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 眾志聚民倉·官來驗豐田
- 首輔,夫人喊你插秧了
- 涼楓陌夏
- 3901字
- 2025-07-15 07:15:00
桃源村的早晨,像極了人間煙火的溫柔展開。
旭日未升,云霞淺暈,一層薄霧纏繞在村前那片連著溪澗的豐田地界,稻苗一列列整齊矗立,露水掛在葉尖,泛著一圈銀亮的光。田埂上踩出的小泥路彎彎繞繞,一直通向曬谷場邊新立起的倉坊圍欄。
林晚煙蹲在田頭,一手舉著一柄木杓,一手輕敲竹筒水尺,目光沿著田脈緩緩游移。
“第三道閘口調整一分,第四道引水槽加固后泄量還是太大。”她皺眉。
“要不要我下田撈點石頭壓壓槽口?”劉二狗卷著褲腳,站在一旁,滿頭大汗地擦著脖子,“前兩天咱家那頭母豬拱出來幾個磚疙瘩,還能用。”
“不用磚。”林晚煙搖頭,“磚太重,沉水不穩,用石灰包裹蘆葦束,纏著竹筋壓槽才是正法。”
“你這法子,我媳婦昨天還笑話我,說是瘋丫頭教的‘鬼門陣’,不靈。”劉二狗撇嘴。
“你要真信她,你家稻苗今年就別指望拔節了。”旁邊傳來鄭三娘冷哼,“她瘋歸瘋,可這豐田的水脈是她一鋤一鋤刨出來的。”
“誰說不是!”張狗剩從田邊挑著糞水過來,嘴里還叼著根竹哨,樂呵呵,“瘋是瘋了點兒,可人家一瘋,就能讓村里斷了三年的死田冒芽了,你能嗎?”
“得了得了,都別吵了。”林晚煙擺擺手,抬眼望向南坡方向,“再吵也沒用,官差后天就到,驗不驗得過,能不能保住這塊地,都得看這幾天了。”
眾人立時安靜下來。
三日前,村長周老爹捧著一封來自縣里的文書氣喘吁吁跑進豐田倉,文書上赫然寫著六個大字:
“神農試倉,擬驗在即。”
據說是上月入戶冊上報之后,縣里衙門注意到桃源村豐田制“畝產增三成”的報數,一名新調任的“豐倉驗吏”要下鄉實查。
這消息傳得飛快,連隔壁石泉村的佝僂老人都忍不住背著手來桃源田頭轉了兩圈。
林晚煙的心卻是一點沒放松。
她知道,一紙官文背后從來不止“驗倉”那么簡單。
**
“娘,這么早你不歇會兒嗎?”
灶屋里,小豆包抱著一捧柴火,推門看到自家娘又在翻曬谷架。
“咱們昨天不是才曬過?”
“今天要翻邊。”鄭三娘頭也不抬,“這堆谷是倉里第一茬收的,明后天就要拿去驗票,萬一有一粒長芽的,都能被說成‘倉管不嚴’。”
小豆包歪著頭:“驗票是看谷不是看倉吧?”
“你懂個屁,咱家瘋丫頭說了,‘制度是給人信的,不是拿來摳字眼的’,人家一看你倉亂,就算谷是好的,也能挑你骨頭。”
小豆包“哦”了一聲,小手小心往火堆里塞了根柴。
屋外有腳步聲響起,鄭三娘抬頭,就見李寡婦拎著一壇咸菜風風火火跑進來。
“快快快,瘋丫頭叫人了,說要在驗倉前開倉前會——議‘豐倉講規’!”
“講規?”鄭三娘一愣。
“她說要讓‘規矩寫下來,寫到每個吃飯人的碗邊上’!”
鄭三娘嘖了一聲:“嘖嘖,這回又搞新名堂。”
**
桃源村曬谷場。
新搭起的豐倉講臺不過是四根木柱支起的棚,棚頂蓋著臨時糊的油紙布,底下鋪了三張竹席,一塊寫著“講規”的木牌立在正中。
林晚煙站在臺上,頭發挽成麻團髻,身上穿著洗得發白的淺藍布衣,神色凝重:
“倉中谷,不只是糧,它是命,是信,是咱們這一年能不能活下去的根。”
“豐倉不是你家倉,也不是我家倉,是咱們共眾之倉,規矩要立,立了才有人信,信了才有人幫咱們守!”
