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春分的晨霧還沒散盡,龍旺公社就像被春雷炸醒的蜂巢,熱鬧得炸開了鍋。渭河灘上飄著槐花的甜香,混著柏油路曬化的瀝青味,還有新出鍋的蔥花油餅香氣,直往人鼻子里鉆。李紅梅站在知青樓前的土坡上,藍布衫漿洗得發白,領口還打著補丁,胸前別著的毛主席像章被她擦得锃亮,映著朝陽晃得人睜不開眼。她望著遠處那道灰色長龍般的導流壩,手指不自覺摩挲著褲兜里的舊照片——那是剛來龍旺時拍的,照片里的自己還穿著白球鞋,站在被洪水沖垮的土堤前,眼神怯生生的。
“紅梅姐!快來看!”王強的喊聲像把鋒利的剪刀,劃破了清晨的寧靜。王強蹬著輛破自行車沖過來,車鈴鐺叮當作響,工裝褲膝蓋處的補丁被風吹得忽閃忽閃,“公社的大卡車拉來紅綢子咧!比戲臺子的幕布還鮮亮!”他跳下車時,腰間別著的開山錘不小心磕到車大梁,“當啷”一聲驚飛了樹梢的麻雀。
兩人順著土坡往下跑,李紅梅的膝蓋舊傷又開始隱隱作痛。那是去年暴雨夜留下的,當時她為了搶救被洪水沖走的測量木樁,一頭扎進湍急的河水里,膝蓋重重撞在石塊上。此刻每跑一步,都像有根細針扎進骨頭縫,但她咬著牙愣是沒放慢腳步。工地上早已擠滿了人,男人們挽著褲腿,女人們抱著孩子,連拄著拐杖的趙老漢都被孫子攙扶著來了。
主席臺上,縣里和公社領導分別就位,劉書記的中山裝棱角筆挺,胸前別著的毛主席像章足有巴掌大,在陽光下晃得人睜不開眼。他平日里不離手的旱煙袋換成了紅綢扎著的剪刀,正站在麥克風前試音:“喂!喂!這個……咳咳!”他的聲音通過高音喇叭傳出來,震得電線桿上的廣播匣子嗡嗡作響,“鄉親們!知青娃子們!咱龍旺人用了一百多個日夜,把那‘吃人’的渭河給治住咧!這是咱的勝利,是毛主席思想的勝利!”
人群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夾雜著鑼鼓聲和孩子們的歡呼聲。李紅梅站在人群最前端,看著張建軍戴著新配的眼鏡,正蹲在壩體前做最后的檢查。他的深藍色工裝洗得發白,后背印著的“水利先鋒”字樣已經模糊不清,褲兜里還露出半截褪色的紅綢——那是她在分水亭落成時系在他工具包上的。
“下面,請我們的大功臣,技術員張建軍同志發言!”劉天祥的聲音響起。張建軍站起身,拍了拍褲腿上的泥土,卻在走上主席臺時突然絆了一下,引得臺下一陣善意的笑聲。他扶了扶眼鏡,鏡片后的眼睛有些濕潤:“治渭抗洪,這壩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趙大叔為了編竹籠,手指頭腫得像胡蘿卜,還說‘竹篾子扎進肉里,總比洪水淹進村子強’;王強他們知青小隊,連續七天七夜守在攪拌機旁,困了就用涼水澆頭,硬是把混凝土澆灌得比城墻還結實……”
他的目光突然掃過人群,與李紅梅的視線撞個正著。兩人相視一笑,千言萬語都在這一笑中。李紅梅想起去年寒冬,他們在測繪壩體時迷了路,在雪地里凍了整整一夜。張建軍把外套脫下來給她裹上,自己卻凍得直打哆嗦,嘴里還念叨著:“沒事,我皮糙肉厚。”
就在這時,人群中突然騷動起來。只見趙老漢拄著拐杖,在孫子攙扶下顫巍巍走上臺。老人空蕩蕩的褲管在風中飄動,卻昂首挺胸,渾濁的眼睛里閃著光:“我這條腿沒白丟!看看這壩,比我年輕時修的土墻還結實!”他從懷里掏出個布包,里面是枚磨得發亮的毛主席像章,“這是五八年修水庫我立功得的,今天,我要把它送給最該得的人!”
