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體質高血壓的自愈方案
- 李增黌
- 6字
- 2025-05-16 17:38:12
上篇 自療之門
一、你的高血壓為何久治不愈
1、忽略了體質因素
隨著養生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養生的書籍也汗牛充棟,然而人們也逐漸發現,再好的養生方法也不可能對所有的人都有效,有鑒于此,很多學者在古今中外的文獻基礎上以及臨床經驗中總結出不同的個性體質養生法。如有的學者提出了分六種體質類型,如:正常質、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晄質。
有的學者提出了八種體質類型,如平和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陰虛體質、瘀血體質、氣郁體質等。
有的學者提出了九種體質類型,如在平和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陰虛體質、瘀血體質、氣郁體質、特稟體質。
著者在<<認清體質再養生>>中提出了十種體質類型,如平和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陰虛體質、瘀血體質、氣郁體質、特稟體質、陽盛體質。
事實證明,只有按照不同的體質去研究制定不同養生方案,才能夠有針對性的去補偏救弊,徐靈胎在《醫學源流》中說得很明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惟無效,反而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氣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齡有老少,奉養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憂勞和樂之別,更加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于人之氣體迥乎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
體質學說不但在臨床治療上極為重要,而且在養生防病中也不可忽視,早在著者30年前著者就發現一對夫妻來診時主訴的情景,丈夫看妻子服用人參歸脾湯身體日益強壯后,也跟著服用,可僅僅服了3天,就鼻子出血,煩躁不安,眼干耳鳴……,丈夫大惑不解,多虧夫妻恩愛,否則他會懷疑妻子在他服用的補品中做了手腳呢?我詳細診察其脈象舌苔,并根據其以往的體質形態,告訴他是“陰虛型”體質,也可稱為燥紅質,是不適合用人參、黃芪等溫熱補品的,如果想補,只能選擇“清補”之品如銀耳、沙參、寸冬之類,而他妻子恰好是“陽虛型”體質,也可稱為“遲冷質”,是適合溫補的,所以才愈服愈佳。可見錯不在人參、黃芪,而在于不同體質的同一選擇。
行文至此,著者想起了一件軼事,記得在七八年夏季,我們幾個年輕人在一起打賭吃冰棍看誰吃的多,吃的多就可以不花錢,其中有一個朋友楊福發一氣吃了三十九根冰棍,下午安然無恙的干活,而另一位小吳,只吃了十三根,下午就腹痛不已,大家覺得奇怪,他吃得最少,不但花了錢而且還得了病,這是什么原因呢?那時我正好復習準備考中醫師,才明白原來體質惹的禍,楊福發恰好是陰虛質,形體干瘦,口干舌喉,平時就好喝涼水,而小吳恰好是痰濕質,形體肥胖,平時就很少喝涼水,所以就產生了上述的差異。
著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很多中成藥,甲服了有效,乙服了無效,丙服了甚至有副作用,如大家都知道的六味地黃丸,阻虛制的人服了就會明顯見效,陽虛質的人服了就無效,而痰濕質的人經常服用甚至會產生副作用。藥是好藥,如果不明白自己的體質類型,而按藥物說明書去對癥服用,結果是很難理想的。據載,我國有70%以上的人有病會到藥店買藥自治,其結果卻很難如意,所以中醫才講究“辨癥論治”,所謂辨癥論治就是不要被表面現象即癥狀所迷惑,一定要認清疾病的本質,即病因,病機,病程,病勢,然后才能選方用藥,這就是同病異治的法則。
2、忽略了心身并治法則
