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相助大臣解難題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335字
- 2025-05-20 16:01:57
烏鴉的長鳴尚未散盡,李白已步入紫宸殿。玄宗端坐龍椅之上,神色莫測,似笑非笑地望著他。殿內香煙裊裊,百官肅立,氣氛凝重如鉛。
“李翰林今日所奏,可是邊事?”玄宗聲音低沉,語調平穩,卻無一絲波瀾。
“臣所奏者,非戰事,乃國計民生之大要。”李白躬身一禮,將奏章呈上。
宦官接過,轉呈御案。玄宗緩緩展開,目光掃過數行,忽而輕笑:“減賦、賑災、裁冗——你倒是想得周全?!?
群臣竊竊私語,皆知此議若成,必動權貴根基。楊黨之人更是面露譏諷,只待圣意稍有不悅,便可發難。
“陛下明鑒?!崩畎桌事暤溃斑B年征戰,百姓困苦,賦稅積弊日深,若不早作應對,恐釀民變?!?
玄宗未答,只是緩緩合上奏章,良久方道:“此事朕自有決斷,你退下吧?!?
李白心中一沉,卻不敢多言,只得躬身告退。
退朝之后,裴侍郎悄然近前,低聲喚住李白:“太白,可否隨老夫回府一敘?”
李白略一遲疑,點頭應允。
二人乘馬出宮,繞行至裴府。入廳落座,裴侍郎命人屏退左右,才正色道:“太白所奏,實為當務之急。然今朝中楊黨盤踞,若無人助力,恐難施行?!?
“裴公之意?”李白眉頭微蹙。
“老夫欲與幾位同僚共議此事,望你能助我們一臂之力?!迸崾汤烧Z氣懇切,“若能促成減賦之策,便是社稷蒼生之福?!?
李白沉吟片刻,終是頷首:“既為天下計,李某豈敢辭勞?”
翌日清晨,李白便換上布衣,獨自步行于長安坊市之間。他穿街走巷,細察民情。見街邊乞兒蜷縮墻角,老婦跪地討食,商賈愁眉不展,工匠罷工求活,心中頓覺沉重。
夜幕降臨,他歸家執筆,寫下《夜行長安》:
“夜行長安陌,燈火映孤影。
市井聲漸息,寒風起悲鳴。
老嫗倚門哭,稚子臥泥濘。
官倉盈萬石,黎庶不得生。
減賦非仁政,乃是存國本。
民心若崩堤,誰可挽狂瀾?”
詩成之時,燭火將盡,窗外寒風呼嘯,吹得紙張翻飛不止。
三日后,李白草擬《減賦疏》,條理分明,文辭懇切,引經據典,力陳弊端。疏中直言:“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今賦役繁重,民力凋敝,若不亟加寬恤,恐民心渙散,社稷危矣。”
此疏一出,震動朝堂。杜甫亦聯名上書,力挺其議。
然則反對之聲亦隨之而來。楊黨諸臣紛紛彈劾,稱李白“越職干政”、“妄議國法”,更有人暗中散布流言,詆毀其聲譽。
朝會上,爭論激烈。楊國忠冷笑斥道:“李翰林不過一介詞臣,何來資格論政?若人人如此,朝廷威儀安在?”
李白昂然立于殿中,毫不退讓:“昔日漢武用主父偃之策,唐初魏征屢諫太宗,皆以士人之身,匡君輔國。今我大唐,豈容閉目塞聽?”
楊黨中一人怒斥:“汝有何功?竟敢自比魏征!”
李白冷笑道:“吾雖無魏征之才,然有魏征之志。若陛下尚記貞觀遺風,便當納諫如流,而非拒賢于門外。”
此語一出,滿殿嘩然。幾名中立大臣面露贊許之色,更有老臣出列附議,請求圣裁。
玄宗默然良久,終下令減免部分州郡稅賦,并設立賑濟司,撥銀十萬兩,用于救濟貧苦百姓。
消息傳出,長安百姓歡呼雀躍,街頭巷尾皆傳頌“李翰林為民請命”。
然而,風波并未平息。楊國忠于密室召見親信,陰沉道:“此事雖暫解,然李太白不可留?!?
夜深,李白獨坐書房,杜甫來訪。
“太白,減賦雖成,然楊氏必不會善罷甘休。”杜甫憂心忡忡。
李白舉杯飲酒,淡然一笑:“吾早已料及。然若能救得一時之民,縱死無悔。”
話音剛落,門外忽傳來急促腳步聲。一名小吏氣喘吁吁闖入:“李大人,宮中有令,命您即刻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