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的征程》(1)
- 一個國際商務師的冒險人生
- 作家木子馬丁
- 2883字
- 2025-08-10 17:46:02
1995年,中國。
1
上海的春天來得悄無聲息,黃浦江畔的梧桐樹漸次吐出嫩綠的新芽。李明陽的辦公室位于外貿大廈十七層,透過寬大的落地窗,可以將浦東新區的建設景象盡收眼底。
四年前從沙特回國,他被破格提拔為外貿公司副總經理,負責開拓國際市場。這四年來,他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經歷了國企體制改革的陣痛。此刻,站在窗前俯瞰這座正在崛起的國際化都市,李明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李總,會議十分鐘后開始。”秘書敲門提醒道。
今天的會議至關重要。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消息已經傳開,作為國有外貿企業,他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過去的半年里,李明陽帶領團隊起草了一份《公司國際化轉型戰略方案》,今天將正式提交給董事會討論。
會議室內,來自公司各個部門的高管已經就座。董事長陳志強,一位六十出頭的老干部,目光如炬,在國際貿易領域摸爬滾打三十余年。他是李明陽的伯樂,也是公司不折不扣的靈魂人物。
“各位,”陳志強環視一周,開門見山,“今天的主題大家都清楚——我們該如何應對WTO帶來的變革。李總,請你介紹一下你的方案。“
李明陽站起身,調整了一下投影儀:“感謝董事長和各位領導的信任。我們團隊研究了半年,認為公司必須進行根本性轉型,才能在新的國際貿易環境中立足。”
他詳細闡述了方案的核心內容:首先,公司需要改變傳統的進出口代理模式,向綜合性貿易服務轉變;其次,要建立全球化的營銷網絡,在主要貿易國家設立分支機構;第三,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包括股份制改造和專業經理人制度;最后,利用中國即將加入WTO的契機,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升中國企業的話語權。
“簡而言之,“李明陽總結道,“我們需要從傳統的外貿企業轉型為國際化的現代企業,不僅要'走出去',更要'引進來',成為連接中國和世界的橋梁。”
會議室內一片沉默。這個方案太過激進,觸及了許多敏感問題,特別是股份制改造和管理層重組,意味著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
“李總,你的想法很前衛,“財務總監王建國打破沉默,語氣中帶著明顯的質疑,“但是否考慮過風險?股份制改造意味著國有資產可能流失,引入外部投資者會削弱我們的自主決策權。更重要的是,我們作為國有企業,肩負著特定的政治責任,不能簡單地追求利潤最大化。”
“我同意王總的觀點,“人力資源總監李文清附和道,“大規模裁員和組織重構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我們有五千多名員工,其中很多是老職工,他們的福利和安置問題如何解決?”
爭論逐漸白熱化。李明陽意識到,他面對的不僅是商業模式的轉型,更是深層次的思想觀念和利益調整。公司內部分為了兩派:以他為代表的改革派,主張徹底轉型;以王建國為代表的保守派,傾向于穩中求進,維持現狀。
“各位,”陳志強最后發言,語氣平和但堅定,“李總的方案有前瞻性,但也確實存在風險。我建議成立一個專項小組,進一步論證和完善這個方案。李總,你繼續牽頭,但要充分考慮王總和李總提出的問題。三個月后,我們再做決定。”
會議就這樣不咸不淡地結束了。李明陽知道,這實際上是一種拖延策略,在國企系統中,新想法常常被這樣消磨掉銳氣。
2
當晚,李明陽獨自一人在家中的陽臺上小酌。十五年來,他親歷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全過程——從最初的出口創匯到技術引進,從合資企業到自主品牌,中國的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體制內的改革卻舉步維艱,國企的機制弊端日益顯現。
正當他思緒萬千之際,電話鈴聲打破了沉寂。是公司的傳達室。
“李總,有您的一封國際快件,阿拉伯語地址,看起來很重要。”
李明陽心頭一震。阿拉伯語快件,幾乎只可能是一個人寄來的。
半小時后,他拆開了這個從利雅得寄來的包裹。里面是一封親筆信和一份厚厚的商業計劃書。信是蘇菲亞寫的,熟悉的筆跡依然優雅從容:
親愛的明陽:
希望這封信找到你時,你一切安好。自上次在沙特分別后,已過去四年。這段時間,世界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各自的人生也是如此。
去年,父親因病去世,家族委員會選舉我接任集團總裁。這在沙特商界引起不小的震動——一個女性領導大型家族企業,在保守的阿拉伯世界仍是罕見的。納伊夫支持了我,這或許出乎你的意料。我們的婚姻雖然缺乏激情,但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商業合作的基礎上,比我預想的要順利得多。
接掌家族企業后,我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就是調整集團的國際戰略,將重點轉向亞洲,特別是中國。隨信附上的是我們的“面向中國戰略計劃”,希望能得到你的建議。更重要的是,我計劃在今年年底訪問中國,希望能與你的公司建立正式的商業合作關系。
這不僅是商業決策,也是我個人的愿望。盡管我們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我始終相信,我們的友誼和相互理解是無法被時間和距離消磨的。中國有句古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想正是這個意思。
期待在上海與你重逢。
永遠的朋友
蘇菲亞
信的末尾,是她用中文寫下的“友誼長存“四個字,筆跡生澀但誠意十足。
李明陽反復讀了幾遍信,心情復雜。蘇菲亞成為家族企業的掌舵人,這超出了他的預期,但又在情理之中。她一直是那個打破常規、敢于追求自我價值的人。而她選擇加強與中國的商業聯系,更是印證了她的遠見卓識。
他仔細翻閱了商業計劃書。這是一份精心制作的戰略文件,詳細分析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和沙特企業的優勢互補點,提出了在能源、化工、基建和金融領域的系列合作設想。其中不乏創新的思路,比如利用伊斯蘭金融工具支持中國企業在中東地區的投資,以及建立一條連接沙特和中國的新型貿易通道。
這份計劃讓李明陽看到了更廣闊的可能性。在國企系統內推動變革困難重重,但如果能夠另辟蹊徑,依托民營經濟的活力,或許能夠實現他的國際化愿景。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逐漸成形。
3
接下來的一個月,李明陽暗中進行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他咨詢了律師關于創辦民營外貿公司的法律程序,接觸了幾位潛在的投資伙伴,甚至開始物色合適的辦公地點。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在國企內部推動改革,繼續完善轉型方案,希望能說服更多人支持變革。
七月的一天,一個意外的機會改變了事態走向。SH市外經貿委組織了一次內部研討會,討論中國加入WTO后的應對策略。作為行業代表,李明陽受邀參加并發表演講。他的觀點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共鳴,特別是他關于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中應發揮更大作用的建議,得到了多位政府官員的肯定。
會后,市外經貿委的李主任私下找到他:“李總,你的想法很有前瞻性。中央已經明確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如果你有具體項目,可以向我們申請政策支持。”
這番話給了李明陽莫大的鼓舞。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時代的大潮不可阻擋。
然而,回到公司后,等待他的卻是一場風暴。有人將他在研討會上的發言匯報給了公司領導層,保守派借機發難,指責他“散布私有化言論”“背離國企使命”。一場關于公司未來方向的激烈爭論在高層之間展開。
最終,陳志強董事長做出了折中的決定:公司將推行部分改革措施,但步伐要放緩,規模要控制,特別是股份制改造暫不考慮。
“明陽啊,”私下里,陳志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的想法沒錯,但時機還不成熟。體制內的事情,急不得。再等等吧。”
李明陽苦笑著點點頭,心里卻已經做出了決定。
第二天,他提交了辭職報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