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強(qiáng)扭瓜不甜,解渴就行
- 大明:從監(jiān)國太子到天啟大帝
- 大魚字水
- 2117字
- 2025-05-22 08:01:00
“殿下三思,群臣不停彈劾,熊廷弼也在請辭...”
“劉閣老請住?!?
朱由校打斷劉一燝,蹙眉正色說道:
“你不要繼續(xù)重復(fù),本宮聽得很清楚了,但是君無戲言,本宮作為大明儲君,前天與你們約定之事,現(xiàn)在不該按約定處理?
方閣老今日雖不在,兩位尚書卻是見證,何故出爾反爾?視本宮如兒戲?”
“呃...”
劉一燝被懟得怔住,同伴韓爌急忙出來打圓場。
“太子息怒,臣等絕不敢失禮,蓋因國家大事必須審慎,熊廷弼這事商議良久,其實已經(jīng)看出些問題。
拋卻群臣持續(xù)彈劾不說,熊廷弼上疏請辭,說明他自己沒信心,這樣怎能經(jīng)略遼事?俗話講‘強(qiáng)扭的瓜不甜’...”
“本宮不管瓜甜,只要能解渴就行?!?
朱由校再次強(qiáng)勢回應(yīng),并語重心長說道:
“本宮看過熊廷弼相關(guān)文書,他上任之后缺量欠餉、少兵少將,有困難沒及時得支持,信心不足是能夠理解的,所以父皇決定大力支持?!?
此言一出,劉一燝、韓爌面面相覷。
他們這兩日去請安,也曾提及熊廷弼一事,朱常洛卻不接這話題,只說熊廷弼這事找太子。
兩人還以為照舊,可按照朱由?,F(xiàn)在所說,他們父子已商量好了?
劉一燝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試探問道:“陛下要大力支持熊廷弼?可我們不是還沒定么?”
“劉閣老別誤會,前日本宮與方閣老商議后,夜里曾去乾清宮請示,父皇也同意我們的意見,
即今日有合適人選就用,沒有就繼留用熊廷弼,但無論是誰經(jīng)略遼東,都會提供更大的支持?!?
此時的朱由校今非昔比,與這些精明高官打交道,一字一句都得小心應(yīng)付,以免落入對方語言陷阱,他不但見招拆招完美回答,還故意把首輔方從哲拉下水。
黨爭雖然有害處,但朝廷卻不能成為一言堂,合理的斗爭是必要的,否則很容易架空皇權(quán)。
而方從哲作為首輔,又是萬歷朝的過渡臣子,也很適合用來當(dāng)靶子。
眾人沉默不語,韓爌遂拱手再問:“敢問殿下,更大支持是指什么?”
“孫先生說過,打仗打的就是錢,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父皇會從內(nèi)帑再撥一百萬,定向發(fā)給遼東支配,另外還會賜尚方寶劍,授便宜行事等等...”
“當(dāng)真?”
劉一燝目瞪口呆發(fā)聲。
周嘉謨、黃嘉善猛咽口水,袁應(yīng)泰則在心中自語:若有這樣支持,我上我也行啊。
“這還能有假?君無戲言吶?!?
朱由校語氣淡然,緊跟著又補(bǔ)充道:“熊廷弼這事,今日就算徹底了結(jié),諸位可按流程,上呈父皇朱批,今日還有別的政務(wù)要議么?”
“呃...沒了...”
劉一燝搖頭回應(yīng),隨后對韓爌提議曰:“既然殿下有言,我等便按規(guī)矩辦事,今日沒準(zhǔn)備別的議案,就不影響太子讀書,我們先行告退?”
“合該如此?!?
“殿下,臣等告退...”
“好?!?
趁著幾人還沒遠(yuǎn)離,朱由校故意呼喚一旁的韓春,打造自己愛讀書的人設(shè)。
“小春子,趁著晚課還有一些時間,把新買的《資治通鑒》給本宮讀一段?!?
“是?!?
......
幾人迤邐出了文華殿,就像剛剛經(jīng)歷過一場殿試,心里的想法各不一樣。
“虞臣(韓爌字),雖然太子說得言之鑿鑿,但還得去乾清宮一趟確認(rèn),你是跟我一起去,還是...”
“一起去吧。”
“那我們...”
兩位閣臣要去面圣,吏部尚書也想跟著去匯報請示,卻被劉一燝所阻止。
“你們先回去吧,陛下多次強(qiáng)調(diào)需要靜養(yǎng),不喜歡太多人一起去?!?
“哦好。”
三人正要轉(zhuǎn)身,劉一燝又突然揮手,“袁侍郎,你先不要灰心,此事還得陛下做主,尚有回旋余地?!?
“多謝閣老,不過下官仔細(xì)想了,如果太子所言為真,熊廷弼或許能行...”
“不要胡思亂想,就算得到這些支持,熊廷弼又能管多久?必定還會向朝廷訴苦,屆時又復(fù)今日之狀,豈非浪費錢糧與信任?他那個脾氣不會改的...”
“呃...”
看到袁應(yīng)泰氣餒,韓爌便提議說道:“不如這樣,他們先去內(nèi)閣,等我們見完陛下,再行合計?!?
“也好?!?
......
文華殿與內(nèi)閣,同在紫禁城東南區(qū)域,而六部衙門在城外。
吏部與兵部皆在承天門外,大明門以北路右側(cè)區(qū)域,也就是朱由校逛棋盤街,途經(jīng)那片衙門林立之地。
很快就到散值時辰,如果周嘉謨等人回部堂,今日這事就要拖到明日,所以韓爌才如此提議。
稍后,眾人在文華殿外分道揚鑣,劉一燝、韓爌穿門過廊,一路趨步往北而行。
按照紫禁城的設(shè)計,皇帝日常都該待在外朝,即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區(qū)域,夜里休息才回乾清宮等地。
這樣從內(nèi)閣或文華殿,走上幾分鐘就可以見到皇帝,但當(dāng)明君賢臣都是苦差事。
明代朝會分大朝、朔望朝、常朝,大朝是重大節(jié)日才會舉行,朔望朝即每月初一十五舉行,常朝則是每天早朝與晚朝。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幾乎是全年無休狀態(tài),一般人根本堅持不下來。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對于朝會不但極為重視,還為此制定了大量繁瑣禮儀,其繁瑣程度為之前王朝之最。
他本人雞鳴而起、昧爽而朝,辛苦自己也讓百官受累。
只不過,朱元璋的后代子孫,由于各種原因并不勤政,很多皇帝都長期‘怠政’,讓外朝成了擺設(shè)。
有道是習(xí)慣成自然。
嘉靖沉迷煉丹修道,直接‘逃出’了紫禁城,萬歷的人雖在紫禁城,卻幾十年躲在內(nèi)朝不出,現(xiàn)在朱常洛又因病不能臨朝。
大明朝的官已經(jīng)習(xí)慣,從內(nèi)閣到乾清宮大概有一公里,每天請安相當(dāng)于鍛煉身體。
劉一燝、韓爌比方從哲年輕,兩人一路無話下腳匆匆,不到十分鐘就出現(xiàn)在朱常洛面前。
朱常洛已知其來意,所以在聽完劉一燝匯報后,正色說道:“太子所言不差,他難得做一回主,朕自然要支持。”
“陛下的意思,是太子拿的主意?”
“不是你們講好的嗎?不過那些強(qiáng)有力的支持,是太子提的要求?!?
“這...”
劉一燝、韓爌面面相覷,陛下是不是在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