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研究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文化育人主要經歷了豐富文化生活、發展第二課堂、創建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創新育人形式等主要階段馮剛.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0.。與高校文化育人實踐探索同時推進的,還有相關理論研究。從理論研究的數量和質量來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相關研究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至2004年的起步期、2005年至2011年的平穩發展期、2012年至2018年的爆發式增長期,到2018年進入內涵式發展期,出現了專注研究這一領域的學者和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動著相關研究向縱深發展。本部分將圍繞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展開三個方面的文獻回顧,即高校文化育人相關研究、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相關研究、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相關研究。

(一)高校文化育人相關研究

1.高校文化育人的形成與發展

厘清我國高校文化育人究竟從何時開始,經歷了哪些階段,其大致發展脈絡如何,關系到找準高校文化育人的歷史定位,是研究高校文化育人的起點。為此,學者們展開了較為詳實的研究:有的學者以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政策文件為指引,有的學者以大學校園文化育人實踐歷史進程為主線。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出發對高校文化育人的發展進行了界定,代表性觀點主要有二階段說、三階段說、五階段說。二階段說以高等教育的文化育人理念發展和演變為主線,將高校文化育人劃分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和文化育人兩個階段。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階段以1995年教育部部長周遠清作《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報告為起點;文化育人階段以胡錦濤同志2011年提出文化育人理念為起點張豈之.大學的人文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98.。二階段說認為,文化素質教育階段與文化育人階段是遞進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提升。二階段說注意到了前后兩個階段的連續性、一貫性,強調了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進階的發展趨勢。但以國家文化育人理念的轉變為階段劃分的標志,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從1995年才開始的,忽視了1995年以前我國高校實際開展的有關文化育人的實踐探索。同時,將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簡單劃分為兩個階段,忽略了一個階段內部依然存在不同時段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的差異,因此二階段說的觀點不免顯得過于粗略。三階段說以大學文化發展為主線,結合大學文化育人實踐,將大學文化育人劃分為三個時期。有的學者用初型時期、轉型時期、發展時期來概括,認為初型時期以校園文化的興起為標志,轉型時期以注重文化素質教育為標志,發展時期以注重大學文化建設、發揮文化功能為標志眭依凡,等.大學文化思想及文化育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15.。有學者則直接以校園文化建設、文化素質教育、大學文化建設三個階段概括我國大學文化建設歷程,而文化素質教育階段又經歷了三個歷程,分別是1995年文化素質教育理念提出時期、積極探索文化素質教育思想內涵時期、以文化育人為主題的深化和豐富文化素質教育思想時期朱永坤.從“文化素質教育”到“文化育人”:高校全面教育理念的發展[J].教育評論,2016(3):39-42.。這種觀點承認了在國家正式提出文化素質教育之前,高校關于文化育人的實踐探索,注意到了校園文化興起對文化育人工作的基礎性、鋪墊性作用,強調了各階段的相互關聯、層層遞進。但是,僅以大學文化發展為線來劃分高校文化育人的階段,猶如管中窺豹,實際上這種做法削減了文化育人的內涵。五階段說以高校不同時期育人工作重點的轉變為主線,結合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指導性文件,將高校文化育人劃分為豐富文化生活、輔助專業教育,發展第二課堂、加強素質教育,發展校園文化、提升教育質量,增強文化蘊含、凝聚大學精神,創新育人形式、提高教育實效等主要階段馮剛.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0.。這種劃分全面概括了從恢復高考以來國家和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所做的嘗試,結合政策文件和高校育人實踐,描繪了文化育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發展,強調了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與工作重點,同時注重各階段的承繼性、連貫性、整體性,是較為全面的劃分。

學者們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得出了關于文化育人發展階段的不同觀點,以國家教育理念的轉變為標準得出了二階段說,以大學文化發展不同特征為標準得出了三階段說,以高校不同時期育人工作重點轉變為標準得出了五階段說。各種觀點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探討文化育人的發展階段,是后續文化育人研究與實踐的重要起點。

