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行為改變思想(2)

比如,我們常常并不是因為快樂而微笑,而是因為我們做出了微笑的表情,進而才通過表情牽動神經,經由肌肉和神經的運動痕跡,感覺到了那是屬于快樂的表情,于是我們判定自己是快樂的。當我們快樂時,會通過跟快樂有關的表情或動作體現出來,來表達我們的感覺和情感。當快樂的表情得到持續,進一步刺激我們的神經系統,就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同樣地,我們心跳加快也不是因為原本就恐懼或緊張,而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我們的心跳在加快。這種非正常節奏的心臟跳動讓我們感到害怕或緊張,于是我們判定自己正處于恐懼和緊張的情緒中。

在這兩個例子中,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中間牽引著,前者令人更加快樂,我們稱之為正能量,后者則讓人愈發恐懼和緊張,我們稱之為負能量。正能量會讓人覺得愈發的積極向上,反過來刺激人的行為,使之更加積極,帶人進入行為與心理的良性循環;負能量則使人頹廢消極,在行為上也表現得如此,因此它會引誘人走向行為與心理的深淵。如何讓人類的身心沐浴在正能量中,激發出偉大的創造力,成為了心理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這些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但為了確保實驗的準確性,他并未作任何挑選。測試完成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都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人們不知道的是,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他挑選名單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8個月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不僅如此,這些孩子還變得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他們的身上,像是被人為地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正能量。

其實,羅森塔爾的實驗并不復雜,而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的確有著非比尋常的潛力,于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在平時的教育中不由自主地通過言行給予孩子們更多的信任和鼓勵。這些孩子在受到鼓勵后,更加努力地學習,他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余80%的孩子進步得更快。

“表現”原理的實用價值非常明顯,它能夠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思維、行為、情感,改變自己的性格特征。“星座”學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星座”學說本身并沒有嚴格的科學依據,但其中列舉出的一些性格特征、運勢卻非常吸引人,令人不由自主地對號入座,希望自己就是那樣的人。然后,在潛意識里,人們就會默默地朝著那個方面去做,使自己表現得像星座理論中所描述的那樣。通過行動上的潛移默化,人們在內心里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那樣的人。當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就會轉化成“自我”的一部分,這時候,行為上就不再是模仿,而是自然的表現了。

讓我們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一位心理學家曾跟蹤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外表和性格都比較普通的男生,在某一天突然對照著星座圖得出一個結論:他是獅子座的。他仔細地閱讀了獅子座的一切特征,并且自動過濾了那些不好的特征,記住了好的特征,比如決策果斷,有很強的領導能力。他深深地相信這一點,盡管現實中的他不無優柔寡斷的一面。然后,在實際的行為中,他越來越多地表現出獅子座理論中所描述的特征。當他為一個決定糾結不定時,想到自己是果斷的獅子座、王者星座,他便能比以前更快地做出選擇;當他面對一件新事物,猶豫著要不要嘗試時,“獅子座的人主要特點是思想開放,竭盡全力沖破自己能量的極限,戰勝艱難險阻,去開創光輝燦爛的新局面”這句對于獅子座的描述像神諭般召喚著他,使他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勇敢,富于挑戰;在與人交際中,“你的內心沸騰著強烈的激情,渾身充滿活力和生機”這句話像神奇地太陽鼓勵著他改變內向羞澀的性格……

毫無懸念,這位男生變得越來越自信果敢。不僅他自己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連周圍同樣相信星座學說的人也說他很像獅子座的人。這樣一來,他這輩子再也不可能是優柔寡斷的雙魚座或者是多情花心的雙子座。他很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在星座學說里,其實白羊座的優點之一是當機立斷,水瓶座的優點之一是富于開拓精神——每一個星座都多多少少帶有與“決策果斷”“勇于挑戰”等類似的特征。

