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宮,皇帝召集中書、都省、各寺監堂官于午后在大同殿議事。
不想宰相李林甫姍姍來遲,當宰相抵達的通鼓響起之時,皇帝都已經距離不遠,這可謂是大大的失禮。
只是那慍怒的神色、煞白的嘴唇,顯然是有怒氣攻心,以至于同僚收起了別樣的心思,只規規矩矩見禮之后,等待皇帝駕臨。
不多時,禮樂聲中皇帝進殿,眾臣行禮之后皇帝賜座。
當先第一件,兼管兵部的副相牛仙客啟奏曰:
“東胡患邊、其來自久,戎狄無親、常畜豺狼之志,陛下圣謀廣運、睿略元通,發兵征討、使其種落。”
“今奚酋敗亡、逃遁山野,巢傾席卷、瓦解云散。”
“遂遣使拜奏,言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存亡敕賜、惟所裁之。”
簡而言之,便是奚王請降事宜。
代北之戰,王忠嗣率天兵軍主力抵達之后、奚王孤身逃脫,但數萬胡人青壯、無數牧民牲畜皆被俘獲。
于是中樞是否接納奚王請降,便成為關系到前線如何處置海量俘虜的頭等急事。
而眾所周知,朝堂是否接納奚與契丹歸降、從不取決于其部族本身,而是受到大唐對突厥態度的影響。
若是國朝仍然奉行吐蕃方向戰略優先的政策,使突厥這個草原帝國繼續存續,那么自然要盡力剿滅奚與契丹、避免其成為突厥爪牙。
但是,如今突厥左部覆沒、回紇崛起態勢明顯,朝堂就必須考慮是否將資源向北方傾斜,以及突厥滅亡之后制衡草原各部的方針。
譬如維持奚與契丹的實力、扶持靺鞨,分而治之,以避免北方再度出現統一的游牧帝國。
于是群臣討論幾句,這件事自然而然便過渡到了此次代北之戰的功過賞罰,因為這等同于朝堂宣示對北方的基本態度。
太子簇擁此時必須全力以赴,因為有可靠的消息,宰相李林甫準備抹殺王忠嗣的一切功績。
“陛下。”出列陳奏者乃是刑部尚書李昌李適之,先聲奪人言道:
“突厥背德負恩、東胡反復無常,又有幽州張守珪失謀少算、方才釀成此次大禍。”
“幸有河東節度使王忠嗣出戰于危難之時,挽狂瀾于即倒、平不臣于塞北,曠古不賓、盡為臣仆,普天所覆、皆入封疆,功莫大焉。”
需知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乃是皇帝親自定罪,李適之便以此為切入點陳述功過、將兩者捆綁一同,誰若是否認王忠嗣的軍功、便相當于質疑皇帝對張守珪的裁決。
果不其然,有原本準備反駁李適之的官員,聞言之后偃旗息鼓、重新思索方略。
實際上王忠嗣攻滅突厥左部、主力回師盡俘奚與契丹聯軍乃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能夠詬病之處、便唯有雁門關一線的安排不妥。
留代州刺史于太原、調戰力強大的大同軍北上云中,又抽走橫野與奇嵐兩軍精銳,使得奚與契丹聯軍突然突破桑干河谷時雁門關幾乎無兵可守。
有官員便從這個角度反駁:
“突厥數十年不敢南下牧馬,勝之何以言勇?”
“則天順圣皇后朝后、北疆邊患以契丹為最,知兵者皆知,此戰關鍵全在雁門,雁門之地以殘弱兵旅抵擋胡兵主力,才有王忠嗣將河東精銳攻破土雞瓦狗。”
“雁門若失,王節度還談什么曠世大功?怕不是要殞命草原、牽連全軍盡沒。”
這番話音落下、獲得不少聲音附和,甚至有人開口奚落:
“王節度上任短短數月、不知能不能認全軍中將佐,不過那天兵軍不愧是國朝精銳,如此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仍然能夠獲勝。”
如此說法,李適之一方如何能忍,當即怒斥此言荒唐,是:“以己身無能、度良將雄才。”
眼看將要爭吵的不可開交,皇帝輕叩御案,高力士出面整頓秩序:
“肅靜!”
眾臣連忙面向皇帝行禮:
“臣有罪!”
皇帝輕輕抬手,示意此事不再追究,斜倚龍椅之上、看向宰相李林甫,皇帝現在需要知道李相公的傾向。
李相公起身作禮,雙目微合又輕輕張開、將內心的情緒遮掩的無影無蹤,睥睨群臣、與往日那個一人之下的帝國宰相絲毫無二:
“陛下。”
“自開元二十二年以來,突厥內亂不休,主少國疑、以左右二殺分掌東西軍事方才穩定局勢。”
“如今左部傾覆,其國內失衡右殺獨強、恐怕為禍不遠。”
至于是右殺謀逆、還是突厥汗庭先下手為強,因為涉及帝王心術、李相公不提帶過,不過突厥內亂再起已是必定無疑。
眾臣工響起一片竊竊私語,大概是沒有想到李相公又將話題從王忠嗣和雁門關的功過、拉扯到了突厥國情。
李相公不急不緩、繼續談著草原局勢:
“反觀回紇,此番部族主力進入漠南、與朔方與河東兩鎮皆有接觸,朔方鎮武軍有奏報言,觀回紇戰士驍勇、器械精良,單論戰力已遠超突厥兵馬。”
“假以時日、到突厥內亂之時,回紇必有取代突厥之心。”
“草原部族、畏威而不懷德,自北朝年間突厥攻滅柔然,至今二百年矣,期間雖曾覆亡、卻又死灰復燃,其國若被回紇所滅、回紇國勢勢必大張。”
“屆時回紇控大漠南北萬里草原,奚、契丹、靺鞨等族不能敵,野心滋生,唯有我朝發大軍北上鏖戰、重復前漢武時期故事。”
“消耗良多,于國無益。”
“不如先發制人!”
說到此處,李相公面向皇帝再拜:
“王忠嗣此番調度不謹,險些釀成惡果,不過其履職時短、些許疏漏情有可原。”
“加之將兵北進、連戰連捷,可稱良將無疑。”
“臣以為,可加王忠嗣河東、朔方兩鎮節度,統籌大軍攻滅突厥、揚我國威。”
“禮記有言、知恥而后勇,王忠嗣當能不負國家重托,震懾回紇、扼殺草原不臣之心!”
“至于代北一戰,不足為奇,雁門關乃是天下聞名雄關險隘,將有關張之勇、便可萬夫莫敵。”
“更有奇嵐軍所部于馬邑奮戰牽制。”
李林甫取出奇嵐軍彈劾李篤的奏疏,交由高力士呈送皇帝:
“最終獲勝,實非某人一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