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寫小說死路一條
- 大明:從監國太子到天啟大帝
- 大魚字水
- 2169字
- 2025-05-20 08:01:00
廟市上人來人往,琳瑯滿目的貨物迷人眼,叫賣聲此起彼伏,一派經濟繁榮之景。
每隔幾十步路程,都有販賣吃食小攤,舊客吃了就走,新客轉眼又坐,翻臺率高得驚人。
“這已經晌午了吧?找個地方吃點東西。”
“殿下稍等,老奴這就去安排...”
“嗯?說了不要聲張,出門只能叫公子,免得引來麻煩。”
“是是是,老...我知道了...”
魏朝陪著笑臉領命,并用眼神示意韓春陪好朱由校,而后帶著兩個便裝侍衛,到前面去找位置。
朱由校左看看右瞧瞧,任憑看到多精美的物件,也不能在他心中濺起波瀾。
畢竟今日大明的太子,他日就是大明的主人,要什么好東西沒有?要是穿越成別的身份,高低得在廟市找發財機會。
少頃,剛剛探路魏的朝去而復返,將朱由校引到一個餛飩攤,而跟來的十幾個喬裝護衛,瞬間將那小攤給填滿。
攤主還以為來了大生意,結果魏朝只給朱由校點了混沌,其余人則只占了桌子干看著。
這些人身材魁梧,腰間還帶著刀劍兵器,一看就不是好惹的主,那混沌攤主經營多年,馬上看出眾人皆隨從,是陪小公子出來玩耍。
得,惹不起,自認倒霉。
皇城根下做買賣,首要一條就是別犯蠢,否則很容易得罪貴人。
鍋里的水一直開著,薄皮混沌很快熟了。
攤主被擋了生意,還得陪著笑臉端碗上桌,“客官,雞湯混沌好了,您慢用...”
“等等,怎么就一碗?”
朱由校叫住攤主一臉真誠,那攤主則尷尬看向魏朝,說道:“這位爺只點了一碗...”
“少爺先嘗嘗,好吃再繼續加,反正煮得快。”
魏朝以為不夠吃,連忙陪笑拱手解釋,朱由校聽出他想岔了,當即揮手提醒:“大家都餓了,我一人吃算什么事?每個人都要有。”
“不用了吧?”
“干嘛?給本公子省錢?”
朱由校不待魏朝回答,即對臉上歡喜的攤主吩咐,“愣在這兒作甚?趕快去煮混沌啊,不做生意了?”
“做,做,我做...”
那攤主喜不自己,腳步輕盈回去煮混沌,原以為要被耽擱買賣,結果竟來了個大買賣,這富家公子挺講究啊。
“公子,真沒必要的...”
魏朝還在不停解釋,朱由校卻不搭這一茬。
“廟市吃食真不少,但像這么大位置的地方難找,你再去買些特色小食來,我們在這混沌鋪慢慢吃,吃飽了才好繼續逛。”
“啊?”
朱由校見魏朝不懂,當即改口說道:“你要不想去,就小春子跑一趟。”
“不不。”
魏朝連連擺手,“還是我去,小春子...”
“我知道。”
韓春頷首領會,心說不肖你交待,我也會陪好太子。
朱由校遂埋頭吃起來,這時的混沌原料有保證,雖然調味料趕不上未來,味道一點不比后世差,吃得他還想再來一碗。
只不過,魏朝又去買小吃,朱由校得留著肚子。
朱由校三兩下吃完,再次把注意力聚焦街邊攤販,突然發現這廟市貨品雖多,卻沒人售賣書籍,于是好奇詢問韓春:“小春子,你上回讀的書,是什么地方買的?這兒怎么沒有書攤?”
“這里的廟市不賣書,買書得去棋盤街或國子監、貢院周邊,小的當時為了求近,是在棋盤街買的。”
“棋盤街書攤很多?”
“可多了。”
韓春把頭猛點,“北京城有名的書肆,基本集中在那里。”
“那得去見識見識。”
朱由校話剛落音,買小吃的魏朝歸來。
他將炸糖糕、驢打滾、酥餅、糖葫蘆等小吃放下,就接著朱由校的話題說了起來。
“公子有所不知,棋盤街北部千步廊兩側,便是五府六部之地,這些官員們公事閑暇,欣賞、購買書畫作消遣,乃是文人士大夫之樂事,有這些部堂高官帶頭,棋盤街書市怎能不繁華?”
“原來如此...那必須去瞧瞧...”
“公子好學,是該去看看。”
......
朱由校可沒這雅好,他想去書市看一看,是在琢磨一門生意。
朝廷入不敷出,內帑之財乃皇帝私有,他現在沒有接掌皇位,沒辦法隨心所欲花錢,便打算自己開個小金庫。
況且此時內帑結余,是萬歷留給朱常洛的‘遺產’,數目最多也就幾百萬,還填不完各種欠款漏洞,現在礦稅太監已撤除,后續用一點便少一點。
有鑒于此,朱由校便起了搞錢心思,弄個自己的小金庫。
上次韓春讀小黃書,朱由校便萌生了想法。
明朝誕生的小說,盡管已有三國、水滸、西游等經典,但創作模式畢竟受時代影響。
朱由校如果想靠小說賺錢,無論提前拿出文學性更高的《紅樓》,還是古金溫黃的武俠小說,都可以說是拿著麻袋撿錢,更別提降維打擊的網文小說,拋卻所謂的文學性不談,古早小說爽度比不了網文。
只不過,靠寫小說能賺多少,值不值得投入精力,需要提前做市場調研。
要是只能掙三瓜兩棗,朱由校是絕對不會干的。
他現在用毛筆寫字,要是謄一個百萬字篇幅,不知要花去多少時間。
口述讓人代筆?
太子賺錢這種事,怎么可能親自露頭?就算真下決心掙錢,也得找個替身擋槍,就像為了保住熊廷弼,把孫承宗拉下水。
寫書這樣私密的事,朱由校暫時還沒想好用誰,身邊只有幾個太監宮女,還都是別人調教過的,他可不敢放心使用。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最終啟不啟動這項目,提前搞調研也很有必要。
所以離開餛飩攤,朱由校就沒逛廟市的興趣,隨后命令韓春在前開路,徑直前往棋盤街。
到了地方,果如魏朝說的那樣,棋盤街書墨飄香,靠北一側都是書肆,廣場上還有臨時書攤。
朱由校進了一店又一店,他走馬觀花似的翻看詢價,總結出一個悲催的現實,即賣小說話本不值錢。
書坊刻印的短篇小說話本,大多在0.2至0.5兩白銀之間,貴一點的精品手抄本1至2兩,而刻印的長篇小說《金瓶梅》也才2兩。
刨開人工、材料、店面等成本,一本小說最終能掙幾個錢?出多少本才能賺夠100萬?
我找皇帝張張嘴,就能輕松拿到100萬,每年光俸祿也有10萬,所以何必自找罪受?
我以后可是皇帝,還需要靠碼字賺錢?滑天下之大稽!
總之,寫小說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