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造紙術
- 繡口一吐,便是整個盛唐
- 這人正得發邪
- 2127字
- 2025-05-16 08:00:00
陸川剛與李大牙敲定收集賈胖子罪證的計劃,律師事務所的構想已在心中生根。
身旁,張二瘦、趙三墩圍坐,個個滿臉興奮,暢想告倒賈胖子的場景。
街市上,夜市攤販的吆喝聲漸弱。
陸川忽然放下折扇,眼中閃過一抹狡黠,拍案道:“二瘦,我還有一事需你去辦!”
張二瘦一愣,忙湊上前:“先生,您說!是要找更多受害者告賈胖子?”
陸川搖頭,笑道:“不是,你去城里找幾個手藝好的木匠,還要打聽松樹、杉樹、樺樹、白楊樹,尤其是桑樹皮的價錢!”
張二瘦瞪大眼,疑惑道:“先生,這是要修繕房屋?房屋修繕自有專業的人去做,先生何必親自過問!”
陸川擺手,神秘一笑:“不是修房子,我自有妙用!”
他心中暗道:“與其說妙用,不如說是發財大計!這唐朝的紙張,貴得離譜,書籍還用竹簡,我若改良造紙術,開一家出版社,賣紙賣書,書更是金礦!”
“先生,您不會是想做桑皮紙吧?那東西可金貴!”
陸川哈哈一笑,負手而立:“二瘦,別問那么多,照我說的辦!木匠要手藝精湛,桑樹皮的價格要問清楚,同時了解一下破衣服,爛漁網,稻草麥桿子是什么價格,回來報我!”
張二瘦雖疑惑,仍點頭:“得嘞!先生,俺這就去!”
唐代的紙張,雖已取代部分竹簡和絹帛,成為文人書寫的主要載體,但產量低、價格高昂,遠未普及。
造紙術始于漢代蔡倫,原料多為麻、藤、桑樹皮等,至唐代有所改進,但工藝仍繁瑣。
《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紙張生產集中于蜀地、江南等地,洪州也有小型作坊,以桑皮紙、黃麻紙為主。
造紙流程包括浸泡、搗漿、抄紙、烘干等,耗時數日,且需大量人工。
一張桑皮紙(約合后世A4大小)成本約10文,市價20-30文,優質紙如“薛濤箋”甚至高達50文。
唐朝人口約五千萬,識字率不足一成,紙張主要供士大夫、官府和寺院使用。
普通百姓鮮有接觸,商賈文書多用竹簡或絹帛。
《唐會要》記載,長安一戶富商年耗紙不過百刀,尋常書生抄書常借紙或用竹簡。
書籍制作更顯繁瑣:唐代書籍分紙質書和竹簡書,紙質書需人工抄寫,成本高昂,一部《論語》手抄本約500文,需士人抄寫數月。
竹簡書則更費工,需削竹、煮竹、雕刻、串聯,一卷《詩經》約需竹片數百,耗時半年,價格動輒千文。
竹簡的局限性尤為突出:笨重(一卷重達數斤)、易霉蛀、字數有限(每片僅刻20-30字),且制作耗時,傳播效率極低。
《舊唐書》記載,貞觀年間,朝廷命太學生抄書,千人抄寫一年,僅成書千卷,足見效率之低。
紙張雖輕便,但產量不足,全國年產紙估計不足百萬刀(一刀一百張),遠不能滿足需求。陸川深知此點,暗道:“這唐朝的造紙術,比后世手工紙還落后!若我改良工藝,降低成本,批量產紙,光賣紙就能富甲一方!更別說開出版社,印書賣版權,那才是金礦!”
陸川的計劃分三步:改良造紙術、開設出版社、建立版權體系。
他回憶后世造紙術:原料可優化為桑樹皮(纖維長、韌性好)、竹子(成本低、產量高),加入石灰水漂白,提高白度;
工藝上,改手工搗漿為水力搗漿,建水碓驅動木槌,效率翻倍;
抄紙環節,優化竹簾網眼,加快成型速度。
這些改進,唐代技術完全可行,只需木匠打造水碓和抄紙工具。
桑樹皮是關鍵,洪州桑蠶業發達,桑樹皮價格低廉,市價每斤約5文,批量收購可壓至3文。
更別說破衣服,爛漁網,稻草麥桿子,這些做出來的紙張用于每日小報,只賣一文錢,不得卷死那些造紙商和書肆。
出版社的構想更為大膽。
唐代書籍靠手抄,傳播范圍小,陸川計劃發明活字印刷術,唐朝末年才有雕版印刷,整整領先幾百年。
他可先雇傭工匠雕刻書版,印刷《論語》《詩經》等暢銷書,每本成本降至50文,售價200文,利潤翻四倍。
更重要的是版權:
后世出版靠版權賺錢,唐代無此概念,陸川可率先注冊書目于官府,仿后世“版權頁”,標明“王子安書肆獨家刊行”,防止盜版,再以高價賣出版權給長安、洛陽的書商,坐收授權費,一旦捆綁進世家,自然沒有人敢得罪。
陸川暗笑:“一部《三國演義》,我腦海里記得清清楚楚,印出來就是爆款!版權賣給長安書商,少說十萬文!再印些唐詩選集,賣給士子,財源滾滾!”
他計劃在洪州開設“新華書肆”,兼營造紙與印刷,紙張批發給官府、寺院,書籍零售給士子、商賈,版權授權給外地書商,形成產業鏈。
趙三墩卻坐在一旁,粗大的手搓著衣角,憨厚的臉上露出幾分落差。
他甕聲甕氣道:“先生,李大哥和二瘦都有差事,可有啥活兒也交予俺唄?俺力氣大,干啥都行!”
他撓撓頭,眼神巴巴地望著陸川,活像個被冷落的大狗。
陸川上下打量趙三墩,憨厚壯實的身板,滿臉真誠,不由得笑了笑:“三墩啊,你這急性子,差事當然有!”
回頭一想,來這唐朝有幾天了,前幾日自己實在是餓的不行,自然吃什么都覺得香。
可幾天下來,他發現唐朝的美食是真的匱乏,不是胡餅就是羊肉。
而且味道極其寡淡。
他頓了頓,目光一轉,笑道:“你定能知道洪州哪兒能買到新鮮的豬肉吧?明日去市集,挑最好的豬肉,肥瘦相間,五斤,回來交給我!”
趙三墩一愣,瞪大眼:“豬肉?以先生的地位,怎可吃那種東西?先生,您是滕王閣的大才,咋不吃羊肉、魚膾?豬肉……那可是賤肉啊!”
陸川哈哈一笑,暗道:“這唐朝的飲食觀念,果然跟后世差得遠!豬肉被嫌棄,倒是給了我施展的機會!”
他擺手,神秘道:“三墩,那是你沒吃過東坡肉!這豬肉,經我一烹,保管你吃得舌頭都吞下去!”
趙三墩撓頭,滿臉疑惑:“東坡肉?啥玩意兒?東坡是個廚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