2.高校文化育人的內涵

高校文化育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科學內涵是什么,成為進行文化育人理論研究的首要性任務。學者從廣義、狹義不同范圍,從教育學、政治學、發生學等不同視角,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我們可以將其區分為一元論和二元論。持一元論者對高校文化育人的內涵有不同的界定。有人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提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等,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將文化育人看成教育的實質,認為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過程,文化育人體現于一切教育活動中袁貴仁.加強大學文化研究推進大學文化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4-5.。這種觀點從廣義上來理解文化育人,認識到文化是教育的質料,是教育的關鍵內容,強調了文化的教化、塑造、引導功能,注意到文化的全域性、整體性、滲透性。將文化育人擴大為一切教育活動,沖淡了文化育人的特性,忽略了文化育人與其他教育活動的差異,雖然看似突出了文化育人的地位,但實際上并未重視文化育人與其他教育活動的功能耦合。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一元論觀點認為,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提出文化育人就是大學要將自身產生和保存的核心信仰、藝術、道德、知識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傳遞給學生,將體現人文主義和大學精神的自由思想、民主意識、獨立人格、平和心態傳遞給學生,就是要以崇高的理想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進的文化熏陶人朱慶葆.以文化育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1.。有學者認為,以文化人的實質就是文化育人,其中文是育人的核心內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人是育人的根本目的張立學,路日亮.以文化人意蘊解讀[J].中國高等教育,2018(12):33-34.。認為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的觀點,強調了文化的引導、熏陶、塑造功能,認識到文化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特性,但卻過于突出“化”而忽視了“教”,沒有強調教育活動中教育主體的在場,忽略了教育主體的主導性。二元論觀點也有幾種不同的見解。一是認為文化育人具有二維結構,分別蘊含育人為本、文化育人兩個階段,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兩個關鍵要素秦在東,唐佳海.新時代提升文化育人質量的基本方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9(6):101-105.。這種觀點試圖通過不同階段、關鍵要素來展現文化育人的立體結構,強調了文化育人內涵的豐富性。二是從文化與人的關系,提出文化育人內在地包含著“以文化人”和“以人化文”的深刻內涵,強調文化的創造過程既是文化的生成過程,也是人的塑造與養成過程馮剛.新時代文化育人的理論考察[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5):4-7.。這種觀點看到了人的“文化”過程和文的“人化”過程,揭示了文化育人中人與文化之間互為因果的密切關系。三是認為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這種觀點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礎上,強調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不同范疇,認為兩者在育人過程中發揮著不同作用,不可等同朱永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習近平文化育人思想對高等教育的指導[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3(6):30-33.。有學者專門談到以文育人,認為以文育人的主要渠道是課堂,通過融入課堂教學體系、探索課堂教學模式、融入教學實踐環節等,將以文育人與以文化人相區別鄭秋月,于景洋.“以文育人”:中華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與融通[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30(8):88-92.。在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這種觀點中,“化”注重文化的滲透性、感染性,強調了隱性教育,“育”則重在課堂和教學環節,強調了顯性教育。將“化”和“育”相結合,有利于實現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的功能耦合,因此能較為全面地闡釋文化育人的內涵。

以上關于高校文化育人內涵的幾種不同界定,反映了學者們對文化育人的理解各有側重。認為文化育人就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一元論”觀點,重在強調文化的全域性、整體性、滲透性;認為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的“一元論”觀點,強調了文化的引導、熏陶、塑造功能,側重于文化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特性。在“二元論”觀點中,從文化育人的二維結構來理解其內涵者,重在凸顯文化育人內涵的層次性、結構性。從“文化”與“人化”的過程來闡釋文化育人內涵者,重在揭示人與文化互為因果的密切關系。將文化育人內涵概括為“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者,重視“化”和“育”的結合,強調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的功能耦合。以上觀點體現了學者們認識和考察文化育人的不同視角和不同側重,不存在根本的對立和沖突。

3.高校文化育人的要素構成

高校文化育人是一個具有政治性、價值性、科學性的系統工程,有學者從高校文化育人系統構建角度出發,分析了文化育人的內在結構機理,認為教育主體、指導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環境以及教育管理構成了完整的文化育人結構郝保權.明晰新時代文化育人的內在邏輯結構[J].中國高等教育,2019(1):56-58.。明確文化育人的基本要素、結構機理,是把握文化育人規律的前提條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文化育人系統中各要素進行了探究。

關于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標。學者們從目標的層次性、價值性、科學性等展開了論述。有學者提出,文化育人目標的層次性具體體現為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為中國人,再次是成為先進的中國人,強調文化育人要圍繞以上三個目標來開展劉獻君.論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2):1-8.

