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局勢危急謀對策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452字
- 2025-05-20 16:01:34
夜歸烏鴉啼鳴未止,李白立于庭前,望著天際黑影漸隱,心中翻涌如潮。他緩緩轉身,步入書房,掌燈燃燭,取出那卷《讖書》殘卷,指尖輕撫“雁歸之時,殺機將臨”八字,眉頭緊鎖。
翌日清晨,晨霧未散,杜甫已至門外。他神色疲憊,眼中卻透著急切:“太白,昨夜之事,你可有決斷?”
李白點頭,低聲道:“子美,此事非同小可。楊國忠勾結吐蕃,恐非一時之謀。若真有異動,長安危矣。”
杜甫沉重道:“我亦思及此節,然朝中多為其黨羽所控,若貿然揭發,恐反遭其害。”
李白沉吟片刻,目光一凝:“事急矣,唯有先發制人。今日我便以翰林身份進言玄宗,試探圣意。”
杜甫面露遲疑:“僅憑揣測,恐難取信于帝。”
“非但如此。”李白從袖中取出一封密函,“這是昨日夜探楊府所得,雖未盡知其詳,然其中‘明日便可動手’一句,足見其心叵測。”
杜甫接過,細閱之后面色驟變:“若果真如此,時不我待!”
二人計議既定,遂于辰時三刻出城,繞行至郊外一處僻靜別院。此處乃李白舊居,少有人知,正是商議大事之地。不一時,數位朝臣陸續而至,皆是與李白交厚、素來正直之人,如裴侍郎、張御史等。
眾人落座,氣氛凝重。李白開門見山:“諸君皆知當前局勢,太子與楊國忠之爭愈烈,而昨夜更探得楊氏暗通吐蕃,恐有大亂將起。”
席間一片嘩然。裴侍郎皺眉道:“此事若屬實,便是叛國之罪,然陛下對楊氏寵信甚深,若無確鑿證據,恐怕難以撼動。”
張御史嘆息道:“更何況,如今邊關亦有異動,安祿山兵馬頻調,傳聞其野心勃勃,若有內應,豈非雪上加霜?”
李白緩緩起身,環視眾人,語氣堅定:“諸君,吾等雖為文臣,然亦當有擔當。今長安風雨欲來,若坐視不理,待刀鋒臨頸,悔之晚矣。”
杜甫接口道:“太白之意,是借翰林身份向圣上呈奏,同時另遣人手查訪那名宦官來歷,以作佐證。”
眾人頷首稱是,唯有一人低聲問道:“若圣上不信,或被楊氏搶先一步,又當如何?”
李白目光如炬:“若圣上不信,便只能另尋出路。我已遣人聯絡昔日游歷江湖時所識俠士,若有不測,至少可護得幾條退路。”
此語一出,滿堂默然。眾人皆知,這已非尋常朝爭,而是生死存亡之際。
議事至午時方散。李白送走眾人后,獨坐窗前,執筆疾書,草擬奏章。字字斟酌,句句委婉,既要揭示實情,又不可觸怒龍顏。
暮色四合,杜甫再至,帶來一則消息:“那宦官身份已有眉目。據宮中舊識所言,此人曾在開元年間隨駕華清池,后因牽涉舊案被貶,竟不知何時復入宮闈。”
李白聞言,心頭一震:“華清池……舊案?”
杜甫點頭:“正是當年貴妃初入宮時,曾有一樁毒酒案,牽連數人,此案至今未明,而此人,極可能便是當年主事者之一。”
李白沉吟良久,忽而冷笑一聲:“原來如此。楊國忠不過是棋子,背后另有高人布局。”
夜風穿廊而過,吹動案頭紙張簌簌作響。李白起身,披衣踱步,似有所思。
次日辰時,他攜奏章入宮,直趨紫宸殿。玄宗尚未臨朝,李白只得候于偏殿。不多時,一名宦官悄然走近,低聲喚道:“李翰林。”
李白抬頭,見來人面貌陌生,卻不容忽視其氣度。那人遞來一紙密箋,低聲道:“殿下托老奴轉交。”
李白展開一看,只見寥寥數字:“雁歸之時,金雁將現。”
他心中陡然一凜,正欲追問,那宦官已悄然退去,不留痕跡。
李白攥緊密箋,望向殿門方向,仿佛能穿透朱紅大門,窺見那端坐龍椅之上的人,是否早已知曉一切?
此時,遠處鐘聲響起,宣告玄宗即將臨朝。李白收起密箋,整束衣冠,緩步入殿。
然而,就在他踏入門檻的剎那,一只烏鴉自檐角掠下,撲棱著翅膀,在他頭頂盤旋不去。
他駐足仰望,心中忽生寒意——風暴,真的要來了。
這時,烏鴉忽然發出一聲凄厲長鳴,猛地沖向高空,消失在云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