這個例子正好印證了詹姆斯的話——“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像是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約翰·華生在某種程度上沿襲了威廉·詹姆斯的觀念。他以狗為實驗對象,做了一些實驗,然后得出結論:狗可以通過訓練建立某種條件反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經常給人的某種行為施以正面強化,即鼓勵或獎勵,那么這種行為就會持續并鞏固下來;如果不給強化或予以負強化,即漠視或懲罰,該行為就會減弱,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強化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華生提出,人們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關系,再加以強化,一旦二者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就可以預測、控制和改變人的行為。這種理論的發端,其實還是威廉·詹姆斯的“表現”原理。

人的身體和思想是兩個太奧妙的組件,任何一方面都與我們的未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決定著我們的命運。如何認識行為與思想之間的微妙關系,讓身心沐浴正能量,不僅僅是心理學家研究的學術課題,也是我們普通人應該研究的人生課題。

4.假裝開心收獲開心——角色扮演的結果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根據“表現”原理,人們的快樂并不是起源于心中的某種情緒,而是起源于一種行為。通過這種行為,我們再感知到內心的情緒,并將它定義為“快樂”。簡言之,我們不是因為快樂而微笑,而是因為微笑而快樂。

既然如此,那些不快樂的人,是否可以通過假裝開心讓自己真正開心起來呢?也就是說,我們要嘗試的是從行動上表現出開心的行為特征,以此讓內心滋生出開心的情感。

日本心理學家在收集案例的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一例:

兩位性格迥異的女中學生成為了一對好朋友。美沙看起來是個天生的樂天派,性格開朗,喜歡哈哈大笑,看待事情很樂觀,似乎沒有什么事情可以讓她感到煩惱。而且,美沙非常善于交朋友,她的身邊從來就不缺少可以一起快樂玩耍的伙伴。真紀則大不一樣,她性格內向,不茍言笑。并且似乎由于家庭的關系,她的眼里總是有一抹揮之不去的憂傷,更別說遇到一點煩心事的時候了。美沙和真紀是很好的朋友,美沙很照顧真紀,常常帶著她一起玩兒。在美沙的影響下,真紀似乎漸漸有了一些笑容,就好像被美沙傳染了快樂。

后來,這一對好朋友高中畢業去了不同的地方上大學、工作。自從美沙和真紀各自奔赴了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間的聯系就越來越少了。奇怪的是,盡管這對好朋友并沒有生活在一起,真紀卻越來越像美沙,不僅是穿著打扮方面,連性格也非常像。

心理學家對真紀的變化非常感興趣,經過進一步的了解和調查,終于揭開了謎底。

原來,真紀早就認識到自己的性格很內向,也很憂郁,并且時常覺得自己很不快樂,只有跟美沙在一起的時候,她才會感到輕松一點。后來,與美沙分開令習慣了跟著美沙情緒走的真紀很不適應,沒有了美沙的帶動,她似乎又變得不會笑了。真紀太害怕不快樂的自己,只好鼓起勇氣求助于大學里的心理輔導老師。

心理輔導老師仔細聆聽了真紀的敘述,末了,她給真紀一個令人吃驚的建議:嘗試著扮演美沙的角色,假裝自己就是美沙。心理輔導老師對真紀強調,不但要模仿美沙的衣著打扮、語言和行為習慣,還要模仿她處理問題的方式,甚至去研究她想問題的思路。當然,這當中的模仿一定少不了美沙那副總是開開心心的樣子。

一開始,真紀還真有些不習慣。她總是記得自己是在扮演別人,即使那個人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也難免感到別扭和生硬,心里有點怪怪的。不過,她太渴望變成美沙了,于是咬牙堅持了一天又一天。她提醒自己每天都帶著笑容走進人群,硬著頭皮要求自己主動向周圍的人微笑著打招呼、閑聊。有時候,她還慫恿自己像美沙那樣夸張地、高分貝地哈哈大笑。遇到一件事,她總是不忘告訴自己要像美沙那樣,看見好的一面,忽略壞的一面,或者,干脆做個沒心沒肺的傻姑娘。漸漸地,真紀發現,自己扮演美沙越來越輕松了,有時候,她甚至忘了自己是真紀,而是認為自己就是美沙本人。她不用找理由也能感覺很開心,可以捧著漫畫書哈哈大笑,可以講笑話給別人聽然后在別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自己笑得前俯后仰,可以熱衷于服裝、護膚品、美食,熱情地擁抱生活中的一切……