她舉起手里竹簡,宣讀第一條:
“倉規第一:谷不入私室,米不落個口。凡收者,入倉前自檢,違者三日內清退本份。”
眾人一片嘩然。
“那、那要是咱家小娃餓了,不能先偷點自家份兒吃?”
“倉管說能吃,就能吃。”林晚煙語氣不容置疑,“否則一人偷一口,三天后倉里只剩老鼠了。”
她繼續:
“倉規第二:谷若有蟲,查倉不查人;蟲若藏心,逐人不逐倉。凡故意摻假、毀糧、藏糧者,永不得入倉為戶。”
張狗剩嘴巴張成了“O”型:“這、這太狠了吧?”
“你是想讓那些來年斷糧的人還信得過這倉,還是想讓它變成你家私庫?”沈硯之站在臺下,語氣清冷,“眾倉制度,信任是第一命。”
林晚煙點頭:“我們立規,不是為了讓誰難過,是讓每一口飯都有規矩吃下去。”
她手中竹簡繼續展開,逐條宣讀。
張三虎聽得直冒汗:“瘋丫頭真要搞出個……新律出來?”
劉二狗咂嘴:“我咋感覺她就差穿官袍上公堂了?”
“閉嘴吧你。”鄭三娘一巴掌拍在劉二狗后腦勺,“她不這么做,等官差來了,咱們屁都交不上去!”
“人家問你谷哪兒來的,你敢說是瘋丫頭憑嘴巴念叨念出來的?”
“你不立規,誰信你這倉里不是臨時湊的空殼?”
眾人安靜下來。
林晚煙最后一條講完,抬眼掃向人群,語氣緩和:“我知道,大家有苦。我也不是想為難誰。但這條規,得有,得寫下來。咱們自己寫,不等官來罰。”
她從講臺后抬出一口木盒,將所有竹簡逐條收入:“今日起,豐倉規初立,若日后有人有更好規矩,我愿聽,我愿改。但今日之規,從此刻開始——誰愿簽名?”
她將筆一頓,轉頭看向人群。
寂靜一瞬。
然后,鄭三娘第一個上前,袖子一卷:“我來!老娘今兒非把名寫上不可!”
“我也來!”
“你等等我,我家小孩都上倉吃飯了,規矩總不能不認!”
**
太陽漸漸升高,曬谷場上簇擁著的眾人紛紛簽下自己的名字、手印,有的人寫得歪,有的人按得臟,但他們的眼睛都亮得像是剛見過一條活路。
林晚煙將滿頁竹簡收好,鄭三娘一邊拍著背后張狗剩的肩膀,一邊低聲問:
“瘋丫頭,你說官差真的會信我們這倉嗎?”
林晚煙望著竹簡,眼神堅定:
“——信不信他們的事,但規矩,是我們自己立下的。”
“我們不是為了討好誰,我們是為了讓自己能活得下去。”
午后未至,村口卻已有塵土翻起。
三匹青馬并排緩緩前行,為首一人身著半舊青衣,頭戴布巾,腰間銀帶微閃,手執一柄折扇,扇面干凈,一字未題,卻偏偏持得高雅。
那人五官清俊,目色沉靜,不怒自威。若有心人細看,便能瞧出他指尖磨繭已久,長途而來不顯疲態,行馬間步伐分毫不亂。
此人,正是驗倉之主——顧之驍。
跟在他左右的是兩位隨吏,一位細眼麻布帽,腰懸筆墨,似是記錄吏員;另一人五短身材,鼻頭泛紅,卻步步走在顧之驍半步之外,顯然亦非尋常胥吏。
桃源村頭,有孩童高喊:“來了!縣里官老爺來了!”
林晚煙聽到動靜,已立于豐倉前木門之下。她換了身洗凈的灰布長衣,頭發用麻繩束成髻,袖口整齊,整個人沉靜如水。
她旁邊是沈硯之,青衣拂地,面色清冷,一雙眼睛平靜望向遠處馬蹄揚起的塵土。
“顧之驍。”沈硯之低聲道,目光在那扇骨微閃的銀飾上一頓,“他是朝廷驗倉六吏之一,王冊親署。”
林晚煙挑眉:“是來找茬的,還是來找證據的?”
沈硯之微微頷首,語氣不明:“怕是兩者皆有。”
而此時,村中人已紛紛出屋觀望,豐倉門前漸漸聚起人群。
顧之驍勒馬而下,未作寒暄,目光掃過田壟與倉墻,淡淡開口:“倉內主事何人?”
