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斜谷道上,泥濘不堪。劉邦騎在馬上,望著綿延不絕的漢軍隊伍,眉頭緊鎖。離開霸上已經七日,五萬大軍連同家眷輜重,行進速度慢得像蝸牛爬。
“漢王,“蕭何驅馬靠近,衣袍下擺濺滿了泥點,“前面就是斜谷棧道了。“
劉邦點點頭,沒有作聲。“漢王“這個稱號至今讓他覺得刺耳。項羽把他打發到偏遠的巴蜀漢中,分明是要將他困死在那蠻荒之地。
“子房呢?“劉邦環顧四周,沒看到張良的身影。
“去給項王送行還沒回來。“蕭何壓低聲音,“不過臨行前他跟我說了一計...“
正說話間,一匹快馬從后方疾馳而來。張良青衣飄飄,似一片云朵落在劉邦馬前。
“漢王,“張良微微氣喘,“項羽已經率軍東歸了。“
劉邦眼中閃過一絲釋然,隨即又緊張起來:“他可曾起疑?“
“暫時沒有。“張良搖頭,“但我觀范增似有疑慮,頻頻回頭張望我軍動向。“
劉邦的手不自覺地握緊了韁繩。鴻門宴后,他對那個白發老翁的忌憚甚至超過了項羽。范增那雙鷹隼般的眼睛,仿佛能看穿一切偽裝。
“子房之前說的計策...“劉邦俯身問道。
張良指向遠處懸崖上的棧道:“燒毀棧道。“
“什么?“劉邦差點從馬背上跳起來,“那可是我們回去的路!“
“正是要讓項羽以為漢王無意東歸。“張良的聲音如潺潺溪水,平靜卻不容置疑,“示弱于外,蓄力于內。待時機成熟,另有蹊徑可出漢中。“
蕭何補充:“巴蜀雖偏遠,但物產豐富,可養精蓄銳。且漢中北有秦嶺屏障,易守難攻...“
劉邦望著那蜿蜒在懸崖上的棧道——用木板鋪就的空中走廊,一側是峭壁,一側是深淵。燒掉它,就等于向天下宣告他劉邦甘愿偏安一隅。但不燒,項羽必會起疑...
“燒!“劉邦咬牙道,“傳令下去,過棧道后即刻焚毀!“
命令很快執行。當最后一名士兵通過棧道,火把扔向了那些干燥的木板。火勢迅速蔓延,轉眼間,數里長的棧道變成了一條火龍,在懸崖上扭動著身軀,最終化為灰燼,隨風飄散。
劉邦站在山谷這一側,望著對岸的濃煙。那不僅是木板的灰燼,也是他向項羽低頭的象征。熱浪撲面而來,卻驅不散他心頭的寒意。
“漢王勿憂,“張良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這火不僅能迷惑項羽,也能點燃將士們的斗志。“
劉邦苦笑。斗志?這些日子,逃兵已經超過千人。誰愿意跟著他去那蠻荒之地終老呢?
“子房,你真不隨我去漢中了?“劉邦突然問道。
張良拱手:“臣已與項伯有約,須隨項王東行。但終有一日,臣會回到漢王麾下。“
劉邦緊緊握住張良的手,千言萬語哽在喉頭。這個數次救他于危難的謀士,如今也要分別了。
“保重。“最終,他只擠出這兩個字。
張良深深一揖,轉身上馬,向東而去。青色身影漸漸消失在春日霧靄中,像一滴墨汁融入了遠山。
漢軍繼續南行,士氣越發低落。每日都有士兵趁著夜色逃走,軍官們抓不勝抓。這日清晨,劉邦正在帳中洗漱,蕭何慌慌張張闖了進來,連禮都忘了行:
“大王!韓信跑了!“
“韓信?“劉邦愣了一下,“哪個韓信?“
“治粟都尉韓信!就是那個在項王麾下當過執戟郎的年輕人!“
劉邦這才想起來——一個瘦高的年輕人,曾在一次軍議上提出過不同意見,被他隨口封了個管糧餉的小官。這種級別的軍官逃跑,值得蕭何大清早來報?
“跑就跑了吧,“劉邦不耐煩地揮手,“這些日子跑的還少嗎?“
蕭何急得直跺腳:“其他人跑就跑了,韓信可是國士無雙啊!“
“國士無雙?“劉邦嗤笑一聲,“就那個整天嚷嚷著要當大將軍的狂徒?蕭何,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蕭何的臉漲得通紅:“大王若只想一輩子當漢王,確實用不著韓信;若想東歸爭天下,非韓信不可!“
這句話像針一樣刺中了劉邦。他猛地站起,案幾上的銅盆被掀翻,水灑了一地。
“你——“
不等劉邦發作,蕭何已經轉身沖出大帳。片刻后,馬蹄聲遠去,竟是朝著北方——韓信逃跑的方向。
劉邦呆立原地,氣得渾身發抖。蕭何竟敢這樣頂撞他,還擅自去追一個無名小卒!他一把抽出佩劍,將案幾劈成兩半。
“傳曹參!周勃!“劉邦怒吼,“給我點齊兵馬,我要親自...“
“大王息怒。“一個溫和的聲音從帳外傳來。樊噲端著早飯走了進來,看到滿地狼藉也不驚訝,“蕭大人性子急,但向來忠心耿耿。他既然這么看重韓信,或許真有道理。“
劉邦的怒氣稍稍平息。樊噲雖是個粗人,但看人很準。他喘著粗氣坐下:“那也不該如此無禮!“
“等蕭大人回來,讓他賠罪便是。“樊噲遞上一碗熱粥,“大王先吃點東西。“
一天過去了,蕭何沒有回來。兩天過去了,依然不見蹤影。劉邦從憤怒轉為擔憂——難道出意外了?這荒山野嶺,盜匪出沒...
