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接之道:我與世界對話
- 梁斯喬
- 3419字
- 2025-05-16 16:48:06
前言
Preface
這本書講述了我在 16 歲到 18 歲之間,對難民與移民問題所展開的探索、對服務與教育所進行的研究。這本書不僅僅是針對難民問題的介紹和討論,也是我的一段重要的人生經歷的留念。
16 歲時,我深入中東的非法市場聆聽最真實的難民故事,我在北美看到終生難忘的移民生活。
17 歲,我只身在 33 座城市舉辦公益演講,從零開始創辦第一個難民教育項目。
18 歲,我將旅行與服務結合、將校園與外界貫通,突破界限,分析思考“升學主義”的利弊,在反思中寫下了這本《連接之道》。
具體地說,在本書第一章,我介紹了難民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 2019 年我在中東的幾個城市的難民營的訪談過程。從救我一命的翻譯朋友阿納斯到深受環境剝削的青年努爾,從同窗學長哈克姆到備受歧視的高中女生西瑪……通過典型的難民案例,我嘗試展示普遍的真實的難民生活。我通過數十個故事,采用案例訪談的形式,從各個方面介紹了敘利亞、蘇丹、也門等國難民在中東的生活現狀。通過展示難民的困境,剖析了難民中存在的早婚、童工和性別歧視等現象,披露了難民們遭遇的教育“無用”、就業無路和心理孤立的現實狀況。在講述了難民的故事后,在這一章,我探究了當今全球的難民問題,以及全球難民援助與管理的局勢和趨勢,嘗試剖析其中的具體矛盾,以及難民這一全球問題的復雜性。除了對難民的訪談,我的訪談還從聯合國難民署的會客室延伸到約旦接納敘利亞難民的扎塔里難民營,從巴勒斯坦難民學校延伸到約旦安曼耶穌會難民中心,又從約旦高級人口理事會延伸到中國大使館。在訪談中,我聆聽了各方的聲音,聽到了諸如人道主義救援的核心困難和主要局限,難民救援所面臨的無數進退兩難的選擇等問題。根據這些訪談,我在本章中闡述了本地問題、國際因素與地緣政治是如何影響難民生活的,以及它們是如何使得難民這一全球“危機”延續數十年的。同時,我以自己的研究結果為基礎,描繪了在 2020 年至 2022 年新冠疫情之下,難民如何被不均等地影響,從而向大家展示了在新的困境中,已有的矛盾如何繼續被加劇,并對難民造成諸多不可挽回的影響。最后,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見證了難民問題的復雜性和現存的各類矛盾,但是我們并不應當就此悲觀,更不應該放棄改變現狀的決心。當數千萬難民依舊在世界各地努力尋求自己的生存之路時,還有無數有志之士前赴后繼堅持投身于改變難民現狀之事業。定局尚未出現,也正因如此,當我組織于第二章和第四章介紹的難民服務項目時,一直動力十足。
在第二章中,我敘述了自己在 2019 年到 2021 年搭建公益服務項目的經歷,分享了如何將“難民”這一概念從校園帶入社會,如何在中東難民群體、校園學生群體與社會青年群體三者間建立連接。我和我的老師、同學們在全國各地的書店與學校等平臺上開設公益演講和分享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幫助難民們戰勝孤獨,消除被孤立、被排斥的困惑,并鼓勵中國青年為國際問題做出貢獻。在本章中,我敘述了自己做公益項目的緣由與方法,以及作為一個高中生在此間遇到的種種艱難。我還在本章中回憶了在 30 余座城市做活動的種種細節以及曾經面對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初期,那些屢屢受挫、因為沒有經驗和身份、沒有資金和人脈而被拒絕幾百次的日子,那些面對觀眾的冷場,被刁鉆的問題困擾地下不來臺的場景,都讓我終生難忘。我曾經在凌晨的機艙中狂嘔不止;還曾經一日輾轉三城,疲倦得吃什么都淡而無味。然而我和我的同學與老師們,還是堅持將難民與鄉村文化相連接,將難民與殘疾兒童相連接,將難民與藝術相連接。我們在堅持中一點一滴地改變著難民的境況。我們種下了一顆顆知識與關懷的種子,傳播著無疆的大愛。這段經歷讓我收獲了感動與幸福,更找到了連接之道。
在第三章中,我回憶了 16 歲時獨自前往美國的旅行經歷。我從最初那個成長于溫室,只知道讀書學習,從未見識過真實社會的少年,通過無畏自由的探索,逐漸認識到世界之大,逐漸走出了盲目的生活,突破了“升學主義”的局限。那個夏天,我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陷入華裔移民的陷阱;在美國紐約哈萊姆區的街邊與吸毒的白人青年共住一屋;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大城紐黑文的郊區夜晚恐慌地逃離追蹤。那個夏天,我在洛杉磯、羅德島、波士頓和費城聆聽移民故事;我接受陌生人的支持和恩惠,經歷從未體驗的緣分,自由自在地感受能量的連接。我在冒險中增長了膽識,在旅程中學會了交際。在這一部分中,我試圖展現當年那個真實的少年。連同我做全國公益演講時的旅行經歷,一并濃縮在這一部分的旅行筆記中。在那些日子里,我連續幾十個小時,探尋與一座陌生城池的連接之道。而在與之離別時,我又想盡一切辦法將那稍縱即逝的美好凝固,并試圖將其傳遞下去。在書中,我分享了遇見的有趣的生活方式,分享了旅行理念與旅行技巧。當然,純粹的旅行、體驗不同的生活,并非我所探索的答案,但它們卻賦予我自由地向前邁進的勇氣,而我從中也學得了連接之法。這讓我能夠將自己的經驗與公益服務相結合,第一次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前進之路。
