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時分的金屬轟鳴。
1982年驚蟄,渭河畔的冰層在黎明前發出“咔嚓“脆響,仿佛大地舒展筋骨的呻吟。李紅梅站在壩上樓的觀測窗前,呵出的白氣在玻璃上繪出歪歪扭扭的冰花,她用指尖勾出個簡易的壩體輪廓,卻被突然的震動驚得縮回手——那是冰層下的河水在撞擊壩基。
“又漲了五公分。“張建軍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帶著熬夜后的沙啞。他伏在案頭的背影被煤油燈拉得老長,工裝袖口露出的紅繩晃了晃,那是三年前李紅梅用竹篾和紅毛線編的,繩結里還嵌著片干枯的麥穗。鉛筆尖在《渭河治理十年規劃》圖紙上劃出沙沙聲,在“護岸工程“字樣旁標了個醒目的感嘆號。
窗外突然傳來由遠及近的突突聲,像某種巨型昆蟲振翅。李紅梅掀開棉門簾,冷冽的晨風卷著煤灰撲來,只見王強騎著輛锃亮的嘉陵摩托沖進院子,車把上的紅綢在路燈下泛著酒紅色光澤,油箱上綁著的“囍“字剪紙被風吹得獵獵作響。“紅梅姐!建軍哥!“他扯著嗓子喊,安全帽歪戴在頭上,露出新剃的板寸,“俺把鐵牛牽回來咧!“
車斗里的柴油發電機裹著紅布,機身印著“向科學進軍“的標語,漆面上的反光映得王強的臉忽明忽暗。他跳下摩托,帆布褲腿掃過沾滿泥點的皮靴,從懷里掏出紅本本,塑料封皮上的燙金字被磨得發亮:“俺考上農機學校啦!下個月就去西安!“他的語氣帶著炫耀,卻在看見李紅梅胸前的“科技革新先鋒“徽章時,眼神突然變得柔和。
李紅梅接過紅本本,指尖觸到內頁邊緣的毛邊,顯然被翻閱過無數次。扉頁上用鉛筆寫著“王強專用“,字跡力透紙背,最后一筆拖出長長的尾巴。她想起四年前這小子在知青樓墻根寫“我要回家“的歪扭字跡,如今卻能畫出復雜的機械圖紙,喉嚨突然發緊:“強子,這可是咱龍旺第一個農機中專生,到城里別讓人看扁了。“
王強每年來支援龍旺,總是那么有干勁,還像當年修壩一樣。
“俺知道!“王強拍著胸脯,工裝口袋里掉出個小本本,李紅梅眼尖地看見封面上“農機維修筆記“的字樣,還有張泛黃的照片——那是他們修壩時的合影,王強站在最前排,手里舉著開山錘,臉上沾著泥漿卻笑得燦爛。
二、播種機劃過的希望弧線
春分那日,龍旺公社的麥田里揚起金色的塵土。李紅梅蹲在田埂上,看著王強駕駛播種機來回穿梭,柴油味混著新翻泥土的腥氣撲面而來。機器的轟鳴聲中,她聽見王強哼著不成調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偶爾夾雜幾句關中民謠。
“紅梅!“張建軍的喊聲穿透機器轟鳴。她站起身,膝蓋的舊傷傳來鈍痛,那是去年寒冬在冰水里搶修水渠留下的紀念。遠處的堤壩上,幾個戴藍帽子的陌生人圍著經緯儀打轉,張建軍站在中間,工裝上衣別著省水利廳的徽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這是趙工,省廳的專家。“張建軍介紹時,手不自覺地摩挲著褲兜,那里裝著剛收到的《水利學報》,上面有他們竹籠壩技術的專題報道。趙工握著李紅梅的手,掌心的老繭擦過她虎口的傷疤:“李同志,你們的'鋼筋竹籠'技術解決了北方堤壩防凍脹的大難題啊!“他從帆布包掏出份文件,首頁印著“SX省水利科技推廣項目“的紅頭,“我們打算在全省推廣,還要推薦你們申報全國獎。“
李紅梅看著文件上的公章,突然想起9年前那個暴雨夜,她和張建軍泡在齊腰深的水里,用竹籠和鋼筋筑起臨時堤壩的場景。王強當時抱著木樁大喊“人在壩在“,如今那根木樁被做成了壩體的標尺,刻度清晰可見。
倒春寒中的家國兩難。
清明前的子夜,氣溫驟降。李紅梅被凍醒時,窗玻璃上的冰花已結成猙獰的枝狀。她套上棉襖沖進壩上樓,煤油燈把劉天祥的影子投在墻上,像幅被風吹皺的老照片。
