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渭水情深
書名: 渭河長歌作者名: 槐里鳳鳴本章字數: 3194字更新時間: 2025-05-29 15:39:45
渭河解凍的重逢號角
1981年春,渭河的冰層剛裂開第一道縫,碎冰撞擊河岸的“咔嚓“聲便驚醒了蟄伏的水鳥。李紅梅蹲在壩上樓前修補竹籠,竹篾劃過掌心的老繭——那是修壩時磨出的印記,四年過去仍清晰如昨。遠處突然傳來拖拉機的轟鳴,聲音由遠及近,驚得墻根的蒲公英紛紛揚起白色絨傘。
“紅梅姐!上海來的汽車隊到村口咧!“虎娃甩著羊角辮跑過來,布鞋踩過青石板路,濺起的泥點弄臟了褲腳,“強哥在車斗里揮紅旗呢!“小姑娘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浸了渭河的春水。
李紅梅手中的竹篾“當啷“落地。她站起身,看見三輛拖拉機正拐過蘆葦蕩,車斗里的紅綢子在春風中翻飛,恍惚間又回到 1974年大壩合龍那天,同樣的紅綢系在閘門上,映得整條渭河都泛著紅光。
拖拉機在壩前停下,塵土尚未散盡,王強的大嗓門便炸開:“嬸子們!俺們把上海的洋灰(水泥)和鋼筋拉來咧!“他穿著筆挺的工裝褲,褲線卻被坐得皺巴巴,手腕子上戴著的上海牌手表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還有給虎娃他們的作業本,比咱用報紙訂的結實多咧!“
趙老漢拄著棗木拐杖顫巍巍迎上去,空蕩蕩的褲管被風掀起:“娃們,可把你們盼來咧!“他用樹皮般粗糙的手掌挨個撫摸知青們的臉,停在王強曬黑的額頭上,“瘦咧,城里的細糧養人,咋還沒俺們龍旺的苞谷饃頂飽?“
王大嬸端著笸籮擠過來,笸籮里的白面饃饃還冒著熱氣:“快趁熱吃!“老人的藍頭巾新換了花色,別著朵用紅布剪的麥穗,“自打你們走后,俺天天數著日歷盼回信,眼瞅著壩上的柳樹綠了二回......“話未說完,眼淚已滴在饃饃上,惹得小陳趕緊掏出上海產的手帕。
老物件里的時光密碼。
知青們帶來的物資堆成小山,除了水泥、鐵絲,還有用麻繩捆扎的畫紙。王小花——當年最調皮的學生,如今已是縣劇團的美工——蹦跳著展開巨幅宣傳畫:“紅梅姐你看!“畫面上,導流壩化作金色巨龍,壩頂的知青和村民手拉手,背景是沉甸甸的麥穗與飛馳的拖拉機,“這是俺照著記憶畫的,就是壩體弧度總畫不準,強哥說要按張技術員的圖紙改......“
李紅梅的鐵皮盒里,整齊碼著三年來的書信。王強的信總帶著機油味,信紙邊角畫著紡織機與大壩的簡筆畫;小陳的信飄著油墨香,夾著北大未名湖的照片;還有王小花的信,每封都畫著不同的壩體設計,這次附來的速寫本里,新畫的灌溉渠像脈絡般延伸進麥田。
“紅梅,你看這個。“張建軍從工具包掏出半截紅綢,邊緣已磨得毛糙,“當年你系在我工具包上的,搬家時竟沒丟。“他的工裝褲膝蓋處補著新補丁,針腳細密——那是李紅梅昨夜趕工的成果,補丁圖案是她新學的水利符號。
煤油燈的光暈里,眾人說起 1973年那場冰壩搶險。王強卷起褲腿,露出腿肚的傷疤:“那會兒俺們跳進水渠鑿冰,趙大叔在岸上喊‘人在壩在’,現如今想想,比城里的冬泳還帶勁!“他突然從提包里掏出臺半導體收音機,“試試能不能收到咱興平的廣播?“
旋鈕轉動間,電流聲混雜著遙遠的歌聲,突然清晰起來——是龍旺公社的高音喇叭在放《我們走在大路上》。李紅梅望著張建軍專注調臺的側臉,想起他放棄省水利廳調令的那個冬夜,他說:“龍旺的水渠還沒修完,我得看著麥苗喝上第一口春水。“
工地上的青春重逢。
次日清晨,壩前工地響起久違的號子聲。王強戴著帆布手套,正和趙大叔爭論管道鋪設角度:“叔,上海師傅說鋼管要斜著埋,防泥沙淤積?!啊昂蛘f!“趙大叔的旱煙袋敲著圖紙,“咱老輩人修渠,都是順著水勢走,你看那鄭國渠......“
李紅梅端著搪瓷盆路過,聽見爭論聲笑出聲:“都包吵咧!“她指著張建軍畫的設計圖,“鋼管按趙大叔說的坡度鋪,再加上強子說的過濾網,這不就兩全其美?“王強撓撓頭:“還是紅梅姐會和稀泥。“惹得趙大叔哈哈大笑,旱煙袋上的銅飾件叮當作響。
工棚的墻面上,漸漸貼滿知青帶來的宣傳畫。小陳用糨糊貼著《工業學大慶》的復制畫,王小花卻在角落畫了幅速寫:戴草帽的張建軍蹲著測水位,褲腳卷得老高,露出被蚊蟲咬過的腿肚。“這里要加道彩虹?!八匝宰哉Z,用紅漆描出橫跨壩體的弧線。
