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種火者
- 蝦仁穿越:洪武風云
- 木子小李同學
- 3528字
- 2025-06-10 07:15:11
暮色中的永寧衛城,青灰色的城磚在夕陽下泛著淡淡的金光。楊明仁站在土司府的露臺上,望著遠處層巒疊嶂的山脈,思緒卻早已飄回了現代。他怎么也沒想到,一次普通的野外考察,竟讓他穿越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的西南邊陲。
初到這里時,楊明仁滿心惶恐與不安。陌生的環境、迥異的風俗,還有語言溝通的障礙,都讓他無所適從。但憑借著現代知識和頑強的適應能力,他逐漸在這個陌生的世界站穩了腳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結識了當地土司的兒子阿古木。阿古木不同于其他傳統的土司子弟,他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求知欲極強。兩人一見如故,常常徹夜長談。
楊明仁給阿古木講述現代的科技、文化和生活,阿古木則向楊明仁介紹西南地區的風土人情、地理地貌。在交流中,楊明仁發現這里雖然物產豐富,但由于技術落后,許多資源都未得到有效利用。尤其是在軍事方面,當地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時常受到周邊部族的侵擾。
一天,楊明仁在與阿古木討論軍事防御時,突然想到了火焰噴射器。在現代,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雖然以當前的技術條件,無法制造出真正的現代火焰噴射器,但他可以嘗試制造一個簡易的原型。他將這個想法告訴了阿古木,阿古木立刻來了興致。
從那天起,兩人便一頭扎進了研究中。他們查閱古籍,走訪當地的工匠,收集各種材料。楊明仁憑借著記憶中對火焰噴射器原理的了解,結合明代的工藝水平,開始設計圖紙。阿古木則利用土司家族的資源,為研究提供支持。
制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他們遇到了無數的難題,燃料的選擇就是其中之一。楊明仁嘗試了多種材料,從普通的油脂到當地特有的植物提取物,但都不太理想。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植物,其汁液具有很強的可燃性和揮發性。經過反復試驗,他們終于找到了合適的燃料配比。
還有噴射裝置的設計,既要保證火焰能夠噴射出足夠的距離,又要防止在噴射過程中發生爆炸。楊明仁借鑒了古代火炮和水車的原理,設計出了一個簡易的活塞式噴射裝置。經過無數次的改進和試驗,終于成功制造出了“火龍車”。
“火龍車”外形酷似一輛小型推車,車身中部是一個密封的儲油罐,罐體上方連接著一根長長的銅管,銅管前端有一個噴嘴。使用時,通過人力推動活塞,將燃油從噴嘴中噴出,同時在噴嘴處點燃,形成一道長長的火焰。
當第一次成功試驗時,阿古木激動得跳了起來:“楊兄,這簡直是神物!有了它,我們再也不怕那些來犯之敵了!”楊明仁也難掩心中的喜悅,但他也深知,這樣的發明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果不其然,“火龍車”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朝廷。嘉靖皇帝聽聞后,大為震驚,立刻下旨讓楊明仁和阿古木將“火龍車”送往京城展示。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對這項發明贊嘆不已,認為它將極大地提升明軍的戰斗力,是護國神器。然而,也有一些人對此表示質疑和嫉妒。
禮部侍郎王大人在朝堂上陰陽怪氣地說道:“陛下,這‘火龍車’看似神奇,實則詭異。自古以來,從未有過如此奇特之物,說不定是妖術邪物,若貿然使用,恐遭天譴。”還有一些武將,擔心“火龍車”的出現會影響他們的地位,也在一旁附和,說什么此物操作復雜,難以大規模裝備軍隊。
面對這些質疑,楊明仁不卑不亢地進行解釋。他詳細闡述了“火龍車”的原理和制造工藝,還當場進行了演示。看著熊熊燃燒的火焰噴射而出,許多原本持懷疑態度的人也不得不信服。最終,嘉靖皇帝下令將“火龍車”列為軍中機密武器,由朝廷專門設立工坊進行仿制和改良。
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伴隨著危險。楊明仁發現,自從“火龍車”出名后,他的一舉一動都仿佛被人監視著。一些莫名其妙的人開始在他身邊出現,打聽關于“火龍車”的細節。他知道,這是那些嫉妒他的人在暗中搞鬼,試圖竊取這項發明的秘密。
阿古木得知此事后,立刻加強了對楊明仁的保護。他對楊明仁說:“楊兄,這些宵小之徒不足為懼。只要有我在,就不會讓你受到任何傷害。”楊明仁感激地看著阿古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這個陌生的時代,阿古木就是他最堅實的依靠。
但楊明仁并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他深知,僅僅依靠一項軍事發明,并不能真正改變當地百姓的生活。于是,他開始著手收集當地的植物種子,準備推廣現代種植技術。
他走訪了周邊的村莊,向村民們了解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他發現,這里的土地雖然肥沃,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種植方法,農作物的產量一直不高。許多農民還是采用傳統的刀耕火種方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楊明仁決定從改良種子和種植方法入手。他利用自己在現代所學的農業知識,對當地的水稻、小麥等農作物進行選種和培育。他還教農民們如何合理施肥、灌溉和防治病蟲害。一開始,村民們對他的方法將信將疑,認為老祖宗傳下來的種植方法才是最好的。
