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要沒事找事!

有一次,我騎山地自行車穿過森林,途經一條陡坡,半路遇見一個小男孩,他大約九到十歲,正拼命試圖蹬上坡。除非是山地車老手,不然,對其他任何人來說,蹬上那個坡都是不小的挑戰,更何況是一個剛學騎車的孩子。男孩控制不好變速擋,搖搖晃晃的,快騎不動了,淚水從他的臉頰滑落。“爸爸!爸爸!”他嗚咽著大喊。他哭著向父親求助,同時也滿腔怒火。我問他需不需要幫忙,但他沉浸在自身的惱怒和羞愧中,甚至沒有注意到我。我騎過陡坡頂點,遠遠地看見男孩的父親,他正一言不發站在自己的山地車旁,雙手抱胸,盯著兩百米外的兒子。他的臉上同樣寫滿憤怒。那張臉,我在千百個足球場的邊線旁見過,在千百座學校校門外也見過,它分明在說:“堅強點兒,別嘰嘰歪歪,像個男子漢!”我替那個男孩生氣,忍不住對他父親說:“希望你兒子長大后,有錢去看個好點的心理醫生。”對方沒有回應我。

“咕嚕咕嚕。”“怎么,你是‘酷兒’[1]嗎?”“繼續,老弟。”“女人啊!”

“嗚嗚。”“我是個娘們兒。”“求你,爸爸,求你聽我說。”“沒人喜歡我。”

我希望,你選擇打開這本書,是因為意識到我們需要質疑男子氣概,意識到性別不平等深刻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且阻礙著世界的進步。我希望這本小書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男子氣概,并在了解后做出改變,因為男子氣概不全是好的。如果這是你第一次購買性別方面的書籍,我很榮幸。我們需要審視男子氣概,不僅僅是為了讓小男孩們騎山地車時,能不再憤怒地大哭,能向冷臉相對的父親們求援;也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表面看來,審視男子氣概是有錢人的游戲,供生活在人均受教育程度較高、安定富裕的社會中的人士打發時間用。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越是貧窮、不發達、人均受教育程度低的社會,越需要革新他們對男子氣概的定義,使之與其時代相匹配,因為這些國家在發展中受到的阻力,極可能就來自它們的男子氣概。放眼全球,過時的男子氣概到處引發犯罪,挑起戰爭,限制女性發展,唆使男人搞垮經濟。

男子氣概就像一張頑固的貼紙,而我們需要用哲學武裝指甲,然后將指甲伸到貼紙下,把貼紙徹底撕掉。貼紙之下,男人們赤身裸體,脆弱無助——其實他們不過是凡人。媒體總說男子氣概不知怎的永遠“陷入危機”,這主要是因為永遠有人在散布性別錯位之類的垃圾論調;而在我看來,男子氣概在很多方面只會危害社會,說它“陷入危機”,就像說種族主義在美國民權運動時期“陷入危機”一樣精準。有些人會質疑我的看法,但這些人通常是白人中產階級的男性——工作體面,家庭美滿,他們是男子氣概的既得利益者。那些誤入歧途的青少年該怎么辦?他們以為,擺脫貧困和邊緣化同時又能維持男性自尊的唯一方法就是犯罪。那些孤獨終老的男人該怎么辦?他們找不到伴侶,很難結交朋友,最后以自殺結束生命。還有那些狂躁不安的男人,他們將男子氣概帶來的壓力發泄到其他人身上。所有男人都該捫心自問,什么樣的男人才能為人類、為世界造福?

人們會驚恐地發現,男性與男子氣概問題,其實與我們面臨的很多全球性的重大問題息息相關。一場有關時尚潮流或誰負責洗碗的對話,可以迅速升級為關乎強奸、戰爭、恐怖主義、宗教壓迫甚至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等的各式各樣的辯論。有時,我看電視上的晚間新聞時會想,世界上的所有問題都能歸結到一個病根:有Y染色體的人的行為。擁有權力、金錢、槍支和犯罪記錄的似乎都是男人。我認為,流氓型男子氣概引發的不良后果,即使排不上第一,也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有些男子氣概,對于男女平等和自由包容的社會氛圍有百害而無一利,尤其是那些暴虐無恐或極力掩藏其霸道本質的男子氣概。

