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好自我感受的來源
走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我們總是不難發現,每個人走路的方式都有自己的風格。有的人抬頭挺胸,大步流星,似乎正奔往一個美好的前程;有的人垂頭喪氣,步伐拖沓,好像前方是世界末日;而有的人則猶豫不決,雙眼茫然,看上去根本找不到方向,也沒有清晰的目的地。在這些人的臉上,同樣也對應著不同的情緒——自信滿滿,憂心忡忡或者迷茫懵懂。
通常,我們會認為,不同的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發源于他們內心的情緒。也就是說,人們的內心受什么情緒控制,他們的行為也會受這種情緒的控制。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威廉·詹姆斯曾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注意、贊成、否定、作出努力的活動,被感受到是頭腦中某種東西的運動……當注意一個觀念或者屬于一個特殊感覺域的感覺時,運動就是當其發生時被感受到的感官調節。”
他舉例說,如果沒有感受到眼球中的壓力、集中、分散和適應性調節的變動,就不能用視覺詞語進行思想。也就是說,先是某種身體上的運動引起了相應的感覺器官的感覺,這種感覺再引起了思維,最后根據思維才得出結論。這與“表現”原理中關于行為與思想的關系是一致的。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的正確性,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
招募一批志愿者(都是一些來自社會普通階層的人,各方面都處于中等水平),將他們隨機分配成三個小組。心理學家先是讓這三個小組的人描述他們對自我的感受,并給自己打分。
然后,實驗真正開始了。第一組人由專業的形象設計師進行精心裝扮。他們穿上高檔的服裝,佩戴名牌手表和飾品,發型也被重新設計。第二組人仍舊穿著他們平常的衣服,只是被要求面帶微笑、昂首闊步地走路,言行舉止盡量用力。第三組人則按照原來的樣子,既沒有穿著打扮上的變化,也沒有言行舉止上的要求。這三組人被要求進入人群中走一圈。實驗參與者們完成任務后,心理學家再對這三組人進行測試,讓他們描述自己對自我的感受,并且打分。
實驗結果很有意思,第一組和第二組的人對自我感受的描述都起了變化,整體上而言,他們對自我的感受變好了,評分也比之前要高。第三組則維持在原來的水平。
第一組人的變化不難解釋:一個人的衣著打扮發生了改變,通常意味著社會自我發生了改變。高檔服裝和名牌手表、飾品以及良好的個人形象使一個人的社會自我得到了改善,相應地,他的自我感覺也會得到提高。但這種感覺一定是短暫的,當實驗參與者回想起自己真正的社會自我時,他們對自我的感覺會很快回復到之前的水平。這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第三組人的自我評價沒有變化。而第二組人的自我感受的變化,則恰恰驗證了威廉·詹姆斯的理論。所以他說:“我們的自尊和自信是因為內臟和器官而變化的,而不是因為感覺,更不是因為周圍人對我們的態度。”
詹姆斯經過觀察和實驗發現,當人們感到自我滿足時,伸肌受到神經支配,會使眼睛明亮有光,步態輕盈,鼻孔擴大,唇間掛著特有的笑容。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戴娜·卡尼也發現,自信的人傾向于自我感覺良好,愿意冒險。在他們的身體里,與人的控制力相關的睪丸激素含量更高,而與人的壓力有關的皮質醇則含量偏低。基于此,卡尼做了一個實驗,目的是驗證當要求一些人表現得更有控制力的時候,會發生什么。
卡尼將實驗參與者們分成兩個組,并請他們幫忙評估一個新的心臟監控系統,當然,這只是個幌子。她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什么捏造的監控系統。
卡尼讓其中一組實驗參與者擺出他們認為是強有力的姿勢,比如抬頭挺胸,視線上揚,雙臂交錯放在腦后,雙腿翹起放在桌面上,或者站在桌子后面,身體前傾,雙手撐在桌子上等等。另一組人則擺出與控制力毫無關聯的姿勢,比如雙腳著地,雙手握拳放在膝蓋上,低頭,視線投向地面,或者交叉雙臂或雙腿站著。
保持各自的姿勢一分鐘之后,實驗參與者們按照要求評價自己的“強大”“負責”指數。結果證明,做出具有控制力的姿勢的第一組打分明顯高于第二組。也就是說,姿勢對人的自我感覺影響非常大,而且人們的行為能夠引發不同的感受。
卡尼沒有滿足于單向的實驗結果。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發現,她對實驗參與者們進行了進一步的測試:每一名實驗參與者得到兩美元的現金,并被告知可以在直接留下這些錢和用這些錢作為猜硬幣游戲的賭資之間做選擇。假如拿這筆錢做賭資并且贏了,他們將得到四美元,當然,如果輸了,他們手里僅有的兩美元也會被輸掉。結果,在擺出強有力姿勢的人當中,80%的人選擇用兩美元做賭資參加猜硬幣游戲,而另一組人則只有60%的人參加猜硬幣游戲。也就是說,強有力的姿勢能夠使人催生冒險精神和取得勝利的自信心。
最后,卡尼決定充分利用實驗的資源,將實驗進行到底。她通過收集實驗參與者的唾液來監測他們血液中蘊含的睪丸激素和皮質醇,并與實驗開始前的數據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擺出具有控制力姿勢的那一組實驗參與者血液中的睪丸激素含量更高,皮質醇含量更低,而這個神奇的變化僅僅來源于過去一分鐘里的表現——讓自己的行為看起來仿佛更有控制力。
