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鬧鐘還未響起,王硯就被窗外窸窸窣窣的響動驚醒。推開診室后門,冷冽的山風裹著霜氣撲面而來,藥圃里的薄荷與紫蘇在晨霧中輕輕搖晃。月光下,一個佝僂的身影正蹲在畦壟間,銀白的發絲在風中揚起——竟是張院長,他戴著粗布手套,正將枯葉從柴胡苗上輕輕摘下。
“這么早就起了?“張院長直起腰時,發出一聲輕微的悶哼,“這些柴胡得趁著露水沒散除草,不然根會長歪。“他指了指墻角的竹筐,“那邊晾著昨天采的野菊花,記得翻翻面。“王硯這才發現,竹筐邊緣壓著張泛黃的紙條,上面用鋼筆寫著:“野菊性寒,晾干時忌見鐵器“,字跡與《馬山驗方集》如出一轍。
晨光漫進藥房時,王硯正在核對藥材。手機突然震動,是父親發來的語音:“把倉庫第三排的黃芪翻出來看看,梅雨季容易生蟲。“他愣了愣,轉頭望向堆在角落的麻袋,果然聞到一絲若有若無的霉味。扒開表層,里面的黃芪片已經泛潮,正和父親說的癥狀一模一樣。
“王醫生!王醫生!“急促的呼喊聲打斷思緒。村頭的李嬸抱著孫子闖進來,孩子的小臉燒得通紅,嗓子里發出拉風箱般的喘息聲。“半夜開始咳,喘得睡不著覺!“李嬸的圍裙上沾著藥渣,顯然已經試過土方子,“縣醫院說要住院,可家里......“
王硯翻開孩子的眼皮,結膜充血明顯,舌尖紅得像團火。聽診器下,兩肺布滿哮鳴音。父親的聲音突然在耳邊響起:“小兒咳喘,多因痰熱閉肺。“他轉身翻出《幼科發揮》,書頁間夾著的銀杏葉書簽沙沙作響。目光掃過“麻杏石甘湯“的記載時,張院長端著藥罐進來:“試試這個,我煮了魚腥草水。“
兩劑湯藥下肚,孩子的喘息漸漸平息。王硯守在病床邊,看著他終于沉沉睡去。窗外,夕陽把藥圃染成金色,野菊花的影子投在白墻上,像一幅流動的水墨畫。手機震動,父親發來條消息:“明日有空回來,帶你去后山認新長的石蒜。“
深夜,王硯在值班室整理病歷。突然聽見中藥房傳來窸窣聲,推開門,看見張院長正就著月光翻找藥斗。“找夜交藤,“老人頭也不回,“西頭的陳阿婆又失眠了,西藥吃多了傷胃。“他的動作很輕,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篤定,“中醫治病,講究的是因人制宜。“
王硯突然想起白天的哮喘患兒。那些在課本上背得滾瓜爛熟的方劑,真正用起來時,竟比想象中復雜得多。張院長把包好的草藥遞給他:“明天順路送過去,看看阿婆的舌苔。“轉身離開時,蒼老的聲音在空蕩的走廊里回響:“你父親當年,也是這么跟著我滿山跑......“
月光透過窗欞,灑在桌上的《馬山驗方集》上。王硯翻開新的一頁,鋼筆尖懸在紙面許久,終于寫下:“藥圃里的每一株草木,都是活著的醫書。“遠處傳來更夫的梆子聲,一聲,又一聲,驚起了屋檐下的夜梟。而在百里外的老宅,父親正對著月光研磨朱砂,為明天的問診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