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關系學:理論、方法與案例(微課版·第4版)
- 張耀珍編著
- 936字
- 2025-05-19 15:49:35
四、公共關系與庸俗關系的區別
由于公共關系需要協調溝通,包括人際交往等內容,所以有些人對公共關系的含義理解得不夠準確,甚至有人認為公共關系就是關于“拉關系”“走后門”的學問,這就把公共關系誤解成為庸俗關系。公共關系與庸俗關系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者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
公共關系的產生有其社會條件(詳見本書第二章)。庸俗關系則是生產力不發達、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善、物資供應不充足的產物,它帶有濃厚的血緣、地緣色彩。
(二)兩者的理論依據不同
公共關系以現代科學理論為指導,按照正確的目標、科學的方式、規范的組織形式、嚴格的工作程序和道德準則來進行。庸俗關系則建立在市儈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的是險惡的權術,奉行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
(三)兩者的對象不同
公共關系的對象是組織與公眾之間、與國家之間、與其他組織之間、與社團之間公開的社會關系。庸俗關系的對象是各種私人關系。
(四)兩者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公共關系將組織利益和公眾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公共關系所追求的是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強調通過組織的政策、行動來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任何一個組織,只有在組織利益和公眾利益相互協調、互利互惠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發展,因此,組織利益和公眾利益是一致的。而庸俗關系不顧廣大公眾的利益,所追求的是小團體特別是個人的私利,甚至為了一時的利益,不惜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危害社會和公眾的利益。
(五)兩者的手段不同
公共關系以事實為基礎,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通過雙向信息交流,協調組織與公眾的關系,以取得公眾對組織的了解和支持,因此公關人員采用公開的、合法的、符合社會道德準則的手段來塑造組織的良好形象,實現組織與公眾的共同利益。而庸俗關系為逃避公眾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總是采取隱蔽的、不正當的、不合法的手段進行私下交易,通過投機鉆營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徇私舞弊等,因此被形象地稱為“走后門”。
(六)兩者產生的效果不同
公共關系是通過一系列有計劃的活動,使社會組織在自身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斷發展,其結果是組織、社會和公眾都受惠,從而為社會創造一種以誠相見、講求信譽的良好風氣,促進社會發展。庸俗關系則是將人際關系商品化,社會和公眾的利益會因此遭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