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邁向高效協同的第一步
- 航空軍工1950
- 余樂成溪
- 2510字
- 2025-05-25 07:01:00
陳天宇這番話,如同在熱烈的氣氛中潑了一盆冷水。
大部分工程師都被他說得愣住了。
他們原以為,計算機就像一臺更高級的算盤,拿來就能用。
卻沒想到,使用它竟然還有這么多門道。
就在眾人沉默之際,陸小鵬眉頭微蹙,開口說道:
“陳總工,您的要求,是不是有些太高了?
據我在英國那邊的同行說,美國那邊在使用計算機的時候,通常是工程設計人員提出計算任務和具體的數學模型。
然后就由專門的數學家或者受過訓練的技術人員,負責將這些任務翻譯成計算機能夠執行的程序代碼。
設計人員本身,并不需要過多地介入編程的細節。”
陸小鵬的這番話,代表了當時一部分接觸過西方技術的工程人員的普遍看法。
他們認為專業分工是提高效率的保障,設計人員就該專注于設計,編程的活兒自然有專門的人去干。
陳天宇聞言,微微頷首,并不否認陸小鵬所說的事實。
“陸工說的情況確實存在,尤其是在計算機發展的初期,由于編程本身的技術門檻較高,專業分工是必然的。
但是,我認為,設計人員對計算機的工作方式有所了解,甚至掌握一定的編程基礎,是提高與計算機專業人員溝通效率的必要條件。”
我們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后面模仿,在人才培養的思路上,也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
說到這里,陳天宇話鋒一轉,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建議:
“所以,我提議,從今天開始,我們設計小組內部,在需要我協助進行復雜計算,或者將來需要申請計算機計算的時候。
大家都必須按照一個標準化的格式,來提交你們的計算協助申請。”
“標準化格式?”眾人有些不解。
陳天宇點了點頭,沒有過多解釋,而是直接走到立式繪圖板前,換上了一張新繪圖紙。
他拿起鉛筆,手腕翻飛,幾乎沒有絲毫停頓,一個個幾何符號、箭頭和簡短的文字說明,便清晰地呈現在紙上。
片刻之后,一張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流程圖便躍然紙上。
“大家請看”
陳天宇指著流程圖中的不同符號,快速地解釋道:
“比如,這個圓角矩形,代表計算的開始或結束;
這個菱形,代表一個判斷條件,根據判斷結果,流程會走向不同的分支;
這個普通矩形,則代表一個具體的運算或處理步驟;
箭頭則指示了計算的流向。”
介紹完基本符號,陳天宇補充道:
“這種用圖形符號來描述算法過程的流程圖,其基本思想,我主要參照的是1947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基于吉爾布雷斯夫婦的原始研究成果,所發布的一套標準化的通用流程圖符號。
當然我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們航空設計的實際需要,進行了一些微小的調整和補充。”
他看著若有所思的眾人,繼續說道:
“以后,大家在提出計算需求時,都嘗試著用這種規范化的方式,把你們的計算思路和步驟梳理清楚。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你們自己檢驗計算邏輯的嚴密性;
另一方面,當我們習慣了這種表達方式后,將來與計算機編程技術員進行對接時,就能大大提高溝通效率,減少因為理解偏差造成的錯誤和返工。”
陸小鵬和其他幾位資深工程師,最先反應過來。
他們湊近繪圖板,仔仔細細地研究著陳天宇繪制的那份范例流程圖。
圖上的邏輯清晰明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判斷都一目了然。
“嗯……”陸小鵬摸著下巴,沉吟道。
“陳總這個方法,我看行!
用這種流程圖把計算步驟預先畫出來,確實能把問題描述得更清楚。”
另一位工程師也點頭附和:
“沒錯,這樣一來,思路就非常直觀了。
以前我們口頭描述一個復雜的計算過程,說半天對方可能還是一知半解。
有了這個圖,誰看都明白。”
他們幾人低聲討論了一會兒,很快就得出了結論:
即便暫時還沒有計算機可用,采用這種規范化的計算申請方式,也是一個極好的改進。
它不僅能讓需求提出者自己把計算邏輯想得更透徹,還能方便地將一些相對獨立的計算模塊,交給其他人。
比如從大學里找來的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在進行少量培訓后,就能協助設計組進行數據演算,從而把資深工程師解放出來,專注于更核心的設計工作。
“陳總工,您這個法子真是不錯!”
陸小鵬由衷地贊嘆道:
“以前一些計算量特別大的活兒,我們都得排著隊等您親自上手。
現在有了這個流程圖,我們就可以把計算任務拆解開,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效率肯定能提高不少!”
陳天宇微笑著擺了擺手:
“大家過獎了。
實際上,繪制這種流程圖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編程’。
只不過,它使用的是一種比機器指令更高級、更接近人類自然思維的圖形化語言,來描述一種程序化的計算模式而已。
現在,我們的電子計算機性能還比較初級,存儲器容量也有限,所以我們還需要人工將這種流程圖‘翻譯’成計算機能夠執行的機器指令。
但我相信,等以后計算機的硬件性能足夠強大,我們就能夠直接使用類似這樣的高級圖形化語言,來直接對計算機進行編程了。”
設計小組的工程師們,對于計算機的了解,大多還停留在計算機器這樣的模糊認知上。
陳天宇所描述的這種編程方式,對他們而言,幾乎完全是科幻小說里的情節。
不過出于對陳天宇的信任,對這樣的未來還是抱有很大的期許。
在中級教練機隨后的設計工作中,工程師們開始按照陳天宇的要求,嘗試使用流程圖來描述他們的計算需求。
起初,大家還有些不習慣,覺得畫這些彎彎繞繞的圖,比直接列公式還要費時間。
但很快,他們就體會到了這種新方法帶來的好處。
“老張,你看看我這個襟翼載荷的計算流程,是不是在迭代收斂的判斷條件這里,還可以再優化一下?”
“咦,我畫這個起落架沖擊載荷的流程圖時才發現,之前考慮的一個安全系數,在某種極限情況下,可能會導致結果偏保守了!”
辦公室里,類似的討論漸漸多了起來。
工程師們發現,將自己的計算思路轉化為流程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對思維進行梳理和邏輯進行檢驗的絕佳機會。
許多以前在腦海中一閃而過、覺得理所當然的步驟,在需要用嚴謹的圖形符號表達出來時,才暴露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疏漏或可改進之處。
更重要的是,當他們拿著繪制好的流程圖溝通時,發現溝通效率確實大大提高了。
以前可能需要反復解釋半天才能講明白的復雜計算邏輯,現在指著流程圖上的符號和箭頭,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方迅速理解。
漸漸地,繪制流程圖成了設計小組的一項常規工作。
在熟悉了這種方式后,他們按照之前的設想,從菁華、北都等高校,挑選了一批數學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
在對學生進行了簡單的流程圖識讀和計算方法培訓后,這些“編外計算員”有效地分擔了設計小組繁重的計算任務。
使得中級教練機的整體設計進度,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加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