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朋友帶朋友
- 大明:從監國太子到天啟大帝
- 大魚字水
- 2173字
- 2025-05-24 12:01:00
紫禁城,內閣班房。
剛剛議事歸來,方從哲即伏案做事。
劉一燝坐下之后,卻是捧杯喝了幾口濃茶,又長舒了一口氣。
韓爌見之好奇,便趨步上前問道:“今日什么情況?太子又不能決斷?所議之事擱置了?”
“沒有,都談妥了。”
劉一燝輕輕搖頭。
韓爌更奇,遂追問:“那你這是...”
“虞臣兄,你猜咱們這位太子,要賞孫承宗什么?”
“不知也...”
“呵呵。”劉一燝苦笑對曰:“其余師傅都是少詹事,唯獨孫承宗是左諭德,殿下打算一視同仁。”
“這...”
韓爌目瞪口呆,“直接升少詹事?你們同意了?”
“哪能呢?方首輔堅持原則,自然是不能同意...”
劉一燝今日各種找事,方從哲豈能感受不到?
這時候內閣沒外人,方從哲也沒有隱忍的必要,所以也打斷并且接下話腔,“劉閣老謙虛了,要不是你建議賞銀兩,而且拿李可灼作比較,太子也不會讓步。”
“呵呵...”
劉一燝不置可否。
他敢說就不怕孫承宗知道,而且出發點還是維護孫承宗,這件事讓孫承宗得罪不少人,獲得賞賜越低越不易被敵視。
“最后呢?”
“最后根據周尚書建議,升孫承宗為左春坊左庶子,太子殿下同意了。”
劉一燝沒接話,韓爌聽完方從哲回答,頷首肯定:“倒是個折中的辦法,沒想到太子這么重視孫承宗...”
“你想不到的還多呢...”
“什么意思?”
韓爌不解盯著劉一燝。
劉一燝滿臉笑意答道:“殿下言之鑿鑿一百萬,竟還不知被砍到了二十萬,剛在文華殿直呼不可能,陛下居然沒和他通氣,還是太年輕了啊...”
“太子讀書忙,昨天晚上沒去請安,所以不知道。”
韓爌見方從哲在旁,故意說這樣的話打圓場,緊跟著又轉移話題,“對了,關于遼東巡撫,太子有什么要求?”
“都已經定了,就是袁應泰。”
“什么?”
“你覺得驚訝吧?我們都以為要議多次,沒想到太子如此爽快,方首輔剛一提出袁應泰,他沒怎么猶豫就同意了,不知是給了誰的面子...”
劉一燝回答時看著方從哲,點誰已經不言而已。
方從哲則半瞇著眼,喃喃自語應和道:“自然是孫承宗的面子,忘了剛才臨走之前,殿下讓黃尚書通知袁應泰,要其晚課時去趟文華殿,談一談巡撫遼東的計劃,今天晚課孫承宗也在,他們談公務的同時,也不妨礙化解矛盾...”
“如此說來,殿下很會處事啊。”
韓爌聽出方從哲在反擊,卻撇開話題去夸朱由校。
劉一燝此時意識到自己失態,也就沒拿話繼續揶揄。
方從哲剛才的回應,也是劉一燝內心想法,朱由校不一定會處事,卻對孫承宗甚是維護。
朱由校下午極力爭取,能看出他對孫承宗的信任。
同意袁應泰任遼東巡撫,以及今天晚上故意‘組局’,明顯是為了安撫袁應泰,然后做給朝臣們看,說不定這一切的安排,都是孫承宗在幕后獻計。
劉一燝在這一刻,甚至有點羨慕老下屬,能得到太子如此信任。
不知皇帝能否好起來,一旦他有個三長兩短,太子就能提前登基,那時孫承宗必定入閣。
好一個大器晚成。
孫承宗在晚課之前,已得知下午發生的事,就像朱由校預料的那樣,盡管沒有如愿連升三級,但太子肯為自己努力爭取,這份態度已足矣讓他感動。
而袁應泰應約來到文華殿,朱由校再次讓孫承宗驚嘆,甚至生出士為知己者死的想法。
“袁侍郎,不對,馬上就該稱袁巡撫了,散值后把你叫來此處,沒有耽擱你休息吧?”
“臣惶恐...”
袁應泰奉命來見,卻看到孫承宗也在,他本來心里就打鼓,聽朱由校這么一說,心里更是沒有底氣,遂嚇得慌忙跪地行禮。
朱由校上前將他扶起,正色說道:“這里沒外人,也不是正常朝會,休要多禮,快快起來。”
“多謝殿下。”
袁應泰起身同時,見孫承宗正盯著自己,情不自禁頷首致意。
“袁巡撫。”
“臣在。”
“今夜叫你前來,是想談談巡撫遼東的看法,正好孫先生也在,我們一起聊一聊?”
朱由校語氣雖輕柔,說出的話卻如泰山之重,給了袁應泰沉重的壓力,他哪有資格說不?
“下官愿聆聽教誨...”
“不敢,不敢。”
袁應泰卑微回應,孫承宗謙讓回禮。
朱由校見狀,忙揮手接過話腔,正色說道:“袁巡撫,在聊事情之前,本宮要就熊廷弼一事,向你鄭重作出解釋。”
“給臣解釋?”袁應泰愕然。
“讓熊廷弼留任,是本宮作的決定,與孫先生沒關系,也并非針對你,你可千萬別誤會,更別與他生出嫌隙。”
“殿下...”
孫承宗感動得想哭,但一切都已塵埃落定,朱由校此時才作解釋,連袁應泰都不會信。
不過他心里沒有疙瘩,所以回得十分真誠。
“殿下言重了,我們本就是朋友,不但不會誤會,更不會生嫌隙...”
“那就最好,天色不早了,我們抓緊聊正事,遼東現在情況復雜,你此去擔任巡撫,可有什么想法?”
“呃...臣會搞好后勤,全力輔助熊經略,絕不插手軍務...”
“先生,你有什么建議?”
......
晚課已經結束,文華殿的燈一直沒滅。
孫承宗、袁應泰各抒己見,朱由校大部分時間則作為聽眾,與兩人交流了半個時辰。
戌時正刻。
魏朝入內催促太子回宮,才結束了這場談話。
不過臨走之前,朱由校突然想起餉銀護送問題,于是又叫住了袁應泰。
“袁巡撫,反正要從京營調兵援遼,而你現在還是兵部侍郎,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記得多挑些精兵良將,這樣路上護銀也輕松些,特別是統兵將領最關鍵,有劣跡的一概別選...”
“殿下,臣倒有個人選。”
“誰?”
“武舉狀元徐國全,目前還沒正式授官。”
袁應泰此話一出,朱由校壓制住心中狂喜,用平靜的口吻說道:“武狀元肯定不差,明天中午休息時段,你把他帶來文華殿,本宮與孫先生先看看,只要合適就重用。”
皇帝底氣硬不硬,全靠掌控軍隊的數量。
朱由校如果想挽救大明,穩定的兵權是不可或缺的,他正愁沒機會接觸軍隊,袁應泰就送來武狀元。
看看,這就是‘朋友’帶‘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