有學者認為,文化育人目標應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又滿足個體發展需要,既符合角色人格特質又滿足大學生人格全面發展需要。因此,高校在進行文化育人目標設定時,應努力做到以人為本、有的放矢、整體協調、持續漸進滿炫.“以文化人”理念下高校文化育人目標的價值取向及科學設定[J].江蘇高教,2018(5):68-71.

關于高校文化育人的原則與遵循。學者們從高校文化育人的地位與意義出發,對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則與遵循進行了論述。有學者指出,高校文化育人應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導向為要,內容為王,追求實效等原則,做好文化育人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羅莎,熊曉琳.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實現理路探賾[J].思想教育研究,2020(4):135-139.。有學者指出,應以遵循文化存在和發展規律為核心參照,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為價值基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支撐,以先進文化創新和發展為長遠目標張峻峰.推進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邏輯進路[J].中國高等教育,2021(Z3):64-66.

關于高校文化育人的主體與客體。高校文化育人的實踐者有教師和學生兩大群體,關于文化育人的主體,學者們持不同的觀點。持雙主體說者認為,高校文化育人的主體既包含教師又包含學生,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主體間關系的平等性,認為文化育人的過程就是教育實踐主體自身的“前結構”不斷改變、豐富和發展的過程馮向東.高等教育如何以文化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5):1-8.,教師和學生既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體又是文化育人的客體鄭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強師生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0):27-29.。持主客體說者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說為理論基礎,認為高校文化育人的主體是高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客體是大學生。有學者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出發,提出高校文化育人的核心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人格,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史虹.文化育人就是引導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J].內蒙古教育,2017(24):25-26.。有學者指出,青年學生是高校以文化人的對象,高校在以文化人的實踐中,應理解青年大學生的生存方式,從思想、行為、主觀心態等多維度理解青年學生的時代特征王振.深化新時代高校以文化人實踐的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12):53-58.。有學者從立德樹人的目的出發,指出高校應有針對性、有目的性、有組織地開展文化育人活動,回應學生關切,解釋學生思想疑惑,引導學生成長發展駱郁廷.鑄魂育人:新時代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8,3(6):33-41.。以上均是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出發,將高校教育者看成文化育人的主體,將學生看成文化育人的對象。

關于高校文化育人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學者們關于“以何來育人”有過深刻論述,也達成了廣泛共識。學者們普遍認同文化育人是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人,用革命文化熏陶人,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人的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文化根脈、文化基因。我們應通過經典閱讀、文化感知、拓展載體等手段,大力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耿加進.傳統文化: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及其路徑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5):118-120.;通過深層挖掘和分辨揚棄,發揮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激發情感共鳴和自我認同,擺脫負面吸引力王振.習近平“以文化人”思想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32-37.。中國革命文化是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載體,是抵御錯誤思潮、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抓手,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關鍵舉措劉寧.讓紅色文化浸潤大學生思想[J].人民論壇,2018(32):138-139.。高校應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育人實踐的可行性、科學性、實效性易鵬,王永友.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育人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8(9):49-51.,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價值,讓紅色文化精神轉化為廣大青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張麗,蔡亞峰.將紅色文化融入青年輿論引導工作[J].人民論壇,2018(30):122-123.。我們應發揮革命文化的價值引領功能、精神塑造功能和品質錘煉功能蔡徐涵,吳昊.文化育人視域下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創業教育探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9(2):87-90.。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有學者提出,在當代中國,“化人”之“文”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保證“文”的方向;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來滋養“文”的生命駱郁廷,陳娜.論“化人”之“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120-125.,特別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佘雙好.以文化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培育的方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17-19,23.,使全社會形成廣泛而深刻的價值認同,以增進社會思想共識,增強團結和諧,強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馮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堅定文化自信[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7,3(3):94-103.。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學文化。大學作為高校文化育人的小環境,對“化人”和“育人”發揮著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學者們充分認識到大學文化對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從不同視角分別論證了大學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內容,提出了發揮高校典禮代玉啟.論高校典禮文化的精神價值與育人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7):72-76.、博物館王琳媛,陸亞男.論高校博物館文化育人的功能及其發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4):74-76.、優秀校友在文化育人中的價值導向功能、情感激勵功能、教育認知功能和素養提升功能袁國,賈麗彬.淺談校友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0):62-64.

