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帝王無情,并非天生
- 大明:從監國太子到天啟大帝
- 大魚字水
- 2134字
- 2025-05-16 12:01:00
朱由校蹙眉遲疑時,李汝華連忙出言解釋:
“殿下容稟,先帝多年不上朝,朝廷地方大量官職空缺日久,致使各省稅銀征收困難,現在朝廷都難以為繼,委實拿不出錢糧賑災...”
“父皇登基之初,不是補齊了多數官員么?”
“這不剛剛過去一個來月嗎?新官到位就是全力以赴征收,加上各地時有匪寇,沒這么快收至太倉銀庫...”
李汝華說得滔滔不絕,朱由校的眉頭越來越緊。
前者話剛落音,后者便意味深長追問:“本宮就問一句,現在太倉銀庫空了?”
李汝華苦著臉對曰:“空雖然沒空,但只剩下不到五十萬兩...”
大明國庫只剩五十萬?一個貪官家產都不至于。
朱由校雖然內心震驚,卻不能對災情熟視無睹,他清楚朝廷若對災情不管,流民一多就會產生動亂。
明末著名的李自成、張獻忠,都是從陜西走出來的反王。
想到這里,朱由校試探性問道:“五十萬兩也不少了,那就先撥一半用于賑災?應該能買到不少糧食,等到年末各地稅銀收上,再視情況繼續賑災...”
“殿下!”
李汝華沒等朱由校說完,便起身打斷并語重心長提醒:“殿下慈悲令人可敬,然而這五十萬兩是留存開支,先帝定陵修建、朝廷官員俸祿、宮廷用度、宗室祿米、九邊軍餉等等,很多地方還欠著呢...”
“那陜北旱災不管嗎?”
“應該管,但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幾乎每天都有緊要的事,旱災、水災、風災、蝗災時有發生,可現在太倉銀庫拿不出存銀,光九邊軍餉就欠三百萬...”
“所以呢?”
朱由校雙手一攤,揚起嘴角追問:“本宮才做三天太子,正式讀書讀了一天,這么困難的事,李尚書認為本宮能解決?”
此時此刻,他突然想起穿越前,剛剛參加工作不久,一個前輩傳授經驗。
領導時間寶貴,他們只喜歡做選擇題,不要讓他們做問答題。
把問題和麻煩拋給領導,提問題這人存在什么意義?
李汝華拋出問題,朱由校雖然答不上來,自然選擇反客為主。
“呃...”
李汝華被懟得有些尷尬,劉一燝見狀立刻接過話腔,笑盈盈說道:“處理國事就是這樣,手心手背都是肉,有時候難免需要取舍,太子殿下覺得難辦,是初次接觸不適應,以后處理多了就順手。”
“劉閣老有好辦法?”
“陜北諸府旱災兩年,交不上稅的百姓遠走他鄉,本來就沒收上多少稅銀,朝廷如果減免征收,能一定程度勸民返鄉,但要調錢糧賑災,目前確實辦不到...”
“既明知辦不到,這折子為何到了這里?”朱由校指著李汝華桌案示意。
劉一燝臉上擠出慈祥表情,“這是專為殿下準備的,陛下要鍛煉您治國,了解地方情況很有必要。”
“了解又沒辦法,還不如不了解...”
看到朱由校這般嘟囔,劉一燝又捋髯提曰:“殿下仁慈,若想賑災,尚有一法。”
“何法?”
“內帑尚有不少存銀...”
聽到此處,朱由校總算聽明白了。
這倆家伙拿出這災情,就是奔著花內帑(tǎng)的錢。
(內帑,區別于國庫,屬于皇帝、皇室的私財、私產。)
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
只有真當了皇帝才清楚,事情根本沒有這么簡單。
就像李汝華剛才所言,國家方方面面都要用錢,皇帝花錢也會被各種限制,每個時代都有類似內帑的機構,一是為了方便皇帝花錢,二是不讓皇帝向國庫伸手。
農耕社會生產力低下,所產出的資源相對有限。
而自從產生王朝開始,朝廷與地方一直圍繞資源分配做爭斗,明朝此時出現入不敷出,主要是地方與背后勢力,拿走屬于朝廷分配份額的結果。
嘉靖操縱巨貪嚴嵩秉政,本質上也是不滿地方拿得太多,皇帝通過‘以夷制夷’的辦法,勉強維持著大明分配的平衡。
而萬歷的做法更直接,派出礦稅太監到地方收稅。
在產出資源相對不變情況下,萬歷多拿則地方就必定少拿,雙方為了利益都瘋狂盤剝百姓,最終導致社會矛盾激增,君臣矛盾也十分尖銳。
萬歷駕崩之后,內帑留下一筆財富。
朱常洛繼位之初,已從內帑調了一百萬銀,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現在戶部也打起了主意。
......
朱由校作為歷史愛好者,對明末政治、經濟、軍事等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清楚劉一燝、李汝華的心思。
小聰明花我頭上,你們是不是想多了?
錢攥在朱常洛手里,我說話不算數且做不了主,好好‘陪太子讀書’不行么?
酉時末,晚課結束,天色昏昏。
朱由校回慈慶宮路上,還在想陜北旱災這件事。
其實李汝華說得沒錯,明朝兩京一十三省這么大疆域,幾乎每天都有大事發生,受災受難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把每件事都當要事辦,這國家反而容易亂套。
帝王無情,并非天生。
大多是被逼出來的,也有經歷太多而麻木。
朱由校不一樣,他穿越前只是個普通人,此時還沒練成鐵石心腸,聽到災情很容易共情。
所以回到慈慶宮,魏朝前來詢問學業時,朱由校便主動詢問府上開銷情況。
他可不想鋪張浪費,然后也伸手向內帑要錢。
魏朝聞言先一愣,跟著解釋道:“按舊制,每年年底戶部核算支出,然后年初撥付祿米與現銀,但萬歲爺剛剛登基,殿下冊立也才三日,老奴在內帑先支了一萬兩,暫時用作日常生活開銷,相關賬目都有記錄,殿下隨時可以查賬。”
“本宮不查賬,就是想到了問問。”
朱由校微微頷首,又好奇追問:“每年會撥多少祿米與現銀?東宮的支出情況又是怎樣?正常能夠收支平衡嗎?”
“每年大約折銀十萬兩出頭,正常的支出無非衣食住行,十萬兩肯定是夠用的,就怕特殊情況產生巨大開支,不夠就得求助萬歲爺,然后從內帑補貼一些。”
魏朝說得很平淡,而朱由校討厭伸手,于是蹙眉追問:“特殊情況?比如呢?”
“比如宮殿大修,以及殿下將來的冠禮和婚禮,都是花錢較多的地方。”
“婚禮?”
朱由校一臉錯愕,太子結婚要自己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