“麥苗凍壞咧!“劉天祥的旱煙袋重重敲在會議桌上,煙灰落在“農業學大寨“的標語上,燙出個焦黑的洞,“馬嵬公社遭了大難,麥苗全黑咧。縣上讓咱組互助隊,把溫室育苗法送過去。“他轉頭看向李紅梅,煙袋桿上的銅飾件晃得人眼花,“你帶知青先去,那邊等著救命呢。“
就在她收拾育苗工具時,院子里傳來摩托的急剎聲。王強渾身濕透地沖進來,后斗上馱著個面色蒼白的年輕人:“紅梅姐!這娃在河灘迷路,說有急事找你!“年輕人哆哆嗦嗦掏出封信,信封上的“寶雞鐵路分局“郵戳被雨水泡得模糊,郵票斜斜地貼著,像道滲血的傷口。
父親的信寫在皺巴巴的稿紙上,藍字被水漬暈成淚滴狀:“紅梅,爸怕是見不到龍旺的壩咧......“照片上的父親穿著洗得發白的鐵路制服,站在寶雞站臺,背景里“廣闊天地“的標語被陽光曬得褪色。李紅梅的手指撫過照片,觸到背面母親的字跡:“你爸每天都看這張相。“
病床前的渭河記憶
寶雞醫院的走廊彌漫著來蘇水的氣味,李紅梅的棉鞋踩在水磨石地面上,發出悶悶的回響。父親躺在病床上,氧氣管蜿蜒如蛇,手腕上還戴著她送的竹編手環,那是 1975年她用修壩剩下的竹篾編的。
“梅......“父親費力地開口,枯瘦的手抓住她的手腕,力道卻出乎意料地緊,“壩......修好沒?“李紅梅點頭,喉嚨像塞著浸水的棉花。母親抹著眼淚遞來烤紅薯,還是溫熱的,糖汁在紙包上洇出褐色斑點:“你爸總說,當年多虧你搶運石料,不然龍旺的壩早沖垮咧。“
父親突然指著床頭柜上的搪瓷缸,缸身上“扎根農村“的紅漆剝落,露出底下的“根“字。那是她下鄉時帶走的,每次回家探親,父親都會用它泡茶。“根......好。“父親喘著氣,眼里閃過一絲光亮,手指輕輕敲擊缸沿,發出渾濁的響聲。
深夜離開醫院時,母親往她包里塞了個布包,里面是父親的舊懷表和幾枚鐵路徽章,還有張泛黃的車票——1973年她下鄉的那趟車,硬座票根被磨得毛邊。站在寶雞站臺上,她望著遠處的燈火,想起王強說過的話:“城里的燈再亮,不如壩上的篝火暖。“
壩頂上的科學黎明
回到龍旺時,北斗星還掛在壩樓上空。李紅梅遠遠看見導流壩上有團火光,走近才發現是張建軍坐在壩頂,手里捧著她的育苗手冊,腳邊放著幾包新型保溫材料。“我算過,用這材料搭大棚,能抗零下五度。“他遞來件棉襖,帶著體溫的布料擦過她的臉頰,“王強帶隊去馬嵬公社了,留了封信給你。“
信箋上是王強潦草的字跡:“姐,俺把播種機留給建軍哥了,等俺學成回來,給咱龍旺弄臺聯合收割機!“字里行間滴著機油,最后畫了個歪歪扭扭的拖拉機。李紅梅笑了,抬頭看見張建軍腕間的紅繩,突然想起三年前他在煤油燈下給她包扎傷口的場景,那時他說:“等壩修好了,咱們去西安看大雁塔。“
張建軍掏出個小盒子,里面是枚銀色像章,天安門圖案在月光下泛著柔光,背面刻著“1978?科學的春天“。“省廳寄來的,“他輕聲說,“他們說,竹籠壩可能拿全國獎。“李紅梅接過像章,別在胸前時,發現張建軍的目光停在她手腕的紅繩上,那是與他腕間同款的編織紋路。
東方漸白時,高音喇叭里傳來新聞:“全國科學大會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李紅梅望向麥田,凍土裂縫中鉆出嫩綠色的芽尖,在晨風里輕輕顫動。張建軍收拾圖紙時,一張宣傳畫掉了出來——那是他們初到龍旺時貼的,畫中工人高舉鐵鍬,背景是洶涌的渭河。如今,畫中的渭河已被馴服,而他們的身影,早已刻進了壩體的鋼筋竹籠。
渭河的春水卷著碎冰流過壩下,撞擊聲如同掌聲。李紅梅和張建軍并肩而立,看著遠處的炊煙升起,聽著播種機重新轟鳴。這個春天,科學的種子已在龍旺的土地上發芽,而他們的故事,正如這滔滔渭水,奔涌向前,永不回頭。
育苗棚里的科技星火
