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仁川港出事了
- 我在明末力挽狂瀾
- 醺淺月
- 2329字
- 2025-08-21 00:11:24
自己當了二十多年國王,卻連一座像樣的宮殿都修不起來。景福宮在倭亂中毀于一旦,昌明宮又在仁祖之亂中化為灰燼。攢了多年的銀子,又在應付胡亂中耗盡。
殿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打斷了他的思緒。領議政金瑬匆匆趕來,額頭上還掛著細密的汗珠。
“大王!”金瑬顧不得擦汗,“仁川港出事了!”
李倧抬起頭,眉頭緊鎖:“又是倭寇?”
“不是倭寇,是紅夷人的船只!”金瑬喘著粗氣說道,“足有三艘大船,每艘都比我們的戰船大上兩倍。他們自稱是英吉利國的使者,說是要通過我國向大清進貢。”
“紅夷人?”李倧冷哼一聲,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案幾,“我朝向來閉關鎖國,不與夷人往來。天策軍為何不將他們驅逐?”
金瑬面露難色:“大王,這些紅夷人說要進貢的是……紅夷大炮。”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陷入沉默。陽光依舊透過窗欞灑落,卻似乎帶著幾分刺骨的寒意。
李倧的臉色變了又變。紅夷大炮,這可是大清攝政王最為垂涎的利器。若是阻攔紅夷人進貢,恐怕會惹來大清的震怒。可若是放行,朝中那些斥和派的大臣們又該如何自處?
“他們可曾說明來意?”李倧沉聲問道。
金瑬從袖中取出一封信函:“這是紅夷使者遞上來的文書,說是要借道朝鮮,前往大清進獻火器。”
李倧接過信函,仔細查看。紙張是西洋產的,上面用漢字寫得歪歪扭扭,顯然是請人代筆。
就在這時,左議政金自點站了出來:“大王,臣愿護送紅夷使者前往北京。”
“金大人,你可知這其中的利害?”李倧意味深長地看著他。金自點向來主張親清,這一次主動請纓,怕是另有打算。
“臣明白。”金自點拱手道,“如今大明雖在淮南取勝,但已無力北伐。天下大勢,已是大清占據上風。我朝若要生存,就不能在此事上猶豫不決。”
李倧陷入沉思。他知道金自點說得對,可心中總覺得不是滋味。朝鮮自古以來就以小中華自居,現在卻要為紅夷人引路,這傳出去該如何是好?
“大王,時不我待啊。”金瑬在一旁提醒道,“若是拖得太久,恐怕會生出變故。”
殿外忽然傳來一陣喧嘩,接著是急促的腳步聲。一個天策軍的將領快步走入,單膝跪地:“啟稟大王,蓬萊島方向發現倭寇戰船異動!”
李倧揉了揉太陽穴。這些日子以來,倭寇的動向一直牽動著他的神經。前些時日大明使臣來訪,說要助朝鮮收復蓬萊島,可至今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詳細說說。”李倧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回大王,我們的哨船發現倭寇增派了十余艘戰船,似乎在為什么大動作做準備。”將領低聲道,“而且……據說他們還在島上修建炮臺。”
這個消息無疑是雪上加霜。李倧站起身,在殿內來回踱步。如今的朝鮮,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一邊是虎視眈眈的倭寇,一邊是強勢的大清,還要應付朝中日益激化的黨爭。
“傳令下去,加強沿海防務。”李倧沉聲道,“至于英吉利使者一事……”他頓了頓,目光在金自點和金瑬臉上掃過,“就依左議政所奏,但務必要小心行事,不可走漏風聲。”
金自點和金瑬齊聲應是,隨即退出大殿。李倧獨自站在窗前,望著遠處灰蒙蒙的天空。秋風吹過,卷起幾片枯葉,在空中打著旋兒,不知要飄向何方。
就像朝鮮的命運一樣,永遠在各方勢力之間搖擺,找不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出路。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為什么歷代朝鮮國王都選擇依附強國。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小國若想生存,又有什么別的選擇呢?
夜幕降臨,慶云宮內燈火通明。金自點正在為即將啟程的事做準備,他知道這趟護送紅夷使者的差事意味著什么。那些斥和派的大臣們,一定會在背后罵他是奸臣。
可他不在乎。在他看來,能保全朝鮮,就是最大的忠義。至于名聲?那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大人。”他的幕僚輕聲道,“行程已經安排妥當,明日一早就可啟程。”
金自點點點頭:“告訴仁川那邊,讓紅夷人準備一下,后日我們就動身前往北京。”
“大人,還有一件事。”幕僚猶豫了一下,“朝中已經有人在傳,說大人此舉是要出賣國家利益……”
“由他們去說吧。”金自點淡淡道,“歷史自會證明,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他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個夜晚。那時他還是個年輕的官員,親眼目睹了倭寇是如何燒毀漢城的。那種無力感,至今仍讓他心有余悸。
“我們需要時間。”他喃喃自語,“需要時間讓朝鮮變得更強大。在那之前,委曲求全又有什么不可以?”
金自點收回思緒,開始專心處理行程中的細節。這一路北上,要穿過遼東,路途遙遠且兇險。但比起朝鮮的未來,這些困難又算得了什么?
第二天一早,金自點就帶著隨行人員啟程前往仁川。路上,他們遇到了不少逃難的百姓。這些人大都是從蓬萊島逃出來的,臉上寫滿了疲憊和恐懼。
看著這些流離失所的百姓,金自點心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是的,或許他會被后人唾罵,但只要能讓朝鮮避免戰火,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些罵名他都認了。
到達仁川時,已是午后。港口停泊著三艘巨大的紅夷戰船,高大的桅桿直插云霄,船身上的火炮閃著冰冷的光芒。
金自點站在碼頭上,望著這些來自遙遠西方的龐然大物,心中駭然,這就是改變天下大勢的力量嗎?那朝鮮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順治二年的初冬,寒風凜冽,卷著枯黃的落葉在東陽府城的街巷中肆意翻飛。
多爾袞站在城樓上,目光越過層層疊疊的房舍,投向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晨光熹微中,山巒輪廓若隱若現,仿佛一條蟄伏的巨龍。寒風吹動他的衣袍,發出獵獵的響聲。
“這片土地,終究是我大清的了。”他喃喃自語,嘴角不自覺地揚起一絲得意的弧度。
身后傳來靴子踏在青石板上的聲響,多鐸快步走來,“十四哥,范文程他們的奏報已經送到了。”
多爾袞接過奏折,目光快速掃過那些工整的蠅頭小楷。自八月以來,他就在東陽、兗州、金陵等府之間奔波,親赴各處查看土地劃分和分配情況。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涉及上億畝土地的重新分配,關系到千萬百姓的切身利益。
“范大人辦事倒是仔細。”多爾袞將奏折合起,遞還給多鐸,“這些關外來的八旗漢軍大臣,在關內沒有根基,反倒更適合處理這種敏感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