在第四章中,詳細講述了當前難民的教育現狀以及我所投身的難民教育項目。2019 年,在中國 25000 所中等學校中,我建立了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關注難民教育的學生項目組織。從一個人構建到 4 個人創建,從幾十人的團隊到幾百人的社群。雖然我還是一名學生,但帶著難民學生,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學習英文,還聯絡各方搭建平臺籌集資金。我們先后成立了線上的“難民高考輔導項目”“難民文化交流項目”等。在構建過程中,我們遇到了數不勝數的困難,時間問題、態度問題、語言問題、技術問題。一系列的問題都指向一個事實:難民生活高度不穩定。新冠疫情之下,這種不穩定性迅速升級,使得難民接受教育,也變得前所未有的困難。本章中,我講述了自己在 2020 年和 2021年對難民教育進行的研究,列舉自己如何將研究結果應用于解決難民在疫情期間遇到的幾大實際教育難題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案例是——我們曾在疫情期間,在 48 小時內,將一份學習材料經非政府組織傳遞了 6 次,最終送到了生活在軍事管制下的難民營中的學生手中。事實上,做難民教育項目,無異于搭建一家非政府組織,這兩者面臨的困難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當公益服務沒能被恰當地執行,就可能產生事與愿違的結果,甚至對難民產生負面影響。在本章中,通過對這些可能發生的問題的描述,我試圖闡述當下難民服務項目的方向、要領以及社會服務者所應具備的信念。值得慶幸的是,我在難民教育項目中的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作為一個可以用來展示的成功的公益服務,我希望它不僅僅能夠給難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夠被持續地傳承下去。難民教育項目,于難民、于輔導員、于合作的非政府組織、于支持該項目的學校、于我自己,都意義重大。當下,它還只是一個開始。作為改變難民教育的嘗試,它必將在未來的時間與空間范圍中發揮更加深遠的影響。
在本書的最后一章,我以個人記事與案例分析的形式對當前的中等教育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非功利教育”的概念,并嘗試將其定義為“通過減少對文憑和名校的刻意追求。從時間和精力方面釋放學生,發現其興趣所在、激情所在,挖掘其潛力與能力,同時使其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更多可能”。我認為,“非功利教育”擁有被推廣至各個教育體系的潛力,它的重要之處在于鼓勵學生在各自熱愛的領域追求卓越。我通過研究和思考,提出以“日常性”作為“非功利教育”的重要實踐途徑。相對于自上而下的教育教學體系以及公共社會政策,我構建了由社區、人際、個人三大維度構成的“日常性”實踐框架。在此框架中,一所學校、一份人際交流、一個學生個體,輔以恰當的實踐,可促使學生找到真正的熱情與天賦所在,激發潛在的能力。我通過介紹自己從 2018 年至 2021 年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讀書的經歷,以我自身所接受的公民教育理念、體驗的課程體系、參與的學生自治以及親自授課的經歷為例,從學校維度解讀了“非功利教育”的實踐基礎。而從人際維度,我認為教師與學生、家人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互關系,對“非功利教育”的推廣至關重要。為證明我的觀點,我講述了兩位導師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其中一位是拯救過無數人的心理學家,另一位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從事中東戰區研究的社會學家。我還講述了我父母的教育法——從培養絕對的獨立到舍棄一切的陪伴,身邊同學的成長故事——幾位同學如何在彼此的影響下擺脫升學主義的負面影響。在本章最后兩節,我嘗試系統地對“非功利教育”進行論述,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簡單的歸納,描繪了恰當應用的良性結果,也分析了不恰當應用的潛在弊端,為實際操作提供了啟示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