真紀的改變,可以說是角色扮演的極大成功,也是對“表現”原理的進一步驗證。

另外一個案例來自“過家家”游戲。或許很多人在小時候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即在游戲中扮演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并在語言、行為等方面模仿這些角色。心理學家們曾經讓一些兒童玩“過家家”游戲,然后對他們進行一項新的實驗,即讓所有的兒童進行一些需要互相協作并且涉及到付出和索取的游戲。心理學家們發現,那些在“過家家”游戲中經常扮演“家長”角色的兒童,會在后續的時間里表現得更加成熟和更有責任心,更樂于付出,就好像他們真的是“家長”一樣。而那些在游戲中經常扮演“子女”角色的兒童,則會表現得更加任性、更加幼稚和缺乏責任心,也更傾向于索取。

這個實驗則再一次證明了角色扮演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和性格特點。

威廉·詹姆斯的“表現”原理無疑是天才的發現,并且這個發現超前了半個多世紀。后來的心理學家不斷驗證了詹姆斯的見解,比如,他們測試一些人做出不同表情時相應喚起的情緒,如果一個人愁眉苦臉,他就會真的沉郁憂傷;如果一個人總是春風滿面,他就會真的輕松愉快;假如一個人無緣無故在臉上擠出快樂的表情,他就會毫無理由地感到快樂;假如一個人笑呵呵地假裝自己遇到了喜事,他就會真的像遇到了喜事一樣開心。總之,開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要愿意去嘗試,快樂很快便可以被創造出來。

文學家們將人生比作一個大舞臺,將人們比作戲子,這個比喻再恰當不過。在生活中,人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形象和性格,也展現出各不相同的心理特質。宿命論者認為,命運是不可改變的,更是不可抗拒的,渺小的我們唯有遵循著命運的安排,兢兢業業地上演屬于自己的戲份。快樂著我們的快樂,悲傷著我們的悲傷,一天一天將日子過下去,直到到達生命的終點,從舞臺的角落悄悄隱退,再也無法返回。人生就此結束,走向命定的目的地。

很顯然,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在現實生活中,無數成功人士或者平凡的人都在用行動改寫著命運,向我們證明:行動不但能改變命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行動決定命運。

所有人都是人生舞臺上的戲子,不管是悲劇、喜劇還是鬧劇,都得由自己來演。并且,演出方式決定著最后的結局。每一個戲子不僅僅可以演戲,還可以做自己人生的導演、編劇,主動改編劇本,調整戲碼,直到將人生編成喜劇。

既然舞臺是自己的,既然戲子可以身兼編劇,既然目前的戲份不太好,不妨換一個角色來扮演,也許,轉折很快就會出現。人生是場復雜的旅途,我們不可能總是很開心。當發現自己的情緒長時間處于郁悶、憂郁的狀態時,不妨嘗試著做一個戲子。假裝開心,扮演開心的人,說不定,演著演著就入了戲,扮著扮著就扮出了真的開心。

5.身體與頭腦運作的神秘聯系

一個溺過水的人可能終生不會再下水學游泳,一個被電擊過的人看到電線便忍不住渾身一顫,一個被刀子割傷過手的人,即使傷口早已愈合多年,看到刀子仍然會感到來自曾經被割傷的指尖部位的疼痛……

這一切是為什么?是夢靨,還是咒語?其實都不是,這只是儲存在身體上的記憶時刻在提醒人們避免傷害,是銘刻在頭腦中的恐懼感反過來控制著人的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湖南省| 河曲县| 铁力市| 黄梅县| 抚顺县| 浮梁县| 山阳县| 乌兰县| 留坝县| 玉林市| 许昌市| 临朐县| 吴江市| 普定县| 樟树市| 崇礼县| 陆川县| 河北区| 高唐县| 昌乐县| 儋州市| 宁南县| 灯塔市| 遂川县| 鄱阳县| 临潭县| 天镇县| 保康县| 长顺县| 虹口区| 始兴县| 普安县| 安西县| 石景山区| 沁阳市| 绥宁县| 白城市| 泰宁县| 合肥市|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