馬嵬公社的保溫棚里,李紅梅蹲在滾燙的土暖氣旁,指導幾個姑娘調整育苗盤的間距。“這土暖氣得燒無煙煤,溫度保持在 18度。“她用木棍撥弄著爐灰,火星濺在“科學育苗,戰勝倒春寒“的標語上,“把竹篾編成網格,既能保溫又透氣,這是俺們龍旺的土辦法。“
姑娘們盯著她手里的溫度計,眼神里透著新奇。其中一個扎羊角辮的姑娘突然說:“姐,你跟俺們老師似的。“李紅梅笑了,想起在龍旺夜校上課的場景,虎娃們總把“攝氏度“念成“攝豆度“。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像章,金屬邊緣硌著掌心,卻讓她想起張建軍說的話:“科技就像這土暖氣,看著土,暖的是人心。“
深夜回龍旺的路上,月亮升上柳梢。李紅梅騎著自行車經過導流壩,看見張建軍的身影映在水面上,他正在檢查新安裝的水位監測儀。“數據正常。“他揮揮手,手里的手電筒劃出一道弧線,“王強來信說,農機學校有臺進口拖拉機,等他摸熟了就畫圖紙回來。“
科技之光中的情感暗涌。
谷雨那天,省水利廳的驗收組來了。趙工圍著竹籠壩轉了三圈,突然握住張建軍的手:“小張,你們這技術要是推廣到黃河流域,能省多少人力物力!“張建軍的耳朵紅了,他望向李紅梅,發現她正和驗收組的女同志講解育苗經驗,藍布衫的領口被汗水洇濕,卻依然挺得筆直。
當晚的慶功會上,劉天祥舉著搪瓷缸站起來:“咱龍旺能有今日,多虧了這幫知青娃!“他的目光掃過李紅梅和張建軍,“尤其是這倆,把青春都埋進了壩基里。“王大嬸端來一盆紅燒肉,油花在燈光下亮晶晶的:“妮子,多吃點,看你瘦的。“
散會后,李紅梅坐在壩樓上看星星。張建軍走來,手里捧著個鐵皮盒:“給你的。“里面是副嶄新的手套,針腳細密,顯然是手工做的。“王強他媽縫的,“他解釋道,“她說你總摸竹篾,手該疼了。“
兩人沉默地坐著,聽著渭河水的聲音。張建軍突然指著遠處:“你看,北斗星移了位置。“李紅梅順著他的手指望去,只見北斗七星在天幕上閃爍,勺柄指向東方。她想起父親臨終前的話,想起王強的紅本本,想起胸前的像章,突然伸手碰了碰張建軍腕間的紅繩:“等忙完這陣,去西安看大雁塔吧。“
張建軍轉頭看她,月光落在她發梢,把幾縷挑染的銀絲照得發亮。他想起四年前那個暴雨夜,她抱著木樁不肯松手的模樣,此刻卻覺得,眼前的她比任何星辰都更明亮。“好。“他輕聲說,“等王強帶著聯合收割機回來,咱們就去。“
春潮中的時代剪影
立夏那天,龍旺公社迎來了第一臺聯合收割機。王強坐在駕駛座上,戴著墨鏡,工裝上衣別著農機學校的校徽,意氣風發。“都讓開!“他大喊一聲,機器轟鳴著駛入麥田,金黃的麥穗被卷入機艙,吐出整齊的麥捆。
李紅梅站在田埂上,看著王強熟練地操控機器,想起他曾趴在知青樓的墻根哭著要返城。如今的他,曬得更黑了,卻透著股自信的精氣神。“姐!“他停下車,遞來瓶汽水,“俺在學校拿了操作冠軍!“汽水瓶上的標簽寫著“西安汽水廠“,泡沫在陽光下滋滋作響。
遠處的高音喇叭里,傳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李紅梅望向導流壩,“人定勝天“的標語已被新刷的“科學治水“覆蓋,卻依然能看見舊字的痕跡。張建軍走過來,手里拿著剛收到的《人民日報》,頭版標題是“科技興農譜新篇“。
“省廳說,咱們的竹籠壩要上電視了。“他說,語氣里帶著自豪。李紅梅點點頭,看著王強駕駛收割機在麥田里畫出金色的弧線,突然覺得,這個春天的陽光格外溫暖,照在身上,暖到心里。
渭河的春潮拍打著河岸,帶走了冬天的最后一絲寒意。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新一代的知識青年正在用科技和汗水書寫新的傳奇,而那些關于青春、奮斗與堅守的故事,將永遠在渭水之濱流傳,如同這不息的春潮,奔涌向前,直至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