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話說劉備劉皇叔,為了請那位傳說中的“伏龍”諸葛亮出山,頂著凜冽寒風,冒著鵝毛大雪,巴巴地跑到隆中臥龍崗。結果呢?人沒見著,只碰到了諸葛亮他弟弟諸葛均和他老丈人黃承彥。最慘的是,三弟張飛差點暴走,要放火燒了人家草廬!這趟“二顧茅廬”,可謂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還凍得夠嗆。
回到新野,劉備心里那個郁悶啊,就別提了。但他這人有個最大的優點——**百折不撓**!尤其是想起徐庶臨走時那血淚叮囑:“三顧茅廬!必須三顧!”還有水鏡先生司馬徽那神神叨叨的推崇:“伏龍之才,皓月當空!”劉備那顆求賢若渴的心,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非但沒被風雪澆滅,反而燒得更旺了!
他掐指一算(其實是找人算了個黃道吉日),離上次去隆中已經有些日子了。這次,他決定玩把大的!齋戒熏沐,沐浴更衣,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以示對諸葛大神的最高敬意!然后,他再次召集兩位鐵桿兄弟——關羽、張飛。
“二弟,三弟!準備一下,隨我再去隆中!”劉備語氣堅定,不容置疑。
張飛一聽,臉都綠了:“大哥!還去?那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兩次避而不見,分明是浪得虛名!我看他就是個縮頭烏龜!大哥您是何等身份?漢室皇叔!左將軍!領豫州牧!犯得著三番五次去求一個山野村夫?惹惱了俺老張,用條麻繩把他捆來見你!”
關羽雖然沒張飛那么暴躁,但丹鳳眼里也滿是不贊同:“大哥,禮賢下士,也得有個限度。兩次親往,已是仁至義盡。若那孔明真有誠意,自當回訪。如此倨傲不恭,恐非真才實學之輩。大哥何必執著?”
劉備看著兩位兄弟,語重心長地說:“二弟、三弟!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昔日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尚且五反(五次往返)方得一面!周文王為請姜子牙,親自拉車八百步!欲求大賢,豈能無禮?無誠?無耐心?元直臨別之言,字字千鈞!水鏡先生推崇備至,豈能有假?今日之行,非為孔明一人,實為天下蒼生,為漢室江山!你們若不愿去,我自去便是!”說著,就要往外走。
關羽、張飛一看大哥是真急了,態度還這么堅決,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跟上。張飛嘴里還在嘟囔:“罷了罷了!大哥要去,俺老張舍命陪君子!不過說好了,這次那廝若再躲著不見,俺可不客氣了!”關羽則沉著臉,一言不發,心里打定主意,若那諸葛亮真敢再耍花樣,定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于是,劉關張三人,帶著幾個隨從,第三次踏上了前往隆中的路。這次天氣倒是不錯,風和日麗,春意盎然。路邊的野花都開了,可劉備三人誰也沒心思欣賞風景。劉備是滿心期待又帶著點忐忑,關羽是冷眼旁觀,張飛則是憋著一肚子火,看啥都不順眼。
快到隆中時,關羽忽然想起個人:“大哥,前番在隆中遇到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聽他吟誦那首《梁父吟》,氣魄雄渾,意境深遠。此老不俗,其女婿想必更非等閑。或許……我們真該有點耐心?”他這是在給自己和大哥找臺階下,也順帶安撫下張飛的情緒。
劉備點頭:“二弟所言甚是!大賢行事,必有深意。或許前兩次,正是考驗我劉備的誠意與耐心!”
說話間,又到了那熟悉的地方。一帶高崗枕流水,幾間茅屋背靠青山,翠竹猗猗,柴扉半掩,小橋依舊,流水潺潺。環境還是那么清幽,如同世外桃源。
劉備遠遠就下了馬,以示恭敬。他整了整衣冠,深吸一口氣,平復一下激動的心情,才緩步上前。關羽、張飛也只好跟著下馬,牽馬跟在后面。
來到柴扉前,劉備親自叩門。
“篤篤篤。”
不一會兒,門開了。還是那個眉清目秀的小童子。
劉備臉上堆起最和藹可親的笑容(生怕嚇著小朋友):“仙童,有勞通稟,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臥龍先生!今日先生可在家?”官銜報得比上次還全,還加了“皇叔”這個金字招牌。
小童眨了眨大眼睛,看著劉備,又看了看后面那兩個氣場強大的“保鏢”(關羽面沉似水,張飛怒目圓睜),脆生生地回答:“先生今日在家。”
“在家?!”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心中同時一震!張飛那憋著的火氣瞬間消了一半,還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過……”小童話鋒一轉。
劉備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不過什么?”
