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道觀偶遇論道緣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877字
- 2025-05-19 12:21:48
黑暗中,一只蒼白的手掌貼在門框上,指節分明,指尖戴著一枚古舊的玉環。
李白劍鋒一挑,寒光映照下,那玉環泛著幽幽青芒,似曾相識。他心頭微震,尚未動作,門外傳來一聲輕笑:“多年未見,李太白還是這般警覺。”
張仲遠與青梧皆是一驚,后者更是低呼出聲:“林叔?”
石室內的銅燈忽明忽暗,老者緩步走近,神色沉穩,目光卻透著幾分復雜。
“是我。”他說,“但也不全是。”
話音落下,他的身形竟在火光中微微扭曲,仿佛不是血肉之軀,而是某種幻影。青梧臉色驟變,后退一步,緊握手中檀木匣,聲音顫抖:“你……到底是誰?”
老者緩緩抬手,那枚玉環在昏黃燈火下流轉異彩,宛如星辰墜落人間。
“我是誰不重要。”他淡淡道,“重要的是,你們已被盯死,再不出城,便無生機。”
李白眼神一凜,手中長劍未曾收回半分:“那你如何進得此地?這密道非尋常人可入。”
老者一笑,眼中光芒如燭火跳動:“我若說,我本就是這紫霞觀之人,你信么?”
空氣驟然凝滯。
“紫霞觀?”張仲遠喃喃重復,眉頭緊蹙。
“那是城郊一處廢棄道觀,早已無人問津。”青梧低聲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遲疑。
“如今有人了。”老者轉身推開門,夜風卷著松濤與鐘磬之聲撲面而來,仿佛有仙音自云端灑落。
三人互視一眼,終是跟隨而出。
晨曦初露,山霧繚繞。
紫霞觀坐落在長安城西三十里外的一處山谷之中,背靠青山,前臨碧水,雖顯荒涼,卻自有一股清幽氣息。幾只鶴影掠過檐角,羽翼拍打間帶起些許塵灰,更添幾分空靈之意。
李白牽馬而行,目光掃過道觀門前斑駁的石階,心中莫名生出幾分熟悉之感。
“此地,我來過。”他低聲自語。
“何時?”張仲遠問道。
“年少時游歷四方,曾在此歇腳。”李白望向那高懸的“紫霞”匾額,字跡已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認出當年題字者的筆意飄逸,頗有幾分道家氣韻。
青梧則低頭撫摸懷中的檀木匣,神情恍惚,似有所思。
“既然已至安全之地,不如暫留幾日。”老者站在觀門口,語氣平和,“此地清凈,可避風頭,亦可靜心。”
李白點頭,將韁繩交予小道童,緩步入內。
道觀深處,古木參天,香爐裊裊升起一縷青煙,隨風飄散于晨曦之間。
正殿之中,一位身著素袍的老道士端坐蒲團之上,須發皆白,面容清癯,雙目如星,深邃難測。他見眾人進來,僅微微頷首,未多言語。
“見過師尊。”老者躬身行禮。
“嗯。”老道士輕輕應了一聲,目光落在李白身上,嘴角浮起一抹若有若無的笑意,“你來了。”
李白一怔:“前輩認識李某?”
老道士未答,只是緩緩起身,負手而立,望向殿外蒼翠山林:“你可知,為何你會來到此處?”
“因避禍。”李白直言。
“非也。”老道士搖頭,“是你心之所向。”
李白沉默片刻,終是苦笑:“心之所向?李某不過一介狂士,詩酒為伴,劍膽琴心,何談歸宿?”
老道士輕嘆:“你看似放蕩不羈,實則心中執念最深。你以為自己是在逃亡,其實,你是來找答案的。”
李白眉心微皺,正欲開口,卻被對方抬手制止。
“不必急著辯解。”老道士緩步走向殿側一座石案,上面擺放著一柄古琴與一本泛黃典籍,“我觀你眉宇之間,藏有三分豪情、七分迷惘。你可愿與貧道論道一番?”
李白略作沉吟,隨即拱手:“愿聞其詳。”
二人對坐,案上擺著兩盞清茶,氤氳香氣隨風輕揚。
“道為何物?”老道士率先開口。
“無形無相,卻又無所不在。”李白答道。
“不錯。”老道士點頭,“那詩呢?”
“詩乃心聲,寄情山水,抒志天地。”
“妙哉。”老道士撫掌而笑,“詩與道,皆為心之所系。你以詩酒問長天,實則是以心問道。”
李白神色微動,似有所悟。
“你曾仕途受挫,也曾仗劍天涯,如今又陷入朝堂紛爭。”老道士望著他,“可你始終未失初心。”
“初心?”李白喃喃。
“便是那份不愿屈從于權勢的心。”老道士站起身,走到庭院之中,衣袂翻飛如云,“世人求名逐利,你卻偏偏逆流而上。這不是狂傲,而是真性情。”
李白靜靜聽著,心中波瀾漸起。
“可李某如今,仍不知前路在何方。”他終于吐露心聲。
老道士微笑:“你可知,有一種丹藥,名為‘通靈’,服之可窺天機一二?”
李白目光一凝:“聽聞過,但從未見過。”
“它不在市井,也不在宮廷。”老道士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而在人心。”
李白若有所思,正欲追問,卻見老道士忽然轉身離去,只留下一句淡然話語:
“緣至,則得。”
青梧悄然走到李白身邊,低聲問道:“你覺得他說的是真的嗎?”
李白未答,只是抬頭望向那片被晨霧籠罩的山林,心中仿佛有一扇門正在緩緩打開。
遠處,一只孤鶴掠過天際,鳴聲悠遠,似在召喚。
下一瞬,他猛然回頭,卻發現老道士已然不見蹤影,唯有那句“緣至,則得”,回蕩在空寂的道觀之中。
他邁步向前,腳步堅定,卻在踏入庭院之時,忽然停住。
因為他看見,那株枯樹之下,赫然躺著一枚金雁形狀的玉佩,正泛著淡淡的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