關于高校文化育人的方法與途徑。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學者們對育人載體和方法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學者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載體進行了挖掘,認為應發揮好課堂教學、第二課堂、重大儀式、新媒體和社會實踐等載體的作用李峰,王元彬.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機制與載體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6(3):73-77.。有學者從微文化的角度出發,提出通過構建“微機制”,設置“微議題”,融入“微生活”,增強“微力量”,從而占領網上思想文化陣地馬麗華.高校微文化育人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8):53-55.。有學者指出,應挖掘互聯網與社交媒體資源,搭建文化育人的協同平臺張峻峰.推進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邏輯進路[J].中國高等教育,2021(Z3):64-66.。有學者關注發揮理論教育法、實踐鍛煉法、環境浸染法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楊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也有學者從時代發展的角度出發,提出自媒體時代文化育人范式已經發生轉變,需要通過保持批判意識、辨別真偽的科學精神,嚴守道德律令的人文精神和博學專業以正視聽的話語精神等途徑,進行文化育人范式重建王域霞.探析以文化人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5(14):90-91.。還有學者從文化環境建設吳月齊.校園文化構成的雙向度: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9):131-133.、校園文化構建李曉培.“自媒體”時代下高校“文化育人”的范式危機及其重建[J].高教探索,2015(3):21-26.、生活園區文化打造沈燕明,王牧之,侯士兵.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育人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2):141-144.、社團文化傳遞機制陸凱,楊連生.以文化人視域下高校學生社團文化育人機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9):101-104.等不同角度論述了文化育人的途徑。

(二)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相關研究

隨著高等教育步入內涵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質量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對于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質量、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學者們從不同維度著眼,結合管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知識,進行了深入探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者們從評價維度、目標維度、價值維度等多個視角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高低、效果的優劣、目標的實現與否、需要的滿足與否等核心要義進行了深入研究。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問題。此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相關問題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出現了一些有學術價值的文獻。