第三天黎明,營門外突然傳來喧嘩聲。劉邦沖出大帳,只見晨霧中兩匹馬緩緩而來。前面是灰頭土臉的蕭何,后面是一個被捆著手腕的年輕人——韓信。
蕭何滾鞍下馬,跪倒在劉邦面前:“臣擅自離營,罪該萬死!但韓信已追回,請大王責罰!“
韓信也被拉下馬,卻倔強地站著,不肯下跪。他二十七八歲年紀,身材修長,面容清瘦,一雙眼睛格外有神,即使在如此狼狽的情況下,依然透著一股傲氣。
劉邦打量著這個讓蕭何如此看重的年輕人,心中的好奇壓過了怒氣:“聽說你要當大將軍?“
“不錯。“韓信的聲音清亮,“若用我為將,我可助漢王東出漢中,與項羽爭天下!“
帳前眾將一片嘩然。樊噲直接笑出聲來:“小子,你連馬都騎不穩,還爭天下?“
韓信面不改色:“樊將軍勇猛過人,但為將者,首重謀略而非蠻力。“
樊噲大怒,正要發作,蕭何急忙插話:“大王,可否容臣私下稟報?“
劉邦沉吟片刻,揮手示意將韓信帶下去,然后帶著蕭何回到大帳。
“說吧,“劉邦盯著蕭何疲憊的面容,“這個韓信到底有什么特別,值得你月夜追趕?“
蕭何從懷中取出一卷竹簡:“大王請看。“
劉邦展開竹簡,上面畫著復雜的陣圖,各種符號和線條交織,看得人眼花繚亂。
“這是...“
“韓信所繪的陣法。“蕭何眼中閃著興奮的光,“他熟讀兵書,自創戰法。臣觀其用兵之道,不在孫武之下!“
劉邦將信將疑:“紙上談兵誰不會?“
“不止如此。“蕭何湊近一步,“韓信曾在項羽麾下,深知楚軍虛實。他對漢中地理了如指掌,說有一條秘道可出陳倉...“
劉邦猛地抬頭:“陳倉?“
“正是!“蕭何點頭,“韓信說,燒毀棧道只是障眼法。待時機成熟,可從陳倉故道突襲關中!“
劉邦的心砰砰直跳。張良臨走前說的“另有蹊徑“,難道就是指這個?他來回踱步,突然站定:
“好!我就用他為將!“
蕭何卻搖頭:“不夠。若要韓信真心效力,必須拜為大將軍,設壇齋戒,鄭重其事。“
“什么?“劉邦瞪大眼睛,“他一個無名小卒,直接拜大將軍?諸將豈能服氣?“
“正因諸將不服,才要隆重其事。“蕭何堅持道,“韓信需要權威才能統帥三軍。大王若信得過蕭何,就請照辦。“
劉邦盯著蕭何看了良久,終于長嘆一聲:“罷了。你去準備吧,三日后設壇拜將。“
消息傳出,全軍震動。諸將紛紛猜測誰會獲此殊榮,周勃、曹參等老將更是摩拳擦掌。當韓信的名字公布時,所有人都傻了眼。
“那個管糧餉的?“
“聽說還從項羽那邊逃過來的...“
“漢王是不是糊涂了?“
拜將當日,高壇聳立,旌旗招展。劉邦齋戒沐浴,身著禮服,親手將印綬符節授予韓信。陽光下,韓信一身嶄新鎧甲,英姿勃發,與幾日前那個狼狽逃犯判若兩人。
“韓將軍,“劉邦鄭重問道,“蕭何屢薦將軍,不知將軍有何計策助我東歸?“
韓信接過印綬,環視臺下眾將,聲音清越:“項王雖強,然有三失:不據關中而都彭城,失地利;背義帝之約,封親信為王,失人和;所過無不殘滅,失民心。漢王若能反其道而行之,何愁天下不定?“
他接著詳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具體策略。劉邦越聽越振奮,諸將也從最初的懷疑轉為嘆服。
拜將儀式后,劉邦將韓信單獨留下:“韓將軍,依你之見,我們何時可以東出?“
“至少需要半年準備。“韓信胸有成竹,“練兵、積糧、探路...待項羽與諸侯爭斗不休時,便是漢軍東出之日!“
劉邦點點頭,突然問道:“將軍為何離開項羽?“
韓信沉默片刻:“項王剛愎自用,不用良謀。臣曾多次獻策,皆被無視。“他抬頭直視劉邦,“漢王能納諫如流,此乃王者之風。“
劉邦大笑,拍著韓信的肩膀:“好!從今往后,軍事悉聽將軍調度!“
離開大帳后,劉邦獨自登上營旁的高崗。北方,棧道的灰燼早已散盡,但在他心中,那火從未熄滅。終有一日,他會率軍殺回關中,與項羽一決高下。
白蛇鱗在懷中微微發熱。劉邦想起韓信分析項羽弱點時說的話——“失地利、失人和、失民心“。或許,這就是赤帝子戰勝白帝子的關鍵?
春風吹過山崗,帶來泥土和嫩芽的氣息。劉邦深吸一口氣,轉身向營地走去。在那里,一支全新的軍隊正在成形;而遠方,一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戰爭正在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