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皇帝和太子已經棄城而逃,此刻北京城已經唾手可得。”鰲拜踱步向前,居高臨下地看著駱養性和光時亨,“何必再做無謂的抵抗?”
他刻意沒有提及的是,朱慈烺其實在海沙島上還留有一個協的守軍,固守著這座由沙包和夯土堆砌的防御工事。棱堡四角的三角堡上,布置了四門紅夷大炮和八門佛郎機大炮,火力不容小覷。
“烏真超哈的大軍已經抵達北京城下,正在架設火炮。”鰲拜繼續說道,“你們應該很清楚我大清是如何對待抗命之城的。”
駱養性和光時亨不禁打了個寒戰。他們太清楚了,東虜攻城時最喜歡的就是屠城。只要遇到抵抗,必定血流成河,寸草不生。
“崇德四年,大清鐵騎已經挺進山東腹地,攻破六十余城。”鰲拜繼續道,聲音中帶著一絲得意,“除了八城投降,其余五十余城,盡數屠戮。李自成或許會愛惜北京百姓,但我大清可沒那么仁慈。”
“寧可殺光城中百姓,也不會讓這座鐵壁城池落入他人之手。”鰲拜的話語中充滿了威脅。
駱養性干笑道:“就算闖王殺光北京百姓,也根本無力守住這座帝都。”
“誰說的?”鰲拜眉頭一挑,“闖王棄城,不過是怕百姓作亂和糧食不足。若他狠下心來,屠戮了成千上萬條鮮活的生命,既不用擔心內亂,也不愁糧食短缺。以流賊之兵力,憑借這座鐵桶城池,又如何不能抵擋我大清鐵騎?”
駱養性和光時亨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無奈和恐懼。果然非我族內,其心必異。這么殘忍的法子也只有韃子能想得出來了。
“如果獻城能換取黎民百姓的平安,這是洪督師臨終前的期望,我也只能按照命令行事了。”駱養性長嘆一聲,語氣中充滿了無奈。反正太子說了,洪承疇到了就投降,也沒說是死的活的。而且這洪承疇多半就是太子坑死的。
“對,對!正是如此。”光時亨連忙附和,生怕晚了一步惹惱了鰲拜。
正和阿濟格合兵一處,準備再次對大順軍果毅將軍羅虎鎮守的要塞發起進攻的吳三桂也得到了消息,洪承疇、多鐸和吳三鳳已經抵達真定城。
雖然大順軍屢戰屢敗,但在守城方面卻頗有一手。吳三桂的數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若是李自成能狠下心來,效仿鰲拜的手段,北京城未必就守不住。
“您見到洪督師了嗎?”吳三桂問來報信的家將。
家將搖了搖頭:“沒見著洪督師,倒是見著大爺了。大爺已經回歸大明,擔任了北京城軍務最高統領。派我前來請您回去議事。”
吳三桂聞言露出一絲笑意:“看來太子殿下對我們還是相當重視。”
吳三桂立即帶著百余家丁,火速趕往真定府城。一路上,他都在思忖:洪承疇為何沒有露面?是有什么變故嗎?
城內,八旗軍和明軍的旗幟并列飄揚,多鐸的王府與洪承疇的帥府比鄰而居。街道上,清兵和明軍擦肩而過,氣氛詭異而壓抑。
吳三桂直奔洪承疇帥府,卻在大堂中看到了令人心驚的一幕。
兩口棺材并排擺放,他的兄長吳三鳳身著大清武官服飾,站在棺材中間。
“二弟。”吳三鳳苦笑著指向左邊的棺材,“洪督師慘遭攝政王誅殺,就在這具冰冷的棺木之中。”
他又指向右邊的棺材,聲音低沉:“這口是為你準備的。今日若不投大清,你就只能睡進去了。若是愿意歸順,你將成為大清赫赫有名的平西王。”
吳三桂面露糾結之色,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大哥,我家三妹可是大明皇子的心頭寵!指不定馬上就能攀上高枝兒。”
“無妨。”吳三鳳輕描淡寫地說道,“攝政王家的閨女也要嫁到大明皇室,到時候我們和攝政王就是一家人了。”
“可是...”吳三桂猶豫道,眼神閃爍,“攝政王會相信我嗎?我在大明位高權重,是太子心腹啊。”
“長伯多慮了。”吳三鳳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先帝在時,投靠大清對你來說絕對是死路一條。但現在不同了,攝政王終究只是代理統治者,他能用的人并不多。除了豫親王多鐸和兩白旗陣營的鐵桿支持者,還能信任誰?我們再不可靠,也不可能威脅到他的地位。”
看著陷入沉思的吳三桂,吳三鳳繼續勸道:“對我們來說,現在這種局面最好。假如你率領數萬關寧精銳南下,太子能放心嗎?父親和老三手下只有六百多家丁,剛好夠用又好控制,所以太子才會對三妹那么好。倘若真的調動如此規模的軍隊,幾千家丁,誰主誰次就有些模糊不清了,你能保證太子不對你起防備之心。”
吳三桂想起陳圓圓帶來的父親和三弟的來信,也都是不贊成他跟隨太子南下,估計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吧。
“二弟,時間不多了。”吳三鳳的聲音打破了沉默,“攝政王已經下了最后通牒,今日必須有個答復。”
吳三桂深吸一口氣,眼中閃過一絲掙扎:“大哥,你確定攝政王會給我平西王的封號?”
“當然。”吳三鳳笑道,“攝政王已經許諾,只要你歸順,不僅有平西王的封號,還會讓你統領關寧軍。”
“長伯,你就放心跟我去見攝政王吧。”吳三鳳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他絕對會重用我們。”
多爾袞前失多隆,后失洪承疇,正是缺人之際。當然這些吳三鳳就沒有跟他的二弟提起了。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一名傳令兵策馬而來,帶來了最新的消息:北京城已經開始談判投降的事宜,駱養性和光時亨已經同意開城投降。
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心中最后一絲猶豫也消散了。大勢已去,他別無選擇。
“那...那好吧。”吳三桂終于點了點頭,聲音有些沙啞,“我隨你去見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