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華蘇雙方的技術團隊,準時在米高揚設計局的主會議室內齊聚,對各自完成的中級教練機初步設計方案進行聯合評審。
會議室內的氣氛,與昨晚宴會上的熱絡形成了鮮明對比。
空氣中彌漫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所有人都正襟危坐,表情嚴肅。
按照事先的約定,蘇聯方面作為東道主,首先展示了他們根據雙方先前達成的共識,并經過詳細設計和完善的方案。
沃爾科夫作為蘇方的主要匯報人,走上臺前。
他打開投影儀,一張張清晰的工程圖紙和密密麻麻的數據表格便展現在眾人面前。
“同志們,這是我們米高揚設計局根據雙方共同確定的16KN推力指標,以及中級教練機的各項戰術技術要求,深化設計的方案?!?
沃爾科夫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充滿了對自家作品的信心。
他重點強調道:
“本方案的氣動布局,是經過我們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TSAGI的T-101和T-104大型風洞進行多輪次吹風測試后,優選出來的。
我們前后測試了三種不同的翼型,五種不同的尾翼組合,獲取了超過兩千個測壓點的詳細數據,最終確定了現在的總體布局?!?
屏幕上隨之打出了大量的風洞測試照片,以及各種飛行姿態下的壓力云圖和氣動數據曲線。
那些復雜的圖表和翔實的數據,無聲地彰顯著蘇聯航空工業強大的實驗能力和深厚的技術積累。
沃爾科夫繼續說道:
“我們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飛行性能、結構可靠性、生產工藝性和維護便捷性的平衡。
我們有信心,這款教練機將成為一款優秀的飛行員搖籃。”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華夏代表團的成員,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優越感:
“為了節約寶貴的研發時間,盡快將飛機投入生產,同時也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發成本和技術風險。
我們認為,完全可以在我方提交的這個設計方案基礎上,進行后續的詳細設計工作。”
沃爾科夫的潛臺詞很明顯:
我們的方案是經過充分驗證的,你們的方案嘛,恐怕更多是紙上談兵。
直接用我們的,對大家都好。
華夏設計團隊的工程師們,在看到蘇方拿出來的大量風洞測試數據和精細的分析圖表時,頓時感到一股巨大的壓力撲面而來。
陸小鵬的眉頭緊鎖,張工和劉工也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表情凝重。
與對方這種擁有大量實驗數據作為堅實支撐的成熟設計相比,自己一方主要依靠理論計算和經驗估算推導出來的設計方案,確實顯得有些“紙上談兵”。
要知道,在1950年這個時代,流體力學理論還遠未達到可以替代風洞試驗的程度。
許多關鍵的氣動參數,必須通過風洞進行反復測試和修正。
而華夏方面,由于沒有大型風洞和計算機,導致很多參數都不得不進行大幅度的簡化處理和經驗估算。
這種差距,是客觀存在的。
蘇方展示完畢后,會議室內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格列維奇清了清嗓子,示意華夏方面開始。
陳天宇平靜地站起身,手中拿著圖紙和報告走到臺前。
“首先,我代表華夏設計團隊,對蘇聯同志們在方案設計中所展現出的嚴謹態度和卓越的專業能力,表示由衷的敬佩?!?
陳天宇的聲音不高,但清晰而沉穩,帶著一種內在的自信。
他坦誠地說道:
“正如沃爾科夫同志所言,華夏在航空工業基礎設施方面,特別是大型風洞等關鍵實驗設備上,與蘇聯同志們相比,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因此,我們的方案,未能像蘇方那樣進行全面而細致的風洞測試驗證。
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
聽到陳天宇如此坦率地承認己方短板,蘇方專家席上一些人臉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沃爾科夫的嘴角,也難以察覺地向上翹了翹。
然而,陳天宇話鋒一轉,語氣中充滿了篤定: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方案缺乏科學依據和創新思考。”
他將手中的圖紙在展示板上鋪開,那是一架線條流暢、比例協調的飛機三視圖。
“我們的設計理念,源于一個樸素的認知:
一架漂亮的飛機,通常也會是一架好飛機。”
陳天宇的目光掃過全場,特別是那些面露疑惑的蘇方專家.