老人轉向李紅梅,布滿老繭的手緊緊握住她的手:“妮子,拿著!你比親孫女還親!修壩時你把退燒藥讓給虎娃,自己燒得說胡話;暴雨夜你抱著木樁不讓沖走,那模樣,比俺們老輩人還狠!這像章,你受得起!”
李紅梅的淚水奪眶而出,她顫抖著接過像章,貼在胸口。記憶如潮水般涌來:初到龍旺時,她連麥苗和雜草都分不清,是王大嬸手把手教她點種拔草;發高燒時,是趙老漢背著她走十幾里路看大夫;張建軍更是無數次在她迷茫時,用那些帶著體溫的圖紙和鼓勵的話語為她指明方向。
合龍儀式進入高潮,劉天祥點燃一掛鞭炮,震耳欲聾的聲響中,“請知表代表合閘”。張建軍和李紅梅登上壩頂的操作臺。巨大的閘門機械裝置旁,還留著去年搶修時的焊痕,每一道疤都是與洪水搏斗的勛章。“各就各位!”張建軍的聲音通過喇叭傳出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他的手按在合閘按鈕上,能感覺到金屬表面的冰涼,而身后,是百多個日夜的汗水與期盼。
隨著“轟隆”一聲巨響,導流壩的閘門緩緩落下。渾濁的渭河水被截斷,激起巨大的水花,水霧里竟隱隱透出彩虹。人群再次沸騰,歡呼聲、鑼鼓聲、廣播里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交織在一起,仿佛整個龍旺公社都在顫抖。王強帶著幾個知青突然跳進淺灘,濺起的水花把“戰天斗地終有果”的標語牌都打濕了,可他們卻笑得直不起腰:“狗日的渭河,終于服軟咧!”
但意外突然發生。當閘門下降到三分之二時,突然發出刺耳的金屬摩擦聲,停止了移動。張建軍臉色驟變,抓起安全帽就往閘室跑。李紅梅緊跟其后,膝蓋的舊傷在奔跑中鉆心地疼,卻顧不上這些。閘室里,齒輪被一塊不知從何而來的木頭卡住,湍急的水流拍打著閘門,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
“快!找鋼釬!”張建軍大喊。王強帶著人扛著工具沖進來,王強的眼睛通紅:“張哥,讓我下去!”不等回答,他已經系上安全繩,順著檢修梯滑進水里。冰冷的河水瞬間沒過頭頂,他憋住氣,在渾濁的水中摸索。終于,手指觸到了那塊該死的木頭,可水流太急,根本無法撼動。
“用撬棍!”李紅梅的喊聲傳來。她和幾個壯小伙把撬棍遞下去,王強憋紅著臉,拼盡全力撬動木頭。一下,兩下,第三下時,木頭終于松動,隨著水流被沖走。張建軍立刻沖回操作臺,按下啟動按鈕,閘門繼續緩緩下降。當最后一絲縫隙被封住,全場爆發出比之前更熱烈的歡呼。
李紅梅站在分水亭前,指尖輕輕撫摸著亭柱上“1973 - 1974”的刻痕。這兩年,她從一個懵懂的知青,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龍旺人”。她想起知青樓上那一幅幅宣傳畫,從最初激勵大家奮戰的“戰天斗地斗志昂揚”,到如今見證成果的“干群一條心,黃土變成金”,每一幅畫都記錄著他們的汗水與堅持。
儀式結束后,夕陽把渭河染成金色。李紅梅和張建軍并肩走在新修的堤岸上,腳下的石板路是用修壩剩余的石料鋪成的,每塊石頭上都留著鑿痕。“紅梅,你看!”張建軍突然指著遠處。只見王強帶著幾個知青,正在給新立的宣傳牌刷漆,鮮紅的“渭河安瀾,幸福綿長”八個大字在夕陽下熠熠生輝。王強站在梯子上,工裝褲的褲腰帶松了也顧不上系,扯著嗓子喊:“張哥!這字兒寫得比縣文化館的還俊吧?”