午休時,張建軍蹲在地上畫新灌溉方案,王強湊過來,皮鞋尖點著圖紙:“張哥,你說咱修的渠,能流到俺們紡織廠的護城河不?“張建軍抬頭笑了:“等龍旺成了米糧川,護城河怕要改名叫‘豐收河’。“
堤岸上的月光敘事。
夕陽給渭河鍍上金邊時,知青們被拽著坐在堤岸上。王大嬸變戲法般掏出陶罐,倒出珍藏的柿子酒:“自打大壩修好,咱龍旺的柿子樹掛果都稠咧!“酒液在搪瓷缸里晃蕩,映著天邊的火燒云。
王強打開收音機,調到省臺的文藝節目。《邊疆的泉水清又純》的旋律響起時,小陳突然指著河面:“看!當年咱們插的楊柳苗,都長成護堤林了?!霸鹿庀拢鲁榈牧z拂過水面,恍若當年知青們手拉手跳進水渠的剪影。
“還記得咱的‘知青突擊隊’嗎?“王強抿了口酒,眼神飄向遠處的分水亭,“那年搶收,俺們割麥割到尿血,劉書記用牛車拉來綠豆湯,說‘娃娃們的汗,沒白流’......“他突然從提包掏出個紅本本,是龍旺公社發的“勞動模范“獎狀,邊緣已泛黃。
張建軍接過獎狀,摸著褪色的燙金字:“該把它掛在新建的水利陳列室。“他轉頭望向李紅梅,后者正給虎娃們講當年修壩的故事,月光落在她藍布衫的補丁上,像撒了把碎銀。
深夜里的圖紙與夢想。
子時的壩上樓靜悄悄的,只有張建軍的工棚還亮著燈。李紅梅推門進去,看見他正對著王強帶來的鋼管樣本出神,圖紙上畫滿修改痕跡。“上海的鋼材質量確實好?!八卵坨R擦拭,“但咱的竹籠滲渠也不能丟,老輩人的智慧,得和新技術合茬?!?
窗外傳來輕輕的腳步聲,王小花帶著三個孩子扒在窗臺上,手里舉著用作業本畫的畫。李紅梅湊近一看,畫面上,戴紅領巾的虎娃們扛著小鐵鍬,旁邊是比人還高的麥穗,上方寫著:“長大了也要修大壩!“
“畫得美滴很!“李紅梅摸摸虎娃的頭,“等你們長大,龍旺的渠會更寬,壩會更高,麥穗能長到腰窩高?!靶」媚飩兛┛┬ζ饋?,跑開時留下張紙條:“大姐姐,把我們畫進宣傳畫里吧!“
張建軍突然指著圖紙上的某處:“這里可以加個分水閘,用王強帶來的齒輪......“他的聲音里帶著興奮,像當年發現新的水流走向。李紅梅看著他發亮的眼睛,突然想起他說過的話:“水利人看水,就像詩人看月亮,每道波紋都是首詩。“
晨光中的渭水長流。
破曉時分,李紅梅登上壩頂。春風帶著濕潤的水汽撲來,混著新翻泥土的腥氣。遠處,返城知青們正幫村民給麥苗追肥,王強的白襯衫在綠浪中格外顯眼,他正教虎娃使用從上海帶來的新式噴霧器。
“紅梅姐!“王小花跑過來,手里攥著幅未干的水彩畫,“送給你。“畫面上,壩上樓的飛檐下,李紅梅和張建軍站在中間,周圍環繞著村民與知青,每個人手中都捧著麥穗或圖紙,背景是奔流的渭河與滿天紅霞。
畫的右下角,工工整整寫著:“渭水長,情誼長,根在龍旺心向黨。“
張建軍不知何時站在身旁,望著漸漸蘇醒的村莊:“王強說,他們廠要和咱公社搞共建,以后每年都來支援?!八氖种赶蛘诖虻鼗乃麑W校,“再過十年,虎娃們就能在這里學治水了?!?
李紅梅摸著畫紙,想起四年前那個暴雨夜,她抱著測量木樁在洪水中掙扎,是趙大叔用竹筏救了她。如今,當年的小樹苗已亭亭如蓋,當年的知青已成為建設者,而渭河依然滔滔東去,帶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永遠的精神長河。
晨霧散去,壩上的標語“扎根農村干革命“已有些褪色,不知誰在旁邊用紅漆添了句:“返城不忘來時路“。李紅梅望著奔流的河水,突然明白,無論走多遠,龍旺的渠、渭河的水,早已在每個人心中鑿出深渠,那是歲月沖不垮的精神堤壩。
工地上,王強的號子聲再次響起:“嘿喲嗬!修水渠喲!嘿喲嗬!情誼長喲!“這聲音混著渭河的濤聲,在晨光中傳向遠方,傳向每個曾在這里揮灑青春的人,傳向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的新一代。
渭水悠悠,情誼深長。那些關于奮斗、離別與重逢的故事,終將化作河床上的鵝卵石,在歲月的沖刷下愈發溫潤,成為龍旺人代代相傳的精神豐碑。而李紅梅知道,她的故事,張建軍的故事,所有知青與村民的故事,都將在渭水的見證下,繼續書寫屬于這片土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