心理因素是導致高血壓病的首要的因素。常見很多人都是由于精神壓力太大,如自卑、嫉妒、憤怒、焦慮、悔恨、憂郁等。情志失調所致。金元四大家朱丹溪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說的就是心理因素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真正的健康是指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社會上的、完好的適應狀態,它絕對不僅僅指身體上的無病。所以上個世紀中葉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醫學模式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改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著者在多年的臨床經歷中發現,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等,是典型的意識沖突所表現出來的病狀。換言之,你在意識里已缺少什么,你在癥狀上就會多出什么!任的自我層是妄想占有身外之物,如權利、名聲、金錢、美女、豪宅、名車等,因為意識里的“我”,才產生對比、分裂,如權利的大小、名聲的高低、金錢的多少、女人的美丑等等。如某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其才華、著作均不比同年晉級為正教授的同學差,因而嫉妒、抑郁,患了高血壓病,不到兩年就含恨死去了。
在金錢、女人等攀比中,有多少人夜難成寐、食不甘味,最后毀于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這個數字恐怕統計局的干部都會頭痛的難以統計。
現在你暫時合上本書,閉目凝思幾分鐘,與自己的心靈來一次赤裸裸地真誠對話,你的潛意識中缺少了什么?你對周圍所發生的一切都能泰然接受嗎?你的親戚朋友先富了起來,你真的不眼紅嫉妒嗎?你的同學同事先飛黃騰達你真的心如止水并能真誠祝賀嗎?你對自己的妻子、丈夫真的感到滿意,而不是“婚姻維持委員會”的一員嗎?你能正確平和地對待子女而不與別人的孩子去比較嗎……
如果你對上述種種問題真能回答“是”的時候,我想你是不會看這本書的!
意識引發了你的思想,思想形成了你的觀念,觀念產生意志,意志支配行為,行為累積成為習慣,習慣影響命運。
質言之,你的意識失衡了,你的血壓就不平了。你覺得愈被壓抑,你的血壓就會愈加升高。這就是“怒則氣上”的心理引發生理的表現。氣上之后,血必隨之,血壓就升高了!
現在讓我們共同分析一下,你為什么會憤怒?為什么會嫉妒?為什么會焦慮?為什么會失眠……無非你覺得不平,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的沒得到,或者自己得到的比別人少……這種意識上的分裂、對立,勢必會造成物理學上的“反作用力”,即壓力越大,反抗力越強,也可以說,你越感到壓抑,越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時,你的血壓就一定“代償”地升高起來。
“通往健康或開悟的路是從對立通往統一的路。跨出對立進入統一是一種根本的質的變化”(《疾病的希望》)一個人的意識統一了就沒有疾病,一個國家的意識統一了就沒有分裂,一個世界的意識(整個人類)統一了就會沒有戰爭……
柏拉圖曾說,醫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常常只治療人的身體,而不治療人的靈魂,但身體和靈魂是不可分割的,怎么能單獨處理呢?不論醫生還是我們自己,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只重視軀體而忽略了心靈,特別是現代醫學,醫生往往死死地盯住了癥狀,一心想消滅癥狀,豈不知癥狀是我們的朋友,頭痛有頭痛的深意,胃痛有胃痛的警示,如果我們對病因發生了興趣,癥狀的產生就不足為怪了。比方說,你現在因失戀、失業、下崗、喪偶等種種原因,導致了失眠、頭痛、高血壓,請問,僅僅服用各種中藥、西藥或者所謂特效藥就能治好嗎?臨床證明,服用藥物僅僅只能減輕一時的癥狀,這和“揚湯止沸”沒有本質的區別。
況且很多人都好抱怨疾病,其實是在消滅自己健康的能量, 健康不良是一般人最常發出的抱怨之一。人們抱怨自己不健康,好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并且回避讓自己"反感的事件"。當我們抱怨身體不健康,可能會嘗到這些甜頭,但又要付出什么代價呢?研究報告顯示:一個人對于自己健康狀態的認知,將導致這樣的信念在他們身上實現。據報導:醫生如果告訴病人,有一種藥很可能治愈他們的疾病,這種藥對這些病人發揮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藥方,卻沒有接收到這項訊息的病人大了許多。《不抱怨的世界》,美國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威爾o鮑溫提出神奇的“不抱怨”運動,它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愿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當你抱怨健康問題時,就是丟出負面的說詞,讓你的身體聽見。這種負面的說辭會烙下印記,而你的想法(心)也會將這股能量導入體內(身),引發更多的健康挑戰。你是否注意過,抱怨自己健康問題的人,也會有愈來愈多的事情可以抱怨?