為了讓村民們信服,楊明仁在土司府的一片空地上開辟了一塊試驗田。他按照現代的種植技術,精心培育著試驗田中的農作物。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試驗田中的莊稼長勢喜人。與周圍農民種植的農作物相比,試驗田中的水稻穗大粒多,小麥稈壯葉茂。
看到試驗田的成果,村民們紛紛前來請教。楊明仁毫無保留地將種植技術傳授給他們,還幫助他們改良農具。他根據現代農具的原理,設計出了一些更適合當地使用的犁、耙等農具,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隨著現代種植技術的推廣,當地的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村民們的生活也逐漸改善,對楊明仁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們稱楊明仁為“種火者”,說他不僅帶來了能夠抵御外敵的“火龍車”,更帶來了能夠照亮生活的“希望之火”。
然而,就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降臨了。朝廷中那些嫉妒楊明仁的大臣,暗中勾結當地的一些勢力,企圖誣陷楊明仁謀反。他們編造了各種罪名,說楊明仁制造“火龍車”是為了武裝叛亂,推廣種植技術是在收買人心。
很快,朝廷的追兵就來到了永寧衛城。阿古木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楊明仁,要帶他逃走。“楊兄,事已至此,你必須馬上離開。這些莫須有的罪名,我一定會幫你洗刷!”阿古木焦急地說道。
楊明仁看著阿古木,心中五味雜陳。他不想連累阿古木,但又不甘心就這樣含冤而走。“阿古木,我不能走。我一走,就坐實了他們的罪名。我要去京城,當面向陛下澄清事實!”楊明仁堅定地說道。
阿古木被楊明仁的勇氣所打動,決定陪他一同前往京城。他們帶著“火龍車”的詳細資料和試驗田的成果,踏上了進京之路。一路上,他們遭遇了無數的艱難險阻,但始終沒有放棄。
終于,他們到達了京城。在朝堂之上,楊明仁慷慨陳詞,一一駁斥了那些誣陷他的罪名。他拿出“火龍車”的設計圖紙和制造工藝,證明這項發明是為了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他展示試驗田的成果,說明推廣種植技術是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
嘉靖皇帝坐在龍椅上,面沉似水,他的目光緊緊地落在楊明仁呈上的資料上。這些資料詳細記錄了楊明仁被誣陷的經過和證據,每一頁都充滿了楊明仁的冤屈和無奈。
楊明仁站在殿下,面色凝重地向嘉靖皇帝陳述著事情的來龍去脈。他的聲音雖然平靜,但其中卻蘊含著無盡的悲憤和冤屈。嘉靖皇帝一邊聽著,一邊仔細地翻閱著手中的資料,他的眉頭時而緊蹙,時而舒展。
隨著楊明仁的陳述,嘉靖皇帝心中的疑慮逐漸被打消。他開始相信楊明仁是被冤枉的,那些誣陷他的大臣們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為了查明真相,嘉靖皇帝下令展開了一場深入的調查。經過數天的努力,調查人員終于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證明了那些大臣們的罪行。
當這些證據擺在嘉靖皇帝面前時,他的憤怒如同火山一般爆發了出來。那些大臣們竟敢如此肆無忌憚地誣陷忠良,簡直是無法無天!
最終,那些誣陷楊明仁的大臣們被繩之以法,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楊明仁則成功地洗清了冤屈,他的名譽得到了恢復。
嘉靖皇帝對楊明仁的遭遇深感同情,同時也對他的忠誠和正直表示贊賞。為了表彰楊明仁的功績,嘉靖皇帝特意賜予他一份豐厚的獎賞,并對他委以重任。
楊明仁感激涕零,他跪地謝恩,表示一定會不辜負皇帝的期望,繼續為國家和人民效力。
從此以后,楊明仁毅然決然地選擇留在明朝,與阿古木攜手并肩,共同致力于“火龍車”的進一步改良工作。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實驗,他們終于成功地將“火龍車”的性能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使其成為明朝軍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不僅如此,楊明仁和阿古木還積極推廣現代種植技術,將其傳播到了更多的地方。他們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各地,向農民們傳授先進的種植方法和技巧,幫助他們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這些努力使得無數百姓受益,解決了他們的溫飽問題,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
楊明仁這個“種火者”,以他的智慧和勇氣,在明朝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所帶來的“火種”,猶如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這個時代的道路,溫暖了無數人的心田。他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激勵后人不斷進取、勇于創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