女性一向在性別議題中起主導作用,這點不難理解。畢竟,她們受到的性別壓迫更大。在性別這一議題上,許多男性的態度可以總結為“不要沒事找事”;他們認為,維持現狀似乎挺好。但我想問:“真的好嗎?你確定?”如果實際情況是,男子氣概的受害者有一半都是男人呢?有時,男子氣概就像一件束身衣,從各方面限制男人的“自我解放”。男性迫切想要主宰一切,但他們也可能忘記,自己首先是一個普通人,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方面。他們渴望成為男子漢典范,因此可能無法讓自己在更高層面收獲幸福。我想打開美國女性主義者佩吉·麥金托什(Peggy McIntosh)口中男性特權那“隱形無重的背包”,查看包中的“特供品、地圖、護照、電報密碼本、簽證、衣物、工具和空白支票”,看看它們對某些男性而言,是不是負擔和福利并存。

我感覺有必要在這里說明,我絕非籠統地反對男性,尤其考慮到我也是其中一員。我也并非完全反對男性主義:我可以和隔壁的家伙一樣像個男人。這本書講述了我對男性主義的定義,同時質疑它是否對我們有利,是否能讓我們幸福。談到男性主義,其中一個問題便是混淆生理性別(男性)與社會性別[2](男人)。男性身體擁有生理上的、絕對的、不可動搖的特質,容易讓我們認為,所有和那具軀體(男子氣概)相關的行為、感受和文化都一成不變地刻在肉體上。對很多男性而言,擁有男子氣概、舉止像個男人,這些都是他們無可置疑的生理特征的一部分,就像他們長了陰莖和睪丸、聲音低沉一樣。但男子氣概只是習慣、傳統和信仰的集合,在歷史上與男性身份相關聯。千萬年來,我們的身體進化甚微,男性主義行為卻像青少年時尚、地下礦井或被遺忘的神祇那樣不斷變化。我們要改變觀念,不再將男子氣概視作封閉的行為集合,不再認為變革有危險,會違背自然,或讓事物女性化。我將男子氣概看作當下男性的行為方式。我認為它需要變革,涵蓋一些當下被普遍視為女性化的行為,還有一些通情達理的,能提升生活質量、拯救星球的行為。

我都記不清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男性是什么時候,我猜想很多男士記得清,但這正是男性主義的癥結:它構成了我們身份認同的根基。早在學會說話或理解語言之前,我們就被灌輸了性別意識。人們聽說有嬰兒出生,問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是男孩還是女孩?”一旦知道了性別,我們往往分性別說好話:“她真漂亮,不是嗎?”“看他的小腳在踢呢,以后肯定愛踢足球。”孩子們在學會寫名字前,就已熟練掌握強勢的性別印象:女孩玩洋娃娃、化妝、談八卦,男孩的世界則充滿宇宙飛船、運動和競爭。

所以說,男子氣概根植于男性靈魂深處。但我是一個異裝癖,這可能是源自我在潛意識里想與男性身份決裂,或至少是幻想飛向女性氣質。有時我喜歡假裝自己是個女人,于是也很早就意識到,對某些長了陰莖的人類來說,男子氣概只是一種選擇。因為我是異裝癖,人們時常假定我對異性有特殊的認識。但這是胡說:我被當成男人養大,怎么會知曉身為女性的種種體驗?我如果說我了解,反而是在侮辱女人。一定要說的話,異裝癖這一身份讓我更加理解身為男性意味著什么,畢竟從十二歲起,我就開始強烈質疑自己的男性氣質。我必須稍稍踏出自己的性別,在搖搖欲墜的男子氣概超級穹頂下滿腹疑惑。這并不意味著我踏進了女性氣質的圈子,但我對男子氣概抱有十二分興趣也就不足為奇,終其一生,我都試圖壓抑這頭笨拙的怪獸,與它談判。

十二歲時,我在母親的衣櫥里翻來倒去,那時我內心驚恐,覺得自己古怪而孤獨。我甚至不知道異裝癖這種概念的存在,也不知道有其他男人和我感受相同。這種感覺上升為一種觀念,即男子氣概是眾多男人盲目扮演的角色,他們毫無理由或沖動去質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在為我自己的電視節目《你是誰?》(Who Are You?)探究身份認同的本質時,我意識到一件事:身份認同是進行時,而不是靜止狀態。哲學家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寫道:“‘我’是一個動詞,卻偽裝成名詞。”