“先生正在草堂上午睡,尚未醒來。”小童指了指里面。
“呃……”劉備差點一口氣沒上來!在家!在家就好!午睡?午睡好啊!說明今天沒出門!他趕緊擺手,壓低聲音:“無妨無妨!先生高臥,豈敢驚擾!我們在此等候便是!切莫喚醒先生!”
小童點點頭:“那諸位請稍候。”說完,把門輕輕掩上(沒關嚴),自顧自忙去了。
劉備如釋重負,心中一塊大石落地。他轉過身,對關、張二人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后輕手輕腳地走到茅廬旁邊的一棵大松樹下,垂手恭恭敬敬地站著,如同等待老師訓話的小學生。
關羽一看大哥這架勢,心中雖然還有些不以為然,但也默默走到劉備身后站定,眼觀鼻,鼻觀心。唯獨張飛,那火氣“噌”的一下又上來了!
“什么?!在家睡覺?!”張飛差點吼出來,幸虧劉備眼疾手快捂住了他的嘴(動作之快,堪比當年長坂坡救阿斗)!張飛掰開劉備的手,壓著嗓子,臉漲得通紅:“大哥!你也忒窩囊了!俺們大老遠跑來,他倒好!大白天挺尸睡大覺?!還讓俺們在這喝西北風干等著?這分明是藐視大哥!藐視俺們兄弟!待俺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還睡不睡得著!”說著,擼起袖子就要去撿柴火。
劉備和關羽嚇得魂飛魄散!兩人一左一右,死死拽住張飛!
“三弟!不可造次!萬萬不可!”
“翼德!休得魯莽!壞了大哥大事!”
劉備急得汗都下來了:“三弟!你忘了元直的話了嗎?欲求大賢,必須至誠!今日若沖撞了先生,前功盡棄啊!你若再胡鬧,就給我回新野去!”
張飛被兩個哥哥死死按住,又聽劉備說要趕他走,這才氣呼呼地一屁股坐在地上(差點把地上的螞蟻坐死一片),抱著胳膊生悶氣:“好!好!俺不動手!俺倒要看看,這村夫能睡到幾時!等他醒了,若說不出個一二三來,俺老張再跟他算總賬!”
于是,一幅奇特的畫面出現了:松樹下,劉備垂手恭立,望眼欲穿;關羽手捋長髯,面沉似水;張飛蹲坐在地,怒目圓睜,嘴里還時不時哼哼兩聲。三個名震天下的大佬,就這么像罰站(和罰坐)一樣,在諸葛亮的茅廬外,等著人家睡醒!
時間一點點過去。一個時辰(兩小時)……兩個時辰……太陽從頭頂漸漸偏西。劉備站得腰酸背痛腿抽筋,但依舊紋絲不動,眼神始終熱切地盯著那扇柴門。關羽閉目養神,但耳朵支棱著。張飛……張飛已經靠著樹,打起了呼嚕!鼾聲如雷!嚇得樹上的鳥兒都不敢叫了!
劉備和關羽哭笑不得,又不敢叫醒他(怕他醒了又鬧騰),只能任由他鼾聲震天。
就在這鼾聲與寂靜交織的詭異氛圍中,茅廬里終于有了動靜!
先是傳來一聲慵懶的哈欠聲。
接著是一陣悉悉索索穿衣的聲音。
然后,一個清朗溫潤,帶著剛睡醒時特有磁性的聲音響起,吟誦道: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這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到了門外三人的耳中!劉備精神一振!睡醒了!終于睡醒了!而且聽這詩,意境超然,帶著一股洞察世事的通透和從容!高人!絕對是高人!
劉備激動地整理衣冠,準備上前。關羽也睜開了眼,眼中閃過一絲異色。連打呼嚕的張飛都被這吟詩聲驚醒了,揉著眼睛嘟囔:“嗯?誰在念經?”
這時,柴門“吱呀”一聲被拉開了。小童走了出來,對劉備說:“先生醒了,請皇叔入內相見。”
“有勞仙童!”劉備激動得聲音都有點發顫。他再次整理衣冠(雖然已經很整齊了),深吸一口氣,對關、張低聲囑咐:“二弟三弟在此稍候,我去拜見先生!切記!不可喧嘩!不可失禮!”
說完,劉備懷著朝圣般的心情,跟著小童,邁步走進了這間他來了三次才得以踏入的茅廬草堂。
草堂之內,陳設簡樸,卻透著雅致。一床、一桌、幾卷書冊、一張古琴、一爐清香。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書卷氣和檀香的味道。一位青年文士,正從內室緩步走出。
劉備抬眼望去,心中頓時喝了一聲彩!