有人說:"可是我真的病了。"請了解,我并沒有懷疑你相信自己生病。但你要記得,醫生估計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為生病"造成的結果。我們的想法創造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抱怨疾病并不會縮短生病的時間,也不會減低疾病的嚴重性。
請認真想想,當你談起自己的病,有多少次也許只是想要博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你可能不想回答,但它至少是個值得玩味的重要問題。當你抱怨健康時,請記得你可能是企圖用汽油來滅火。你可能想變得健康,但當你抱怨疾病時,你就是在把限制健康的能量傳送到全身。《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曾寫下一則簡單深刻的真理:"同類相吸。"相似的人,無論是同樣在抱怨、或是同樣感恩的人,都會彼此相吸。不相似的人,則會互相排斥。我們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動頻率不同的能量,是無法協調、交融的。所以當你抱怨時,其實是在排斥自己想要的東西;你的抱怨會推開、驅逐你想要的東西。
要做一個快樂的人,能掌控自己的思想、開始按照自己的規劃過生活,你就需要非常高的智慧。下次你要抱怨時,就先問問自己,那件事有沒有像幾年前我所發生的事一樣嚴重。
著者在臨床中發現,一切心身疾病的真正根源,都是來源于人的意識,也可以稱為你的自我意象。“自我意象”,就是我屬于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它建立在我們的自我信念之上,只要你學到了改變信念的方法,并且已經重建了自己的信念,你的價值觀及價值體系已經重新排列,重新組合了,那么你的“自我意象”也一定在逐漸改變。改變是一個過程,它可以積“量變”到“質變”,這就需要不斷重復地去想像。
根據馬克斯·威爾·馬爾茲的研究表明,人的所有行為、感情、舉止,甚至才能,永遠與自我意象一致。簡言之,你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人,你就按照那種人行事。自我意象是可以改變的,一個人不論年紀大小,都來得及改變他的自我意象,并從此開始新的生活。
你在意識里認為自己是一個病人,認為自己的病不好治,甚至治不好,那就一定會實現你的愿望,潛意識分不出真假,你輸入什么它就會反饋什么,因為心靈是主宰,身體是從屬于心靈的,若舍本逐末,只能事倍功半。
3、忽略了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兩大特色,所謂整體觀念就是宏觀的不打開 黑箱的診斷與治療觀念,換言之,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血有肉,并受心理、精神、靈魂所主宰的一個統一的靈體,任何整體的變化,都會影響局部,而局部的變化也會反饋給整體。有的學者曾提出過養生中的“木桶原理”,即生命的健康與否,以及壽命的長短,是決定于木桶中的那塊短板。而祖國醫學的整體思維模式,并不只看到那塊短板的現象,而要研究形成那塊短板的原因,如一個人經常酗酒,那么為什么他要作踐自己,以酒消愁呢?哲人說:“倘若你對原因發生了興趣,結果就不會感到奇怪了。”如果他是因為失戀、離婚、下崗、父子關系的失和,以及企業的破產,炒股的失利等等原因,長期酗酒而導致了高血壓,那么僅僅服用降壓藥,能夠奏效嗎?即使暫時奏效,也只能是揚湯止沸,不可能是釜底抽薪。倘若解決了他所困惑、所苦惱、所憂郁、所恐懼的問題,相信血壓自然會慢慢降下來的。一言以蔽之,祖國醫學的養生防治原則是全維度的,多層面的,決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還要牢記,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將原則性與靈活性,整體性與個體性對立統一起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見有很多長壽的老人,他們并沒有特殊的養生方法,只是隨緣隨性的生活,他們不刻意運動,故意鍛煉,飲食也非常普通隨便,可他們為什么能長壽呢?用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他們普遍有一個樂觀的天性,積極的心態,知足常樂的性格。