1.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研究受到學界的關注,出現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相關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內涵探討。其大致可以概括為車間產品質量觀、效果程度質量觀、滿足需要質量觀、意識形態質量觀、自身綜合質量觀。車間產品質量觀提出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產品”質量標準和“車間”建設標準馮剛.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思想引領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5(3):6-11.。效果程度質量觀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是工作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果的優劣程度張世忠.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內涵與把握[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2):48-52.。滿足需要質量觀重視教育者水平和大學生需要被滿足兩方面的辯證統一鄭永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理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6):14-16.。意識形態質量觀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高教育對象思想政治素質、促進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楊曉慧,任志鋒.論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時、度、效”[J].思想理論教育,2015(7):8-12.。自身綜合質量觀重視教育規律、大學生思想特點和成長發展規律等方面的系統綜合作用陳步云,房正.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7-50.。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構成要素的探討。其研究成果大致以“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要素”是否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要素質量的總和”為主要區別。站在“兩者等同”立場的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要素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提出包括教育質量建設主體、教育質量建設客體、教育質量建設介體和教育質量建設反饋四大要素李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1):52-54.,或者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大學生看成質量的本體要素,將圍繞和培養大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等主要方式與職能看成質量的載體要素,將包括制度政策、資源環境和組織領導等在內的保障條件看成質量的條件要素田歧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基本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站在“兩者不同”立場的研究者,從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涵蓋不同的價值關系實體角度出發,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構成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一組組價值關系,其中包括“一定的社會政治集團或政治組織機構”與“施教者”之間需要與滿足的關系、“民眾”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物質載體”之間需要與滿足的關系、“施教者”與“民眾”之間需求與滿足的關系、“民眾”與“一定的社會政治集團或政治組織機構”之間需求與滿足的關系王威峰,秦在東.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管理學思考[J].理論月刊,2018(10):173-180.。三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探討。有學者研究了接受視角轉換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要注重接受主體的“前結構”,有效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雙重指標同步上升溫海霞,孫紹勇.接受視角轉換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8(10):157-164.。更多的學者從如何進行質量提升入手,提出加強理論的徹底性、對象的針對性和教育者的先進性王樹蔭,石亞玲.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5(7):18-22.,建立全方位、全員、全程協調育人的長效機制馬書臣.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N].人民日報,2015-10-30(07).,積極發揮評價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導向、激勵、保障作用萬美容.論評價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5(7):13-17.,更加注重系統規劃、整體推進,更加注重動力機制的建設,更加注重立標準、建機制,更加注重隊伍建設馮剛.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2):44-49.等舉措。四是從系統論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進行理論考察。田歧瑞聚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內涵特征、構成要素、來源生成、有效管理、提升策略五大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田歧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基本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王威峰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內涵、特點、構成要素、生成過程、表現形態進行學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標準內容、評價原則以及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時代境遇和基本策略進行了系統探討王威峰.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研究者們從不同視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是什么、為何要提升質量、如何提升質量進行了探討。學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普遍重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然而研究中的不足依然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一些基本問題遠未達成共識,如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內涵、質量觀、質量表征等,眾說紛紜,缺乏基本共識。其二,大部分學者在提出如何進行質量提升的過程中,僅僅是針對現象提出解決的舉措、途徑,并未對這些現象生成的原因進行深層次剖析。學者們傾向于從不同視角和不同方面梳理出可能影響質量提升的因素或促進質量提升的舉措,但對這些舉措、途徑與質量提升有何直接的、必然的聯系缺少解釋。其三,目前的研究大多回避了直接對“質量”本身進行探討,缺少對質量內涵、質量結構、質量生成以及作用規律等基礎問題進行研究,較多地選擇了側面切入的途徑,通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將系統某一部分或各部分的質量提升等同于質量整體的必然提升。

2.高校文化育人質量

將研究問題聚焦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的文章屈指可數。僅有的文章大多選擇了較為特殊的切入視角,如關注高校網絡文化育人質量范鋒.加強內容建設提升高校網絡文化育人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8(23):21-23.或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質量韓明英.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質量提升的建設路徑創新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5):10-11.,并未對文化育人質量是什么、關鍵影響因素是什么進行闡釋,也未說清楚為何這些舉措能必然促進文化育人質量提升,這些質量提升舉措與結果有何必然聯系。對本書有參考價值的是秦在東和唐佳海的《新時代提升文化育人質量的基本方略》一文。兩位作者從系統論視角出發,將文化育人看成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社會系統,提出應注重文化育人過程的各階段、各環節以及主體、對象、內容、方法、環境等諸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準確把握關鍵要素,理性面對影響新時代文化育人質量的突出問題,提高文化育人的質量秦在東,唐佳海.新時代提升文化育人質量的基本方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9(6):101-105.。該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闡釋了“文化”作為制約文化育人質量最關鍵的核心要素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但回避了對文化育人質量本身的直接探討,選擇了從分析影響因素的角度切入卻又未解釋因素的相關性與必然性,留下了較大的研究空間。

縱觀國內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相關研究,學者們已有豐富的論述。可以看出的是,學者們對高校文化育人及其質量大致在三種不同論域中進行研究。第一,教育學視域下的文化育人研究,主要圍繞大學文化、校園文化進行,從建設大學文化、校園文化出發,探討文化育人及其質量提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文化育人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關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等,探討通過文化的觀念、方式、內容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視域下的文化育人研究,將文化育人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大育人體系之一,關注在大思政環境下文化育人與其他育人體系協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從數量上來看,關于文化育人及其質量的研究絕大部分是放在第一種、第二種論域中進行的,從質量上來看依然如此,第一種、第二種論域中研究成果的研究深度、取得的成績也更為豐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們在進行文化育人研究時,似乎忽視了對其研究論域進行厘清,很多研究成果存在論域模糊或論域跳躍的情況,由此得出的關于文化育人及其質量提升的結論也難以達成一致。