后來的心理學家們將詹姆斯及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運用到臨床治療上。他們對待一些特別膽小、自卑的自閉癥患者,并不是從言論上給他們灌輸積極向上的“大道理”,而是建議他們在走路時視線以微微上揚的方式看向前方,面帶微笑,并且將步子邁得更大、更用力。他們還叮囑病人,不要關注別人的表情和目光,而是關注來自胸膛中暢快的呼吸和大腿上肌肉有力的伸縮。
這種方法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不少病人表示,他們按照這樣的方式走路,會感覺自己“不那么糟糕了”“不再那么害怕人群了”“覺得自己似乎并不比別人差”。盡管他們在開始嘗試時無法理解自己為什么要面帶微笑而且用略帶夸張的方式走路,也無法理解為什么不能一直用眼睛小心地盯著路面而是望向正前方的低空。
這些自閉癥患者的社會自我并不曾發生改變,改變的是他們的自我感覺——由先前過度的自我不滿變得有些許的自我滿足。這種自我滿足并非來自經驗上的成功,而是直接來源于他們走路時微微上揚的下頜,用力擴張的胸腔以及有力伸張的大腿肌肉。
我們不難觀察到,那些性格開朗、充滿自信的人,總是抬頭挺胸、大步流星地走路,他們的步伐與臉上飛揚的神采交相輝映,像是一幅生動的畫。如果你還在為自我感覺不夠好而煩惱,為什么不試試從行動上改變自己呢?當你昂首挺胸、闊步向前,當你用微笑裝點自己的臉,說不定很快就會發現:其實我也很不錯!
2.不同自我的競爭與沖突
在一個小學課堂上,一個八歲的小男孩被問到“將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時,他用充滿稚氣的聲音響亮地答道:“我想成為昆蟲學家!”此時,他正在為世界上千奇百怪的昆蟲癡迷不已,覺得不探查到所有昆蟲的秘密他就無法睡著覺。到了中學后,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時,他的答案已經換成了斬釘截鐵的另一句話:“我想當一名醫生!”因為他又迷上了給人們治好病之后的成就感,并且堅信自己有治病救人的天賦,一定能成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然而,最后這位小男孩既沒有成為昆蟲學家,也沒有成為醫生,而是當了一名警察,表現也還不錯。他熱愛自己現在的職業就像熱愛生命一樣。
但你千萬別以為他之前的理想是假的或是隨口說說,又或者是興趣轉移。事實上,當初的小男孩即使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仍舊很喜歡昆蟲,也崇拜醫生,他并沒有忘記自己兒時的理想,甚至會時不時幻想一下假如自己真的成了昆蟲學家會多么有趣;或者假設自己是一名醫生,該多么受人尊敬。也就是說,這些角色同時存在于這個人的身上,他們對這個人來說,都是真實的“自我”。在某個時間段,人們會表現出不同的自我,其對應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人生理想等方面也會有所不同。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在一個人人生最開始的階段內,成為這當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是有可能的。”
然而,同時他也理性地提出:“并非我不愿意(如果我能夠)既英俊又豐滿又穿著漂亮,還是一個了不起的運動員,一年能掙一百萬,智慧、快活,是一個讓女人一見鐘情的人,還是一個哲學家、一個慈善家、政治家、武士、非洲探險家,還是一個‘交響詩人’和圣人。但是這根本不可能。”“要使其中任何一個成為現實,其余的就必須或多或少受到限制。”比如,“百萬富翁的工作與圣人的工作相矛盾,快活的人與慈善家之間也會磕磕絆絆,哲學家和讓女人一見鐘情的人也不能很好的共處一個屋檐之下。”因此他認為,“對于大部分欲望對象來說,自然本性限制我們只能在許多得到表征的事物中選擇一個。”“我經常得堅守我的‘經驗自我’之一而放棄其他。”
其他一些心理學家們也在研究人的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一項針對兒童行為的研究就顯示,孩子們在不同的情境下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征。研究者們將一群孩子帶到暑期夏令營,借此偷偷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并記錄下來。
在夏令營的第一天,孩子們有的表現得十分興奮,很合群,有的則表現得內向安靜,不喜歡跟其他孩子一起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的表現并非始終如一。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游戲項目時,內向安靜的孩子也能表現出活潑頑皮的一面,甚至對伙伴們惡作劇。而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項目,即使最活潑最有精力的孩子也會提不起勁。