晚風送來熟悉的歌聲,是知青點的方向傳來的《紅星歌》。李紅梅輕聲跟著哼唱,張建軍也加入進來,兩人的歌聲在渭河畔飄蕩。一曲畢,高音喇叭里響起《歌唱祖國》,激昂的旋律中,整個龍旺公社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里。遠處,知青樓的燈光次第亮起,像天上的繁星墜落人間。
大壩合龍的消息很快傳遍十里八鄉。鄰村的人紛紛趕來參觀,看著馴服的渭河,有人紅了眼眶:“這下,俺們的莊稼再也不怕淹咧!”更遠處的縣城,甚至派來了工作組考察學習。龍旺公社的糧倉漸漸堆滿,孩子們的書包里也多了白面饅頭。而李紅梅知道,她與龍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站在月光下的大壩上,望著靜靜流淌的渭河,她終于明白父親曾說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更懂得了這片土地給予她的,早已不僅僅是成長,還有生命中最珍貴的情誼與信仰。
合龍后的第三天,龍旺公社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渭河灘上搭起了戲臺,縣里專門派來電影放映隊,帶來《偵察兵》、《艷陽天》兩部電影,銀幕下的鄉親們看得如癡如醉。王強帶著幾個知青在人群中穿梭,給孩子們分發著糖果,自己也吃得嘴角沾滿了糖渣。
“紅梅,你看!”張建軍突然指著戲臺旁邊。只見趙老漢坐在椅子上,正和幾個老伙計興致勃勃地討論著什么。他的孫子虎娃蹲在旁邊,手里拿著個撥浪鼓,眼睛盯著銀幕上的演員,興奮得直拍手。李紅梅鼻子一酸,想起趙老漢為了修壩失去的腿,卻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
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篝火熊熊燃燒,知青們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吃著烤紅薯,喝著玉米酒。王強醉醺醺地站起來,唱起了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嗓音雖然有些跑調,卻充滿了激情。李紅梅也跟著唱了起來,張建軍用筷子敲著碗為他們伴奏。火光映著每個人的笑臉,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大壩合龍后的第一個夏收,渭河兩岸的莊稼長得格外茂盛。金黃的麥穗壓彎了腰,還有大面積的抽了蒜薹后正在生長的大蒜。李紅梅和張建軍走在田埂上,看著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滿了成就感。“紅梅,你看那邊!”張建軍指著遠處的魚塘,“王強他們知青小隊搞的養魚場,聽說已經開始盈利了。”
李紅梅順著他的手指望去,只見魚塘里波光粼粼,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王強正帶著幾個知青在岸邊撒網,王強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這小子,現在可成了養魚專家了。”李紅梅笑著說。
突然,一陣清脆的歌聲傳來。兩人循聲望去,只見知青樓前的空地上,幾個女知青正在跳皮筋,嘴里唱著《北京的金山上》。陽光灑在她們青春的臉上,仿佛給她們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李紅梅想起剛來龍旺時,她們還都是些不諳世事的城市姑娘,如今卻已經成為了地地道道的“龍旺人”。
“紅梅,你看!”張建軍又指著另一個方向。李紅梅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見渭河上漂著幾艘木船,人們正在撒網捕魚。夕陽的余暉灑在水面上,把河水染成了一片金黃。“渭河終于變成了真正的母親河。”張建軍感慨地說。
李紅梅點點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大壩合龍不僅僅是一個工程的勝利,更是一代人的青春與熱血的見證。在這片土地上,她失去了青澀,收獲了成長;失去了恐懼,收獲了勇氣。而她與龍旺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渭河的濤聲中,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珍貴。
夜幕降臨,李紅梅站在大壩上,望著遠處閃爍的燈光。微風拂過,帶來了泥土的芬芳和麥穗的香氣。她深吸一口氣,仿佛能聞到整個龍旺公社的希望與未來。這一刻,她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片土地已經成為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遠處,高音喇叭里傳來了《我們走在大路上》的旋律,激昂的歌聲回蕩在渭河上空。李紅梅輕聲跟著哼唱,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她知道,無論前方還有多少艱難險阻,只要有這份信念和勇氣,龍旺公社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大壩合龍,不僅僅是一個工程的完成,更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它見證了一代人的奮斗與犧牲,承載了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而李紅梅和她的伙伴們,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用汗水和熱血,書寫屬于他們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