只見此人:身長八尺(約一米八四),面如冠玉,唇若涂朱;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眉宇間透著睿智與從容,雙目清澈深邃,仿佛能洞穿人心。整個人站在那里,就像一塊溫潤無瑕的美玉,又像一棵臨風而立的青松,氣質超凡脫俗,令人一見忘俗!
**諸葛亮!這就是傳說中的臥龍先生!**
劉備只覺得一股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二話不說,搶步上前,納頭便拜:“漢室末胄,涿郡愚夫劉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于文幾(留了名片)。今日得睹尊顏,實慰平生渴仰之思!萬幸!萬幸!”這禮數,這姿態,放得那叫一個低!
諸葛亮見劉備行此大禮,連忙伸手攙扶:“不敢當!不敢當!亮乃南陽野人,疏懶成性,屢蒙將軍枉駕,不勝愧赧!快快請起!”
兩人分賓主落座(諸葛亮坐主位,劉備坐客位)。童子獻上清茶。諸葛亮看著劉備,微笑道:“適才童子已告知將軍來意。亮才疏學淺,恐有誤下問。不知將軍有何見教?”
劉備知道,真正的面試開始了!他定了定神,再次離席拱手,態度極其誠懇:“備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然智術淺短,迄無所就。唯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開備愚魯,實為萬幸!”
諸葛亮輕輕搖著羽扇(這標志性道具終于出場了!),氣定神閑:“愿聞將軍之志。”簡單一句話,直指核心——你想干啥?目標是什么?
劉備深吸一口氣,知道這是關鍵,必須坦誠!他目光灼灼,聲音不大卻充滿力量:“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然智術淺短,屢遭挫折,至今漂泊無依。唯求先生指點迷津,拯救黎民于水火,光復漢室于危難!此備肺腑之言,萬望先生教我!”這番話,把復興漢室、拯救蒼生的志向說得明明白白。
諸葛亮聽完,沉默了片刻。他端起茶杯,輕輕啜了一口,似乎在整理思緒。整個草堂安靜得能聽到爐火輕微的噼啪聲。劉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緊張地看著諸葛亮。
終于,諸葛亮放下茶杯,目光如電,直視劉備,緩緩開口:“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他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如同洪鐘大呂,敲在劉備心上!
一場決定三國歷史走向的頂級戰略分析,就在這間小小的草廬中,徐徐展開!
諸葛亮站起身來,走到懸掛的地圖前(估計是自制的簡易地圖),羽扇輕搖,指點江山: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
這一番話,條理清晰,邏輯嚴密,高屋建瓴,將天下大勢、各方優劣、戰略方向、實施步驟,分析得**透徹無比**!這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隆中對**”!
劉備聽完,整個人都傻了!不是嚇傻的,是震撼傻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仿佛在黑暗中摸索了半輩子,突然有人給他點亮了一盞指路明燈!他以前所有的迷茫、困惑、挫折,在這一刻都有了清晰的答案!一條金光閃閃的霸業之路,就這么清晰地鋪在了眼前!
他激動得渾身發抖,“噌”地一下站起來,對著諸葛亮又是深深一揖,聲音都哽咽了:“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這是他最后的道德顧慮。
諸葛亮羽扇輕搖,淡然一笑:“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于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荊州、益州,久后必歸將軍。”這話說得斬釘截鐵,充滿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劉備心中再無任何疑慮!他退后一步,對著諸葛亮,深深拜了下去,這一次,是無比鄭重的懇求:“備雖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終生奉為師表!萬望先生慨然允諾!”
諸葛亮看著眼前這位漢室宗親,雖然屢遭挫折卻依然心懷天下、仁德寬厚、禮賢下士的劉皇叔,眼中也閃過一絲感動。他沉默片刻,似乎在做一個重大的決定。終于,他輕輕嘆了口氣,上前扶起劉備:“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
“先生答應了?!”劉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巨大的喜悅瞬間將他淹沒!他緊緊握住諸葛亮的手,激動得熱淚盈眶:“得遇先生,實乃備三生之幸!漢室江山,蒼生黎庶,有救了!”
諸葛亮微微一笑:“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恐難奉命。然感將軍三顧之恩,不容不出。然則……”他話鋒一轉,“將軍欲成大事,還需答應亮一事。”
劉備忙道:“先生請講!莫說一件,百件千件,備無不從命!”