(三)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相關研究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隨著國家對教育質量、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興趣。在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成果逐漸豐富、深入的帶動下,文化育人質量評價也開始有了初步探索。

1.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

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近年來,以馮剛、鄧卓明、嚴帥、權麟春等學者為代表,形成了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研究》《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研究》等著作在內的一大批高質量研究成果。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意義。學者們普遍認同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具有重要意義,并且是可評可測的。有學者強調評價的導向性、動態性、對比性、系統性對質量提升具有導向、激勵、保障等重要作用萬美容.論評價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5(7):13-17.。有學者在分析評價中的困難和問題之后提出,只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的數量特征、注重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具備容錯性和容錯度,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依然是可以進行評價的劉建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限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5-7.。二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要點與遵循原則。有學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評價要回答好和處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如何確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有哪些內容與如何科學開展評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中應發揮什么作用與如何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三組關系馮剛.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回顧與思考[J].教學與研究,2018(3):82-89.。有學者提出,要把握好評價中的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即時評價與長效評價等十對關系白顯良,章瀚丹.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改革需把握十對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21(3):11-17.。還有學者提出,在評價過程中應堅持政治評價與業務評價相統一、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統一、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統一等原則趙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的基本原則[J].思想教育研究,2018(2):69-72.。三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具體維度。有學者提出,可以從道德維度、文化維度、情感維度、心理維度、專業維度、實踐維度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進行評價程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16.。有學者提出,方向維度、內容維度、方法維度、過程維度、效果維度、創新維度六個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和評價維度鄧卓明,宋明江.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六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9):139-144.。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模式與方法。有學者分析了現有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過程模式、績效模式、項目模式、診斷模式等,認為這些模式都不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需求,從而提出要構建兼具系統性、規律性、動態性、長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監測評價模式曹威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模式建構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9):96-99.。還有學者探討了發展評價曹媛媛.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評價[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3):81.、增值評價陳華洲,贠婷婷.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評價的理論內涵與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2(6):52-58.等具體評價路徑和方法。五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有學者探討了以科學理念為引導、理論與實踐互動、多種方式方法結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與路徑馮剛,史宏月.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與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45-152.。有學者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推動其健全完善馮剛,張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實證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21(4):55-59.

2.文化育人質量評價

文化育人質量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較多統攝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評價之中,少有學者對其進行專門、細致的探討。僅有的成果大致有兩種研究進路:一是從高校文化育人實效性視角出發,探索文化育人效果評價的方法和路徑。有學者從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網絡文化、道德素質、校園文化等維度出發,運用模糊數學理論構建了高校文化育人實效綜合評價模型,并以某本科院校作為研究對象對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嚴銳,董曉晶.基于模糊數學理論的高校文化育人實效綜合評價研究[J].未來與發展,2022,46(2):72-77.。有學者從文化育人體系、文化育人能力、文化育人資源、文化育人功能、文化育人成效和校園文明創建等維度出發,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高職校園文化育人評價體系蔡海鵬,張少利,嚴燦,等.基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的高職校園文化育人評價體系構建[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4):38-44.。二是從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的理論層面,探討評價的實踐路徑。有學者強調優化評價激勵,強化文化育人效果評價的價值導向、過程導向、結果導向,增強效果評價的引領性、針對性、激勵性白永生.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筆者在對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的內涵與時代意蘊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遵循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確立多維多級的評價標準、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型等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思路王永友,董承婷.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的時代意蘊及實踐進路[J].高校輔導員,2021(1):8-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东平县| 云南省| 肃南| 孟州市| 寻乌县| 修文县| 宁城县| 韩城市| 宁国市| 道孚县| 进贤县| 洪雅县| 尖扎县| 乌审旗| 界首市| 象州县| 威信县| 繁昌县| 寿阳县| 古交市| 公安县| 广元市| 宣威市| 凤山市| 辽中县| 扬中市| 青浦区| 兰西县| 庆云县| 全南县| 长兴县| 涿州市| 和田县| 清镇市| 获嘉县| 绩溪县| 织金县| 吕梁市| 通州区|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