實踐證明,養生學的內涵不僅包括醫學,也包括天文學、地理學、 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精神學、哲學、成功學、神經免疫學、行為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綜合、交叉、滲透,才形成這一新的邊緣學科。換言之,僅僅用醫學的知識是難以達到全面預防、治療、康復人的心身疾病,生活方式病,以及富貴病的。
任何人的思維都有盲點,認識都有局限,更何況養生防病是人體生命科學,它是一個系統論,如“木桶原理”一樣,是一個多維度的,多因子的理論。正是由于人們認知的局限性、片面性、膚淺性才導致了全民盲目的養生熱。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豎立的木板箍成的,盛水量的多少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只能以此短板為準、被這塊短板限制,其他的木板再長也無濟于事,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稱“短板效應”)。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將短板加長才成,這便是“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用于指導保健養生、延年益壽很合適,因為若要身體健康,需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使身心保持平衡完好狀態(無“短板”),就像若要木桶盛水多,必須木桶的木板一樣長才行。
“短板效應”可置人于死地。近年來大家熟知的一些名人,都出現了“短板效應”。至于蕓蕓眾生,出現嚴重的“短板效應”猝死者,更是難計其數。
“木桶原理”是“平衡養生”,其理論認為,其生態平衡為“心理平衡、飲食平衡、運動平衡、環境平衡、習慣平衡、代謝平衡等等。其生理平衡為:神經平衡、免疫平衡、內分泌平衡、循環平衡、代謝平衡、基因細胞活性平衡等等。
現在,請你檢驗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在以上諸多方面都達到了平衡? 特別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心靈、道德、信仰等方面對養生的作用,而單純的追求在方法上的養生。
我們之所以不能平衡養生,那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停留在片面的階段,正如盲人摸象一樣,并自以為是。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的認知往往還停留在膚淺的表層,如人們對金字塔的認識,對“神六”的認識,僅僅知道了一個概念,便以為知道了,這是多么可笑。由此推理,認何人的思維都有盲點,認識都有局限,正是由于人們認知的局限性、片面性、膚淺性才導致了被動醫療、依賴醫療的副作用。
4、忽略了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療法
臨床實踐表明,很多原發性高血壓病都有隱匿期、潛伏期,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很多高血壓病患者都是在以往的生活、學習、事業等各方面遭遇了挫折、不遂、不順,甚至有嚴重的精神創傷,如夫妻關系的破裂、離婚、子女的離家出走,父子關系的惡化,乃至事業的瀕臨倒閉、破產等等。這些 原因如果不解決,積久的抑郁焦慮、沮喪、悲觀等情緒心理不疏通,不宣泄,僅僅靠藥物去治療,往往還會將人變成了一個藥理垃圾場,不但原病未除,而且又罹患新的疑難病癥。所謂針對病因,就是從源頭開始,不要只看到現象,忙于對癥治療。當然,在血壓非常高的情況下,暫時可以對癥治療,以免造成意外。可當血壓平穩之后,還要從原因著手,那樣才能防止疾病的反復,才是治病求本的中醫學傳統。
一個健康的身體,應該是平衡的。因為它能順應著宇宙天地的自然法則,否則就是病,而病態是不能稱其為成功的。即使你自作多情以為那是成功,但那所謂的“成功”對一個疾病纏身,吃不下,睡不香,甚至行將就木的人,縱有百億、千億資產,有什么意義呢?一個整天憂心忡忡,恐懼東窗事發的貪官,沒有快樂的人生難道能稱為成功嗎?
奧修說:只有平衡是長久的,沒有別的東西是長久的,而平衡是生命中最困難的事情,因為平衡需要極大的智慧。
保持平衡,你就在天堂里,失去平衡,你就在創造地獄—沒有別人為你創造。
在印度,他們稱之為99的惡性循環,他們有個故事。
有個窮理發師,他非常快樂,他是國王的理發師。每天給國王按摩,修理他的頭發,國王非常納悶,甚至有點嫉妒他,于是問他:“你快樂的秘密是什么?你總是興致勃勃的,你好像不在地上走,你簡直是在用翅膀飛,到底有什么秘密?