諸葛亮正色道:“亮出山,非為功名富貴。若他日功成,亮當歸隱林泉,還望將軍莫要強留。”
劉備一愣,隨即肅然起敬:“先生高義!備銘記于心!絕不敢違!”他知道,眼前這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出山只為天下蒼生,不為個人榮華。
這時,一直在外面等得心焦火燎(主要是張飛)的關羽、張飛,隱約聽到里面似乎談成了?張飛忍不住湊到門口,扒著門縫往里瞧。正好看到諸葛亮扶起劉備,兩人執手相看……那場面,在張飛眼里,咋看咋覺得……有點怪怪的?
他縮回頭,捅了捅關羽:“二哥,里面啥情況?那村夫……哦不,那先生,答應出山了?”
關羽也聽到了只言片語,點點頭:“似乎……是成了。”
張飛撇撇嘴:“哼!架子擺足了,譜也擺夠了,現在才答應?俺看大哥是被他灌了迷魂湯了!待會兒倒要看看,這廝有何真本事!”
正說著,草堂門開了。劉備紅光滿面地走了出來,身后跟著那位羽扇綸巾、飄逸若仙的諸葛亮。
劉備興奮地拉著諸葛亮的手,向關、張介紹:“二弟、三弟!快來拜見!此乃南陽諸葛孔明先生!從今日起,便是咱們的軍師!見軍師如見我!不可怠慢!”
關羽雖然心中仍有疑慮,但見大哥如此推崇,還是上前一步,抱拳行禮:“關某見過軍師!”態度不卑不亢,但也算給了面子。
輪到張飛了。他瞪著銅鈴大眼,上下打量著諸葛亮,怎么看怎么覺得這“小白臉”不像能打仗的樣子。他勉強抱了抱拳,從鼻孔里哼出一聲:“張飛……見過軍師!”那表情,那語氣,就差把“不服”倆字寫臉上了。
諸葛亮何等聰明?自然看出張飛的不服。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羽扇輕搖,對著張飛也還了一禮:“久聞張將軍威名,如雷貫耳。亮一介書生,日后還需將軍多多指教。”這話說得謙遜得體,給足了張飛面子。
張飛被這軟釘子碰了一下,倒也不好發作,只能哼哼兩聲,站到一邊去了。
劉備見禮數已畢,心中一塊大石落地,趕緊道:“天色不早,請先生收拾行裝,隨備回新野!從今往后,共圖大業!”
諸葛亮點點頭:“亮家中尚有幼弟需安置,些許書籍亦需整理。請將軍先行一步,亮隨后便到新野拜見。”
劉備哪里肯先走?他執意要等諸葛亮一起。于是,諸葛亮叫來弟弟諸葛均,囑咐他看守田園,照看好家里。又和黃承彥等親友打了招呼(黃老爺子聽說女婿要出山輔佐劉備,摸著胡子,意味深長地笑了笑)。
一切安排妥當,諸葛亮只帶了幾卷最珍愛的書冊和那張古琴,便隨著劉備,走出了這隱居多年的茅廬,踏上了那條通往金戈鐵馬、攪動天下的征途!
劉備親自為諸葛亮牽馬(執鞭墜鐙的待遇啊!),關、張在后跟隨。一行人離開隆中,返回新野。一路上,劉備的心情如同這初春的天氣,充滿了希望和活力!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從這一刻起,徹底改變了!
回到新野,劉備立刻大擺筵席,為新任軍師接風洗塵。席間,劉備當眾宣布:“自今日起,孔明先生便是我軍軍師!凡我麾下,無論文武,見軍師如見我!軍師之令,即我之令!違令者,軍法從事!”這是給諸葛亮立威,定調子!
關羽、張飛、趙云、孫乾、糜竺、糜芳等人,雖然心思各異(主要是關、張),但見劉備態度如此堅決,也只能齊聲應諾:“謹遵主公(軍師)之命!”
劉備又將自己的佩劍解下,雙手捧給諸葛亮:“此劍隨備多年,今日贈與軍師!凡有不服號令者,軍師可持此劍,先斬后奏!”這權力,給得那叫一個足!
諸葛亮接過佩劍,神色平靜,對著眾人團團一揖:“亮才疏學淺,蒙主公不棄,委以重任。自當竭忠盡智,以報知遇之恩!還望諸位將軍、先生,同心戮力,共扶漢室!”
新野小城,因為一個人的到來,悄然改變了它的命運。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拉開序幕!而那位初出茅廬的臥龍先生,又將如何在這亂世之中,攪動風云?
---
下一章我們將繼續《三國演義》原著第三十八回的精彩故事:“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諸葛軍師的第一把火,會燒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