“在下林晚煙,豐田倉負責人。”她上前一步,抬眼迎視他,“民倉制度初立,尚有不全,驗倉所需,愿配合全出。”
“好個‘配合全出’。”顧之驍似笑非笑,打量她幾眼,道,“我聽聞桃源村起倉僅三月,谷苗已立,三規初成,百戶簽名,是為試倉?”
“是為求生。”林晚煙答得利落,“若不試倉,倉早就死了。”
顧之驍眸光微頓,忽而將手中折扇輕輕敲了敲掌心,轉頭道:“開倉。”
沈硯之走至門邊,將木閂推開,倉門“吱呀”一聲響起,一股谷香與干柴氣撲面而來。
顧之驍未急著進倉,而是站在門邊,低頭看那倉門上釘的木規與署名,片刻不語。
那是林晚煙謄寫下的“豐倉三規”,下方是一排密密麻麻的名字與印跡,有人寫得端正,有人只畫了個圈,還有人按了歪歪斜斜的泥指印。
“這一頁,誰寫的?”
“我。”林晚煙答。
“這紙,也入驗。”
顧之驍語氣不動,便帶人入倉。
倉中不大,分為四段,左谷右豆,中間用竹編隔出一條走道,谷堆摞得整齊,麻袋用麻繩封口,上頭以炭筆寫了入倉日期與來源姓名。
跟隨而入的兩名吏員已開始測秤、查數、筆錄、翻袋。
顧之驍未動筆,只靜靜站在那谷袋前,忽地伸手,抓出一小撮谷粒,反掌撒在掌心,吹開殼,揭出米心,低聲道:
“未蟲、無霉、含水足。此為新谷。”
他又走至倉門邊,目光掃向那份簽名榜:“你等所有谷,皆自村戶籌得?”
“八成自籌,兩成為共享作田所產。”林晚煙答。
“那共享者何人?”
“小喜子!”她一揚聲喊,小喜子這才從人群里蹦出來,扎著個歪歪扭扭的發髻,一身褪色小褂,腳還踩著半只木屐,跑得飛快。
“在!”他氣喘吁吁站定,“我和我爹娘是第一個投糧的!”
“為何?”顧之驍沉聲問。
“因為瘋……呃,因為林姐姐說過,‘咱種的每一口飯,都有一份力’,我家沒地,就出谷!”
顧之驍眼角一挑,看向人群后頭的趙老爹。
那老者拄著拐杖,顫顫巍巍站在后頭,卻一步未退。顧之驍識得他,乃是前戶糧司退下之人,雙目幾近全盲,早年便告病離京。
他走上前,輕聲問:“趙老,您也為此倉出糧?”
趙老爹干咳一聲,挺了挺腰:“我眼睛雖然不好,心還亮著。她們要建倉,我就把藏了三年的谷底交出來——我是個閑人,不稀罕官,也不稀罕賬,我稀罕這倉,有人愿守。”
一時間,場中竟無人出聲。
顧之驍目光漸深,沉默轉身,步出倉門。
他走到豐田前,一步步踩過田埂,回頭望向那一壟壟水中谷苗,陽光灑下,水面浮著粼粼波光,像是無聲地回應著他未出口的疑問。
而不遠處,沈硯之正立于樹蔭下,青衣微拂,低頭翻著倉冊,似若無意,眼角卻早已掃了他一眼。
顧之驍望著他,淡淡開口:“好久不見,沈家三郎。”
沈硯之手指微頓。
林晚煙聞言望向兩人,眼中一抹警色一閃而逝。
而顧之驍卻只是輕笑了一聲,聲音帶著意味不明的惋惜與感慨:“昔日沈家書生,如今守一隅豐田?”
沈硯之語氣不改:“天下何處無書讀,守田亦是守心。”
顧之驍輕點頭,目光卻越過他,望向遠處連綿山巒:
“若這倉真能成……怕就不是只守你這村。”
他轉身離開,背影干凈利落。
夜幕悄然降臨,村中燈火點點。
豐倉后院,顧之驍披衣而坐,手中翻著今日所錄竹簡與簽規榜,神色微凝。
他伸手,從行囊中取出一塊深色木板,其上以舊篆雕字,字上覆朱砂,刻著三個大字:
【魂碑錄】
他盯著那木板,緩緩拂去一層浮塵,低聲自語:
“此倉若成,非止民倉……恐怕,是倉魂初現。”
風吹燈搖,影落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