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古代沖突區

中部海岸的地質特點和更大的全球貿易模式造就了一個容易發生沖突的地區,因為古代的越族、漢族和占族常常往返于此地。狹窄的沿海平原背倚陡峭的、森林覆蓋的山脈,海岸多有潟湖和通航河流,直達近海的航道。東南亞山地中森林覆蓋的內陸高地也曾經形成了一種陸地“海洋”,一個由密林和刀耕火種的農田組成的高地貿易區,居住著操各種語言的民族。[3]人們可以理解,對于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來說,冒險進入這些“海洋”既有回報也有危險。對于上山之人來說,從森林產品貿易中得到的好處包括非常珍貴的鷹嘴木(Aquilaria spp.),以及象牙和金屬礦石。富人需要通過河流將這些貨物運送到沿海的商人手中。因此,介于兩者之間的村莊往往發揮著重要的中介作用。[4]對于出海之人而言,也有明顯的風險。沿海村莊的財富引來了海上掠奪者的襲擊。若想生存,往往需要城墻、軍事巡邏,或者在走投無路時撤回山林。

幾千年來,這些從山到海和從北到南的交流,造就了這個狹長沿海地帶的社群。位于今天順化市附近的香春社(H??ng Xuan Commune)史前考古遺址展示了古老的地層,其中有來自北方和南方文化中心的融合器物。它是與前占族—沙黃文化有關的最北端的甕棺葬地之一。除了200多件與沙黃文化有關的隨葬罐和玉石、貝殼等裝飾品外,該遺址還出土了金屬戒指,這與以越族祖先在紅河三角洲的居住地為中心的穹窿東山文化的青銅作坊有關。在沙黃遺址的墳墓中出現的東山物品,反映出南北貿易往來的活躍。[5]這種沿海平原上的遺址,還包括與內陸森林產品貿易有關的物品。當地歷史學家根據語言學證據,認為該地區最早的史前居民可能是說戈都語(Katuic)的戈都人,根據一些傳說,他們隨著占族人定居點的擴張而向上游遷移到了源頭。[6]

公元前111年,漢朝征服紅河三角洲后,中部海岸地區以化外之地的記載出現在中國史書中。橫山關(Ngang)、牢堡關(Lao B?o)和海云關(H?i Van)這三個山口形成了天然門戶,將這一地區與北方的漢朝以及南方的占族政權分隔開。生活在這一沿海地區的人們與越族、漢族和占族有著結盟和貿易關系。[7]順化西北部的山口,即牢堡,是將沿海地區與湄公河流域的早期王國分隔開的另一個關鍵屏障。[8]

公元39年、100年和137年,在這個三面環山、與世隔絕,被中國歷史學家稱為日南(Nh?t Nam)的地方發生了幾次叛亂。[9]領導這些叛亂的人是漢族和越族或占族的混血后代精英。[10]史書還記載了一位名為區連(Kalinga)的精英,他在190年摧毀了今順化附近的一個漢朝前哨,然后自稱沿海地區的王,稱其政權為林邑(Lin-yi),其中心位于順化附近。[11]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林邑的領土經歷了更多的襲擊和叛亂。從橫山關到海云關的沿海地區,包括今天的承天順化省地區,經常受到外來船只的侵襲,居民們被俘虜,然后淪為士兵、仆人、勞工和囚犯。[12]直到大約8世紀時,占族統治者才進一步向南靠近今天的會安(H?i An),設法建成更多的永久性基礎設施和界石。2001年在沙丘上發現的占族磚塔反映了順化地區與今天的峴港(?à N?ng)(2)和美山(M? S?n)圣地附近的占族遺址之間更緊密的文化和貿易聯系。

在10世紀的中南半島,三個獨立王國——大越(??i Vi?t)、占城(Champa)和吳哥(Angkor)開始了各自的黃金時代,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唐朝的衰敗。然而也正是在自主時代早期,中部海岸地區將這三個王國隔絕在山口之外,因此這里是群雄逐鹿的邊境地區。大越和占城統治者一直想索求其核心區域以外的土地。因此,從10世紀到14世紀,中部海岸的族群發展出一個文化混合的空間。它們是占城船隊北上和大越船隊南下的休整點。越南的史料表明,1306年的一次調停事件,為后來皇室宣示對順化地區的主權奠定了基礎。當時的占城國王制旻(Jaya Simhavarman III)將擁有領土的機會讓給大越皇帝陳英宗(Tr?n Anh T?ng),以此作為玄珍(Parameswari)公主(3)的結婚禮物。[13]這一罕見的聯姻事件被載入史冊,是自大越軍隊和占城軍隊共同作戰抵御蒙古軍隊之后,雙方為解決古老分歧而作出的又一關鍵性努力。然而,和平協議僅僅一年后就破裂了,因為公主拒絕為去世的占城國王陪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定县| 沁水县| 垦利县| 淳化县| 新宁县| 曲沃县| 边坝县| 漳州市| 安泽县| 鹿邑县| 绵竹市| 天全县| 宜兰县| 驻马店市| 曲麻莱县| 清水县| 察雅县| 邢台县| 祁连县| 芷江| 贞丰县| 芦山县| 乌鲁木齐县| 昭平县| 临汾市| 蒙阴县| 丰都县| 尼木县| 桐梓县| 莎车县| 定南县| 福建省| 江都市| 东方市| 饶平县| 油尖旺区| 新绛县| 金湖县| 高唐县| 平阳县| 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