記憶里,我從未有一刻徹底無條件地擁抱男性身份。我是白人男性(該身份近年不太光彩),但為同伴的行為感到內疚和羞恥。年輕時,我就對男子氣概心生疑惑。我總懷疑男子氣概本質上就有毛病,需要被矯正。母親把身為長子的我當成一個共鳴箱,向我發泄她對男人的所有怒火。等到十五歲時,我已滿腦子反男思想。時至今日,我仍常發現自己會從旁觀察、評論男人,好像我不是其中一員似的。不過,大多數男人都很善良講理。但大多數暴力狂、強奸犯、罪犯、殺手、逃稅者、腐敗的政客、掠奪星球資源的人、性虐待者和晚宴上的討厭鬼確實往往是,好吧……男人。

我確實找不到好榜樣。在我四歲時,父親離開了這個家,直到我十五歲前都與我再無實質聯系。而十五歲時,我對男性主義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解。隨之而來的還有男性性征,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它們依舊沒有消失。我的大部分童年是和繼父度過,他喜怒無常,舉止暴力,讓我非常害怕。所以在我心中,男人不可靠、粗野、高高在上,和我無關。我受過男性個體的折磨,也遭遇過男性性別本身帶來的束縛。我是一個男性,學會了同情自己,也希望能同情眾多男性。我帶著好意寫下這本書,希望男人能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取得成功。

我沒有驅逐男人的意思。構思這本書時,我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盡管我有性別焦慮,我仍有相當傳統男子氣概的一面。心理治療圈里有這樣一句諷刺的話:“看到即擁有。”意思是,如果你注意到別人身上的什么行為,多半是因為你自己也有。我表現出許多與男性相關的特質。我酷愛競爭,領地意識強,尤其在其他男人面前。我時常問其他男人這個問題,他們屢屢否認自己會被對手激怒,或經歷過其他類似的男性時刻,搞得我覺得自己因為承認想在瑣事上超越他人,而變得像一頭渾身充滿男子氣概的怪物。或許以我的情況看,身為異裝癖藝術家,比起很多男人來,我不怎么需要滿足社會對男子氣概的要求,因此我愿意將它們挑出來,質疑它們,哪怕它們也是我的一部分。我覺得,我只會因此失去一些反社會的習慣。

成長過程中,我的潛意識啟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解決男子氣概問題:將男性的角色轉移給我的泰迪熊。或許這是因為我在某種程度上察覺到,如果任由自己成長為男人,和繼父一起待在家里會有危險。若我公然展現男性主義,可能會挑戰到家里這頭牛頭怪,激發他的暴怒。精妙絕倫的潛意識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將主宰自身的男性特質寄存在摯友泰迪熊艾倫·麻疹身上。與此同時,由于缺少體面的男人做榜樣,或許我的潛意識認為最好應發明一個,要完美無瑕的。這個榜樣,也許現在我還在努力達成。

那只泰迪熊是我第一次過圣誕節時收到的禮物,等我三歲患上麻疹時(這就是它姓氏的來源),我已經和它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它的名字來自鄰居的兒子艾倫,我最好的朋友。諷刺的是,艾倫還是我繼父的中名,也是我母親慣常用來叫他的名字。于是在我腦海中常會浮現兩個艾倫爭奪最強男性稱號的場面。艾倫·麻疹出現在我所有的童年游戲中,一開始是真身出現,它也因此破爛不堪;但隨著我長大,艾倫成了想象中的角色,我在臥室里玩樂高或飛機模型時,它出現在我隨意的自言自語中。我潛意識里幽默的想象力給艾倫分配了和藹的獨裁者這一形象,而我是它的保鏢。你可能會覺得,在孩童的幻想中,這個角色奇怪又乏味,但考慮到艾倫背負的東西,這個角色或將至關重要。在很大程度上,艾倫·麻疹化身為我的男子氣概。它代表我心中理想的男性形象,象征了我年輕時認為好男人所擁有的品質。艾倫還和被我稱作男子氣概總部的神秘組織有緊密聯系。這個部門就像斯塔西[3],負責確保所有人服從男性領袖的腳本。艾倫是起義軍領袖,我們的領土被德軍占領(當時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過二十年),德軍自然是我繼父,于是我們在秘密的河谷盆地(我的臥室)大打游擊戰,一直持續到我十五歲。

這場精神層面的戰爭不斷產生炮火,在我腦中回響。最近,我在雜志上看見一張捷豹全新車型的圖片。那是一輛紅色的F型跑車,引擎轟隆作響,側翼突出。我從來沒有自己的車,卻急切地想買一輛,一輛紅色的。我買得起它,還開始想象它頂棚放下,在東盎格魯鄉間兜圈后,回到我工作室后院冷卻、作響的樣子。我和妻子說了這件事,她順了我的意,接著我茅塞頓開——盡管已成就不小,我卻還在努力證明自己是個男人,像繼父那樣的男人。繼父就開E型捷豹。在內心某處,我仍希望自己爬上母親的房子,在繼父面前揮舞這個閃亮的玫瑰色的大型金屬陽具。