“這并非唯心主義的臆斷。
我相信,人類經過千百萬年進化而來的直覺,本身就蘊含著對事物規律的樸素認知。
當一個設計師對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以及飛行原理有了足夠深刻的理解和積累后,他的審美直覺,會本能地引導他趨向于那些符合力學和效率最優的設計。
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有幸接觸和研究過大量不同類型、不同設計思想的飛機。
這種廣泛的閱歷,讓我對飛機設計的美學基礎,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這番略顯“玄學”的開場白,讓習慣了用數據和公式說話的蘇聯工程師們感到有些意外和不適。
一些人甚至露出了不以為然的神情,沃爾科夫更是差點嗤笑出聲.
在他看來,這簡直是設計師在缺乏數據支撐時才會使用的遁詞。
陳天宇似乎并未在意他們的反應,繼續有條不紊地介紹:
“在具體的技術特點上,我們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為了降低技術風險,確保核心部件的可靠性,我們借鑒并移植了部分在美國XT-88教練機上經過驗證的成熟子系統設計,例如兩側進氣道。
這種進氣道設計,能夠解放機頭,有效改善飛行員的視角,這對于教練機而言尤為重要?!?
接著,他指著圖紙上的其它部分說道:
“其次,雖然缺乏大型風洞的直接驗證,但我們設計團隊的同志們,夜以繼日,通過大量繁復的理論計算進行過驗證。
這其中包括升力線理論、薄翼理論以及一些有限元分析概念,對方案的每一個關鍵氣動參數,如翼型選擇、展弦比、后掠角、翼面積、舵面效率等,都進行了反復的校核與迭代。
在最大程度上確保設計的可行性和理論上的性能指標?!?
隨后,陳天宇開始重點闡述方案在幾個關鍵方面的獨到之處:
“在氣動效率方面,我們選擇的是中等展弦比的懸臂式下單翼布局?!?
他拿起一根細長的指示桿,點向投影的機翼部分。
“這種設計,能夠在保證足夠升力系數的同時,獲得較好的升阻比,有利于提升飛機的航程和續航時間。
中等展弦比也確保了飛機在各種速度下都具有良好的操縱品質和失速特性,這對于一款教練機來說至關重要。
下單翼的設計,不僅使得起落架可以設計得更短、更堅固,降低了結構重量,也為未來可能的武器掛載和功能拓展,預留了充足的空間和便利性。
為了確保這款飛機未來的升級潛力,我們預留了必要的冗余。
我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款滿足當前需求的中級教練機,更是一個具備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優秀平臺?!?
蘇方專家們起初是以一種挑剔甚至帶著些許輕蔑的目光審視著華夏的方案。
在他們看來,沒有經過風洞反復“吹”過的設計,先天就帶著缺陷。
陳天宇那套“飛機美學”的理論,更是讓他們覺得有些不著邊際。
然而,隨著陳天宇專業、自信而又條理清晰的介紹不斷深入,特別是當他講解到方案中某些具體的優化點。
例如進氣道唇口修型對改善大迎角進氣效率的細微處理、翼身結合部位的巧妙過渡以降低干擾阻力、以及垂尾和平尾相對位置的優化以提高縱向穩定性等細節時。
這些浸淫航空設計多年的專家們,臉上的表情逐漸發生了變化。
最初的懷疑和不信任,慢慢被驚訝所取代。
他們能看出來,這些細節處理,絕非憑空想象,而是基于對空氣動力學深刻理解的體現。
一些優化點,甚至讓他們這些經驗豐富的蘇聯專家都感到眼前一亮,因為那與他們自己的某些預研方向不謀而合。
漸漸地,他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年輕的華夏總工程師,其所謂的“美學直覺”,或許并非空談,而是深厚技術功底和廣闊視野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當陳天宇展示出他們通過理論計算預估出的幾項關鍵性能指標時,會議室內的氣氛達到了一個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