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接之道:我與世界對話
- 梁斯喬
- 1844字
- 2025-05-16 16:48:05
自序
Self-sequencing
2018 年,我在北京一所普通的公立學校讀初三,身邊有一同說笑的同學,有關懷我的老師。我和大家一樣努力備戰中考,一起在空閑時偷摸著打游戲。7 月,成績出來,我位列海淀區第1444 名。那時,我決定未來學商科,因為聽說賺的錢多,盡管那時我還不知道商科究竟是干什么的。我決定要考一所美國排名前15 的大學,盡管當時我還糾結于該信任哪一份榜單。那年暑假,我每天都從朝陽區往返兩個小時,坐地鐵到海淀區的培訓機構學習,準備英語托福考試,每天中午都和同學一起去吃一頓漢堡。那個時候我以為,這些就是我生活的全部;我以為,這就是我的學生時代。
然而,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三年后,2021 年,在北大附中的講臺上,我竟然在千余名學生家長面前,講起了自己在中東與難民相處的故事,講起了自己結識的來自國外的中外學生所擁有的獨特氣質——“對世界、社會和身邊他人的關愛與關注。”我還談起了同理心,談起自己嘗試改善難民的教育條件。我通過演講,努力使中國青年看見萬里外數千萬背井離鄉的難民群體。我終于走出了“升學主義”,并試圖論證“非功利教育”對青年成長的重要性。
這三年,時間照舊中規中矩地流逝,而我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個契機引出一段段經歷,一段段經歷帶來一次次探索。在這三年的巨變之中,我歸納出一種奇妙的連接之道。
這里我所說的連接是一種空間結構,它跨越地域,建立起我們同他人的聯系。于我而言,無論是身赴中東實地探訪難民們的困境,還是在航班熔斷時坐在家里通過網絡為難民學生打開一扇與溝通世界的窗;無論是在大江南北數十個城市里面對無數陌生青年介紹難民的含義,還是只身行走在異國他鄉,用自己的方式去擁抱世界,都是連接之道。
連接亦是一種時間結構。我們的過去、當下與未來,始終串聯在一起。在這本書里,首章與尾章都是從這時間維度出發敘述的。通過這本書,我不僅描述了自己的成長、所接受的教育,還探索了自己的學術興趣——難民研究。正是難民研究引導我連接與關懷身邊的社群與世界,它是我思想成長的指向標,于我至關重要。但它并非我唯一的全部的動力來源和思想源泉。父母對我性格的培養、我對學生自治的探索、我對同理心的學習,以及身邊有識之友的探討、啟發,都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路和力量。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指向標。首先,你要發現它;其次,你要抵達它,并負其前行。這本書,正是我發現它并負它前行的經歷。
連接,是目的。
當我在全國各地演講時,我帶給大家的不僅是難民一詞背后隱藏的故事,更是關愛世界的種子。大家也因我的分享投入公益中來,并在其中找到幸福、以及更虔誠的自己。在數百天孤獨的旅行中,我曾屢遭困境,也曾無數次得到陌生人的幫助。我見到了世界的方方面面,學會了擁抱恐懼,戰勝困難,勇往直前。在反復的思索與反思中,我終于發覺,于我而言,旅行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以不同的方式傳遞愛與支持。在只能通過網絡交流的疫情時期,我致力于打通線上平臺,幫助一位又一位在失學邊緣徘徊的難民學生堅持完成中學教育,走進大學。
連接,亦是途徑。
連接將我從 2018 年的起點帶到了 2021 年,并將 2021 年的我帶向未來。通過連接,我得以細致入微地洞察難民生活的困境,艱辛地探索破局之法。我見識了底層生存的無奈,也歷經了身心的磨難。我學會從內部和外部汲取力量,走出自身的局限,在服務中嘗試將大愛引于己心,將幸福根植于己身。
通過這本書,我嘗試達到三個目標。
第一,在客觀知識層面為大家做些貢獻。首先,我介紹了中東難民危機的現狀,引用訪談經歷與輕學術的內容帶大家走入真實的難民生活。其次,我分享了做公益服務的經驗,探討了做公益服務的方法、困難與潛在的問題,以供大家借鑒。最后,我講述了自己所經歷的和所采用的教育與教學方法及其優勢與成果,以供今后的實踐者們參考。
第二,自始至終,我嘗試建構并向大家描繪一種“連接”的思想與模型。我以自身探索的經歷與心路為基礎,探討中國青少年如何在探索自身心靈與外在世界之時,對身邊社群、社會以及地球上的其他地域產生關懷,并做出更大的貢獻,并在這一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幸福感、責任感與自我實現感。
第三,我的連接之道,起于教育,抵達教育。我批判地分析了自己所接受的一切源自父母、學校、導師甚至同學的教育,提煉其中的特點與要害,總結之后闡述于本書之中。我雖從未直接回答,但所有的論述都圍繞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何為真正的教育?“非功利教育”僅是我回答這一問題的初步探索,僅是我構建的連接之道在教育維度的投影,然而其核心卻將永遠不變,那就是:追求卓越,服務于社會、國家和世界。
2022 年 7 月 4 日于約旦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