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商業上的崛起

1600年12月3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這一小群商人壟斷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以東和合恩角(Cape Horn)以西地區貿易的權力。起初,公司按航次籌措資金。總價值68 373英鎊(在2011年其價值為6 843 520英鎊或10 951 685美元)的股票被出售給大約200名投資者,為公司第一次出海提供了初始資本(Clough 1968:162)。這些錢被用于4艘大型船只和1艘小型補給船,并配備了500人。在1796年的鼎盛時期,公司一年之內就派出了84艘船只,當時還雇傭了350余名當地行政辦公人員(Carlos and Nicholas 1988:403)。

東印度公司在英格蘭和亞洲都成了一支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K.N.喬杜里(K.N. Chaudhuri)(3)用熱情洋溢的語言描述了它在18世紀的發展軌跡:“東印度公司不斷壯大。它共有350萬英鎊的交易資本以政府債券的形式被持有,與金邊債券(4)收益率掛鉤的固定利率債券被倫敦金融城和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們視為理想的短期投資。它在亞洲的貿易中持續獲得巨額利潤。”(Chaudhuri 1986:117)在整個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該公司給投資者的股息回報率都是8%(這是一個良好的回報率),只是偶爾下降到6%(Bowen 1989:191)。

根據研究東印度公司的杰出歷史學家K.N.喬杜里的說法,1660年到1700年之間該公司發展得最為迅猛。在此期間,它的進出口額無論在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上都有顯著增長(Chaudhuri 1978:82);“東印度人”的貿易網絡中的港口數量也有明顯增加。然而,即便有了如此擴張,在17世紀晚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它最大的競爭對手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即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面前,仍是相形見絀。荷蘭東印度公司是歐洲另一位強大的海外貿易壟斷者。17世紀上半葉,它比英國東印度公司大得多。它的初始資本總額達650萬荷蘭盾,是后者的10倍(De Vries 1976, 130)。但荷蘭東印度公司比英國東印度公司早了半個多世紀解散,而且在那之前很久就已停滯不前。

關于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具體是何時取代荷蘭的,還存在些許不同意見。就外派船只的絕對數量而言,英國東印度公司直到18世紀80年代才足以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抗衡。在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常常派出比英國多一倍的船只;然而,到18世紀30年代,荷蘭在船舶方面的投資就已觸頂(Vermeulen 1996:144)。盡管如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它仍是一個龐大的存在。177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以233次官方航行記錄緊隨在有290次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后;直到18世紀8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才最終以318次領先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297次(Bruijn and Gaastra 1993:179)。2

然而,這些數字并不能反映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港腳貿易(country trade)(5)。這類貿易僅限于亞洲內部。對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說,這屬于公司的官方貿易(直到18世紀40年代為止)。對英國東印度公司來說,從17世紀中后期開始,港腳貿易就是屬于雇員的了。在18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港腳貿易急劇增長。霍爾登·弗伯(Holden Furber)在對孟買和蘇拉特的研究中,發現公司的港腳貿易量在1724—1742年間翻了一番。到18世紀30年代,從港口的記錄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在取代荷蘭東印度公司(Furber 1965:45)。

喬杜里根據他對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出口增長率的評估認為,在1660年至1700年間該公司最快速增長的階段,它對其荷蘭同行就構成了挑戰(Chaudhuri 1978:82)。巴爾·克里希納(Bal Krishna)還認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財富增長在18世紀之前就已經超過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并指出前者在貿易上的投資為2 600萬英鎊,后者的投資則要少得多,為1 900萬英鎊(Krishna 1924:177)。 1720—173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亞洲進口的年平均值超過了荷蘭東印度公司(Steensgaard 1990:110)。

拉里·尼爾(Larry Neal)對兩家公司的股價進行了細致研究,發現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估值在18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比荷蘭東印度公司高得多。在對總體市場狀況作出反應時,兩家公司的股票朝著同一方向變動。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8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股票收益表現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價重創,這表明投資者意識到英國公司擁有更大的增長潛力,資本正在從一家公司轉移到另一家(Neal 1990:218—20)。克里斯托夫·格拉曼(Kristof Glamann)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他發現,到了18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企業都已意識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相對地位在下降(Glamann 1981:2)。事實上,此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采取重大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模仿英國東印度公司,向雇員開放港腳貿易。

18世紀20年代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股價長期下跌的開始,而在此期間,英國公司的股票表現要好得多(Neal 1990:198)。加阿斯特拉(Gaastra)用18世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來解釋這種持續下跌現象(Gaastra 2003:59)。17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宣告解散,正式終結。18世紀時的逐漸式微走勢表明,這家荷蘭公司并沒有遭受過一次致命性外部沖擊,而是被漸次蠶食了商業地位,于是尼爾和格拉曼都認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困局在于未能成功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Neal 1990:220,Glamann 1981:2)。因此,任何關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東方商業世界擴張并最終勝利的理論,都至少應該要關注1660年至1740年這段時間,該時期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迅速擴張始,以其取代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東方主要的歐洲商業力量終。

1660年到1740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雇員在官方接納私人貿易的情況下,享有極高的合法的自主權利。我將本書的研究重點放在這一時期。盡管我將時間線拉長到了1760年,這一年標志著東印度公司的組織形式在普拉西戰役之后自然而然地轉變了,開始向殖民統治形式過渡。我的分析還囊括了該公司歷史上的其他時段,以便與私人貿易這一關鍵時期進行比較。由于本書的重點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商業成功的方式,在此便不討論它最后失去壟斷特權并被指示于1833年結束其商業活動之后的時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迦县| 郎溪县| 台北市| 梅州市| 正安县| 庆阳市| 察隅县| 吴忠市| 平果县| 荥阳市| 东城区| 丰台区| 南丰县| 隆尧县| 米林县| 收藏| 东辽县| 饶河县| 中阳县| 德格县| 乐安县| 安龙县| 屏东市| 铁力市| 绍兴市| 德庆县| 当雄县| 余江县| 华坪县| 西青区| 虞城县| 多伦县| 阜南县| 建始县| 安乡县| 永福县| 上蔡县| 芜湖县| 浠水县| 平顶山市|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