窮理發師說:“我不知道,您說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只是快樂,我賺我的面包,如此而已……然后我就休息。
然后國王問他的首相, “你肯定知道這個理發師的秘密。我是一個國王,我怎么沒有這么快樂呢?可是這個窮人,一無所有的,就這么快樂了”。
首相說:“他一點也不了解“99的惡性循環”。今天晚上,我們把一個裝有99塊盧比的袋子仍到理發師的家里,然后看看會發生什么事?
第二天,理發師掉地獄里了,他憂心忡忡地來了,事實上,他整晚都沒睡。他一遍又一遍地數麻袋里的錢。
而99是一個麻煩—因為當你有99的時候,你總希望變成100,所以他在計劃第二天怎么樣弄到一塊盧比。
一塊金幣是一個很難弄到的東西,他只掙幾個派沙,在當時他們是足夠了,怎么弄到1盧比呢?他陷入了困境,那只能想到一件事情,斷食一天,然后再吃一天,這樣漸漸就可以攢出1盧比,然后有100盧比就好了。當他再給國王按摩時,精神抑郁,渾身無力,因為他在斷食。
在國王的再三逼問下,他不得不說出苦衷,他說:“我現在是99的惡性循環的受害者”。
價值觀,是受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影響而形成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蘇格拉底說:“沒經過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
那么,你現在身心出了毛病,可你是否真正用心思考,審視過自己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只不過有的人的價值觀真有價值,可大多數的人價值觀因其“錯位”而貶值,甚至是負值。
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濱斯說:“如果我們希望做出不凡的成就,那就要先找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價值觀是哪些,然后確定遵照這些價值觀去過每一時,每一刻。這個方法看起來實在不難做到,遺憾的是今天在我們這個社會里真正能做到的卻如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一下子往東,一下子往西,如同水面上的浮萍,最終糊里糊涂過了這一生。”
有一位飯店老板紀×,他今年42歲,曾經當過兵,轉業后一心想賺錢,先是在林區倒賣木材,開始賺了點錢,后來因那個林業局的木材科長受賄犯罪了,他的生意從此大賠,焦慮憂郁使他患上高血壓。后來又參與合伙開小煤礦,也賺了不少,從此開始吃喝嫖賭,紙醉金迷,不久煤礦發生事故,死了好幾個人,他又賠得血本無歸,此時身心狀況更加每況愈下,糖尿病、前列腺炎、膽結石、肥胖病等都與其結為“盟友”了……
事實上,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追求過真正的“價值觀”,只不過是不管干啥,掙錢就行。所以很多人的價值觀就是“金錢第一”。換言之,不論干啥,只要能掙錢,甚至不惜以身試法,有的干部,科技工作者,學者也經不住金錢的誘惑而紛紛“下海”經商了。
在拜金主義的影響下,很多人的價值觀嚴重錯位。所以現在流行“頭30年用身體去換錢,后30年用金錢去換健康”。遺憾的是,健康是用金錢、藥物、保健品就能換回來的嗎?那些英年早逝的企業家、藝術家、名星哪個沒有錢?
安東尼·羅濱斯研究,如果將自己的價值觀按十項,依其重要排列出來,我敢打賭能真正好好寫出來的,一萬個人當中頂多只能找出一個……如果你想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那么就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
5、忽略了繼發性高血壓的原病治法
繼發性高血壓臨床中也很常見,很多患者甚至醫生,經常被高血壓的癥狀所誘導,甚至依賴降壓藥,豈不知如果由于腎病引起的高血壓,僅僅降壓是永遠也治不好的。如果將腎病治愈,高血壓自然隨之而消。其它如頸椎病引起的高血壓,腦瘤引起的高血壓等等,都要以原發病為主,以繼發病為輔,這樣才能主次分明,才能達到“圍魏救趙”的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