重新選擇的機會時,竟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改變自己的任務而舉起砝碼。在要吃蚯蚓的人當中,沒有改變任務的人竟然占到了80%。這個令人驚訝的數字驗證了萊爾德的猜想:低自尊的人會更加被動地認為他們理應碰到并接受不好的遭遇。

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多在人生中遭遇到不幸的人們,會變得沒有自信,容易自我懷疑,把自己的命運輕易交給所謂的“上天”“上帝”去控制,不再努力與不幸抗爭。即使后來不幸過去了,他們仍然無法篤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戰戰兢兢地擔心自己會再次遭遇不幸,就是變得小心翼翼不再輕易嘗試新鮮的事物。哪怕是遇到一點微小的、能夠很容易便戰勝的困難,都可能被他們放大成人生路上的巨大坎坷,變成不可逾越的鴻溝。

事情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詹姆斯通過“表現”原理給了我們一個解釋:“一個不斷犯錯誤、到了中年還在山腳下被錯誤包圍的人,很容易進入自我不信任的慘淡心境,在他實際有能力對付的考驗面前退縮。”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受到了他所遭遇的不幸的影響,他感到自我絕望時,會比平時更加敏感地預感到不幸,害怕不幸,逃避不幸。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不自信的根源來自哪里。那么,利用“表現”原理來獲得自信,就變得相對簡單一些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獲得更多的自信。

曾有心理學研究者招募一批實驗參與者進行了一個關于簡單地改變外貌來獲得自信的實驗。他們讓實驗參與者戴上眼鏡后做一套智商、性格方面的測試卷。當然,為了不讓實驗參與者的心理受到干擾,他們事先對實驗參與者謊稱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他們戴上的新型眼鏡對人感受能力的影響。另外,他們還設置了一組沒有戴眼鏡的對比實驗對象。結果顯示,在智力測試上,兩組實驗參與者的指數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在性格測試上,戴眼鏡的實驗參與者明顯覺得自己性格更穩定、能力更強,且知識更加廣博。但實際上,他們并非真的比沒有佩戴眼鏡的人更加博學和有能力。

這個結果其實不難解釋。在現實生活中,根據人們的經驗,腦力勞動者佩戴眼鏡的比例要大大高于體力勞動者,文化程度高的人患有近視的比文化程度低的人更大。因此,思維慣性讓人們習慣了將眼鏡與“智慧”“學識”“穩重”“能力”等特質聯系在一起。當平時不戴眼鏡的人戴上了眼睛后,潛意識里,他們也會認為自己具備了以上一些能力,從而變得更加自信。

當然,獲得自信肯定不僅僅是給自己佩戴一個眼鏡那么簡單。根據“表現”原理的啟示,我們還可以開發出很多辦法讓自己獲得自信,比如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路,用響亮的聲音大聲與人交談,做出一些比較有控制力的姿勢,在衣著打扮上更接近自己所崇拜的人等等。

當你在行動上這樣做了,并且成功讓自己感覺更好了之后,你的行為和思想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你越感到自信,就越能夠自然地做出一些自信的行為。在這種行為的指導下,你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變得更加自信而具有控制力。之前不敢下的決定,不敢說的話,會很自然地變成你行為的一部分。如此循環下去,直到你真的變成這樣的人。“表現”原理將帶著你走上自信與成功的星光大道,而你要做的,只不過是從行為上開始改變自己。

5.自信心訓練法

為了進一步幫助大家提高自信,我們來結合威廉·詹姆斯的“表現”原理,進行一些切實可行的自信心訓練。

第一步,在一張紙上用力地寫下三到五個反映你優點的詞語,比如“果敢”“寬容”“睿智”“博學”“單純”“灑脫”等等。然后,反復讀幾遍,直到將它們記得非常熟練,以致于在任何時候一想起你的優點,就能脫口而出這幾個詞語,就像舉起你的右手那樣簡單。

第二步,對應你寫下的詞,找到相應的特征,包括外在和內在的特征。例如,如果你寫下的詞是“果敢”,那么它對應的外在特征就是:目光堅毅,走路的步子十分有力度,方向明確,雙手也跟著有幅度地擺動,跟腿一樣充滿力量等等。而它對應的內在特征則是:敢于嘗試,做決定時不反復猶豫,做事不拖泥帶水,敢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等等。最好將這個部分的內容也抄在一張紙上,隨身攜帶,或者熟記于心,以便隨時提醒自己。

第三步,在行為上做出一些改變。

1、總是讓自己處于比較顯眼的位置。

或許你習慣了低調,不喜歡太張揚,太顯眼,所以在人群中你總是默默無聲地待在一個角落里,不無落寞地看著別人,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但我要告訴你,害怕受到人注目并非所謂的淡泊名利,從根本上來說,其實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并且,與成功有關的一切都是顯眼的、受人關注的。

處在顯眼的位置,可以有效地幫助你建立自信心。因此,無論是參加朋友、同學聚會,還是去聽演講、講座,抑或是公司開會、聚餐,請大大方方地坐在顯眼的位置吧。如果環境允許,請高聲地說笑吧,將自己當做群體中最優秀的人那樣展示自己!

2、正視別人的眼睛。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正視別人的眼睛不僅僅是一個社交的禮貌問題,更是一個心理問題。

在一個人的行動和語言之前,唯一能透露他內心信息的便是眼睛。敢于直視別人的眼睛,通常反應出它的主人是坦蕩、自信的。而一雙怯于正視別人的眼睛,多多少少會泄露出內心的自卑、心虛。

正因為如此,人們通常將是否正視別人的眼睛與一個人內心是否自信聯系在一起。想要獲得自信,一定要讓眼睛為你工作,將你的眼神專注于別人。給自己鼓勁,增添信心,也贏得別人的信任。

3、用更快的速度走路。

在前面我們已經通過一些實驗認識到,快速有力地走路可以讓人的自我感覺更好。因為它與自信、快樂等蘊含正能量的感受聯系在一起;而拖沓無力的步調則會令人情緒低落,與不愉快的感受相關聯。且威廉·詹姆斯及其他一些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身體的動作影響心靈的活動。通過改變走路的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讓人獲得不一樣的感覺。

不妨嘗試著將自己的步伐加快25%。如果你是一個拖沓的人,加快步伐后你將變成一個普通人;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加快步伐后,你將很快感受到自信心的滋長。

4、咧嘴大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水县| 红安县| 弋阳县| 历史| 松阳县| 青冈县| 清徐县| 新竹市| 淳化县| 云林县| 保康县| 溧水县| 大埔区| 闽侯县| 繁峙县| 佛冈县| 翁牛特旗| 承德县| 当雄县| 建瓯市| 深水埗区| 孝昌县| 肃南| 文成县| 布尔津县| 巴里| 台南市| 柳林县| 信宜市| 同心县| 通辽市| 吴桥县| 敖汉旗| 唐海县| 阿拉善左旗| 彭州市| 雷波县| 青铜峡市| 陈巴尔虎旗| 湖南省| 长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