研究者們還做了一個有趣的測試。他們將孩子們帶到一個事先布置好的樹林里,在這里,有些草叢或者樹葉下會放著一張紙幣,并且比較容易被發現。他們以“單獨冒險”的名義要求孩子們獨自穿越那片樹林,目的是觀察他們在獨自面對“遺落”在地上的紙幣時會有什么表現。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大部分孩子都遇到了紙幣,但一些孩子的表現卻與之前的表現不一樣。有的平時表現誠實的孩子,并沒有將撿到的紙幣交出來,而是偷偷觀察到周圍沒有人之后迅速地將紙幣塞進了口袋里;而幾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卻在撿到紙幣時興奮地告訴他們的伙伴,并為用撿到的紙幣買零食一起分享還是交給老師處理等問題爭論不休;個別平時偶爾會撒謊的孩子,出人意料地將錢交給了老師。
這個實驗與“性格決定行為”的理論大相徑庭,卻恰好與威廉·詹姆斯的觀點吻合,即人們的身上有多個自我存在,并且這些自我是截然不同的。
無獨有偶,生活在20世紀的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也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一些觀點,取得了心理學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喬治發明了一套獨有的方法,即“固定角色治療”。他也認為,人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人在一生中會變換不同的身份。想要有效地治療心理疾病患者,首先要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身份認同。
具體方法是:首先采用角色建構測驗法弄清楚患者眼中的世界建構是怎樣的。可以鼓勵他們進行自我測驗,以便了解自己由哪些“自我”組成。接下來便是固定角色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給出患者一種相對具體的自我模式,要求他們盡量表現出或者說扮演出這一面,就像試穿一件新衣服一樣。這件衣服可能跟自己以往的穿衣風格不太一樣,但并不是自己所排斥的,甚至是自己內心所悄悄向往的。他鼓勵患者去試一試,以便讓他們以新的方式來行動,以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并順勢變成一個新的人。
這種療法其實與“表現”原理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它們同樣是鼓勵人們用行動改變自己。先在行動上養成習慣,再由這種習慣推進思想上的改變,最后整個人從外到內都發生質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并不是將自己變成別人,僅僅是用某個自我戰勝了另一個自我,讓處于主導地位的自我和處于次要地位的自我發生了角色換位。正如詹姆斯所說:“尋找他那最真實、最有力、最深層自我的人,必須認真審視那個清單,選擇出一個,把自己的信任押在上面。于是所有其他的自我就變得不真實了,但是這個自我的命運是真實的。”
根據詹姆斯的觀點,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不同的自我,并且這些自我之間還互相競爭,不乏沖突。正因為如此,如何找到那個最具有潛力的自我,將其提升到最主要的位置(或者說最真實的位置)成為每個人的重大任務。并且,這個任務越早完成,你的人生奮斗目標越清晰,力量也越集中。這毫無疑問是增加成功幾率的良好途徑。
這就好像你的面前出現了很多條路,每一條路上都有不同的風景,每一條路都能夠通向一個終點,每一個終點可能都有一個你想要的東西守候在那里。但你只能選一條路去走,放棄其他的道路。否則,你將無法到達任何終點,也得不到任何東西。所以,除了選一條對自己來說更容易走過去,且終點放著自己最渴望得到的東西的路,你還能怎么辦呢?
3.自愛,你愛的是哪個我?
說起“我”,可能十有八九的人都會理解為:我自己。但其實,事情往往并沒有那么簡單。
對其他人而言,我就是我,不是張三,也不是李四,不是他和她,不是你,而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我。但詹姆斯卻極其細致地將自我分成幾個更細微的構成要素,即物質自我、社會自我、精神自我和純粹自我。當我們把關注點投注在一個單獨的“我”上時就不難發現,“我”并非一成不變的和一眼可以看穿的。事實上,“我”更像一個不規則的多面體,每個面的形狀都不一樣。不同的人看見“我”會描述出不同的樣子,在不同的時間、場合里,面對不同的人,“我”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不管是哪個面,什么樣子,都是“我”的組成部分。這些不同的面,具有差異的自我,共同組成了一個立體的、復雜的“我”。這個“我”,才是完整的我。
這并不難理解。比如說,一位精明強干的“職場白骨精”,在職場上的干練利落絲毫不輸給男人。但回到家里,她很可能會變成溫柔的賢妻良母。在工作場合,她可能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身著昂貴的名牌服裝,提精致的包,穿價值不菲的鞋子,談吐也十分優雅謹慎。然而在家中,她很可能只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婦女,隨意地著裝,與家人說說家常話,管教孩子,下廚做飯,身上幾乎沒有“女強人”的剛性,渾身上下都是低眉順眼的家庭主婦的樣子。并且,很有可能,這個女人在職場和家庭之外,還有另一個面,或許是世人眼中的文藝女青年,或許是一個喜歡八卦的“長舌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