有些人宣稱討論男子氣概沒有意義,因為我們改變不了男女的行為模式,他們“生而如此”。其實,我很樂意承認基因對社會性別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

很多女性主義者和性別平等倡導者不愿認可基因對性別差異確實有影響,即使只有一點點。他們篤信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完全相同,所有的社會性別都是后天形成的,被以男性主導的環境所控制(因此是邪惡的)。我忍不住贊同他們的觀點,將社會性別視作流動的人工產物,顯然是更健康的思維方式。

即使生理真的對性別差異有影響,性別平等的訴求也不會改變。只是說,我們要注意那些細微的固有偏見,防止誰將它們當成不公平行事的借口。同時,還要保證人人機會均等,哪怕某些群體總想要比其他人做更多事。我們要允許男性進入育兒和護理行業,正如允許女性以西方民主的名義上戰場廝殺,如果她們樂意這么做的話。

一九七六年,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布蘭農(Robert Brannon)和黛博拉·戴維(Deborah David)羅列了傳統的男子氣概,或者說男性性別角色的四大要素。第一條是“娘娘腔免談”。其他三條分別是“影響顯著”(男人追尋成功和地位,渴望被仰視)、“吃苦耐勞”(男人堅毅、自信而獨立的氣場,尤其在危機面前)和“去死吧”(說明男人行事粗暴、大膽、有侵略性是被允許的)。

女人當然也會展現這些特質,但這些女人通常會被看作非傳統的另類女性。上述要素構成了男子氣概的規則,被嚴格遵守:男人們都感覺自己的男子氣概被嚴格監督,監工主要是其他男士,他們自己也在監督著別人。男人們都清楚,自己必須以特定方式行事,穿戴特定衣物,同時認為自己有特定權利,甚至以特定模式思考。但世界在變化,男子氣概也需改變。

本書中,我將關注四個我認為需要審視的男子氣概領域:權力(男人統治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情況)、表現(男人的穿著和行為模式)、暴力(男人付諸犯罪和暴力的情況)和情感(男人的感受)。這不是一本關于性別歧視的書,但我寫的是男子氣概,寫作過程中,我發現很難不去談及男人們性別歧視的無數種方式(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擴展男子氣概的定義指明方向。

男人的腦子里都有一位官員,那是潛意識里的一個聲音,通過對講機發送指令。這位官員統領男子氣概部的個人分部。該部門希望維持男子氣概的標準。男人的這位官員從父母、老師、朋友、電影、書籍等地方接受指令,理解男子氣概是什么模樣。他從上述來源中吸收理念和形象,將它們融為一個標準男人的模型。然后官員坐在那里,持續檢查他的男人是否符合這一理想形象。如果不符合,他就會自輕自恨,在別人身上發泄情緒。男人可能意識不到這位官員的存在,覺得自己才是這位官員,或者認為自己的行動不會受限制。但男人其實一直處在男子氣概部的控制之下,除非他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并試著去理解它。我希望男人能手捧這本書走進自己官員的辦公室。我希望他們大膽發問,著眼未來,因為我們必須與男子氣概重新交涉。

注釋:

[1]酷兒(Queer):原是西方主流媒體對同性戀的貶稱,后成為一種性與性別的理論名。本書凡出現注釋,若無特別說明,均為譯注。

[2]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人類學家蓋爾·盧賓(Gayle Rubin)最初提出了與“生理性別”相對的“社會性別”的概念。簡單來說,生理性別指的是兩性在生理結構方面的差異。社會性別指的則是兩性在社會文化構建下形成的角色、行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異。

[3]斯塔西(Stasi):前民主德國國家安全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市| 榆树市| 沁源县| 三亚市| 荃湾区| 龙海市| 德州市| 天门市| 孟州市| 宝兴县| 香港 | 固安县| 新河县| 新乡市| 西乡县| 年辖:市辖区| 海丰县| 汝城县| 儋州市| 广州市| 德保县| 六盘水市| 攀枝花市| 成都市| 盐池县| 应用必备| 隆德县| 舞钢市| 金昌市| 五原县| 平昌县| 曲沃县| 玉山县| 庄河市| 绥德县| 阳江市| 遂宁市| 昌黎县| 鹿泉市| 定远县|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