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聞言,眉毛微微一挑。
教練機項目,這可不是小事。
他沉吟道:
“陳同志,你的想法很好。
但是國內的基礎設施配套還是太差了,就拿生產航空鋁材的設備來說吧,現(xiàn)在雖然已經在談引進,但是什么時候能正式投產,還真不好說。”
陳天宇微微一笑,顯得胸有成竹:
“這些事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只要把這個項目弄成一個示范項目,我相信產品的上游產業(yè)也會引起蘇聯(lián)老大哥的重視。
要知道經互會對蘇聯(lián)政治意義重大,我相信,只要我們提出的合作方案足夠有誠意,爭取讓他們加快配套設備的轉讓,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李立點了點頭,覺得陳天宇的分析有道理。他鄭重地說:
“好!這個中型教練機項目,我會把它作為一個重點,在談判中向蘇方提出來。”
“那就多謝李立同志了。”
陳天宇露出一絲感激的笑容,隨即話鋒一轉,像是想起了什么。
“對了,李立同志,還有一件小事,可能也需要你幫忙。”
說著,他從辦公桌的抽屜里拿出一份清單,遞給李立:
“這是我個人草擬的一份采購清單,上面主要是一些小型的電子管。
原本我是打算通過正常程序向上級申請采購的。
既然您正好負責對蘇貿易,又是這方面的行家,就想請您先過目一下,看看這些型號的電子管,如果從蘇聯(lián)采購,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到貨?”
李立接過清單,目光在上面掃過。
清單上羅列著諸如6Ж4 (6J4), 6Н8С(6N8S), 6П3С(6P3S)等蘇制電子管型號,以及一些電阻、電容等元器件,數(shù)量都不少。
他越看眉頭越是微蹙,臉上露出了幾分困惑。
“陳同志,”李立放下清單,好奇地問道:
“您是搞飛機設計的,怎么會對這些小功率電子管有這么大的需求量?
我看這清單上的數(shù)量,可不像是一般實驗或者飛機航電設備所需。
這些電子管,您打算用在什么地方?”
陳天宇坦然一笑,解釋道:
“李立同志,您有所不知。
設計飛機,尤其是像我構思中的那種具備一定先進性的飛機,需要進行海量的空氣動力學計算、結構強度計算等等。
雖然我的心算和筆算能力尚可,但面對如此龐雜的數(shù)據,單靠個人能力,效率實在太低。
飛機設計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一個團隊協(xié)同作戰(zhàn),集思廣益才能完成。”
他輕輕敲了敲桌面上的清單:
“我打算用這批電子管,以及一些其他的元器件,嘗試組裝一臺……嗯,姑且稱之為‘電子計算器’的設備。
有了它,我的同事們就可以利用這臺機器來輔助進行大量的重復性計算工作。
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chuàng)新性的設計和分析上,這樣就能大大加快我們整個教練機項目的研發(fā)速度。”
“電子計算器?組裝?!”
李立聽到這幾個字,猶如一道驚雷在耳邊炸響,他猛地站起身,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神色,聲音也因為激動而微微有些顫抖:
“陳同志!你剛才說……你要自己組裝一臺電子計算機?!”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電子計算機的引進,正是他此次赴蘇談判的諸多子項目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根據他們多方收集到的情報,蘇聯(lián)在電子計算機領域也才剛剛取得突破性進展。
就在1950年初,蘇維埃烏克蘭科學院基輔電子技術研究所的所長,謝爾蓋·阿列克謝耶維奇·列別捷夫,帶領的團隊,成功研制出了蘇聯(lián)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管計算機——“МЭСМ”(Malaya Elektronnaya Schetnaya Mashina,小型電子計算機)。
這臺機器由大約六千只電子管組成,耗電量高達二十五千瓦,每秒大約能進行三千次運算。
雖然其運算速度略遜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1946年研制成功的“ENIAC”(每秒五千次運算),但“МЭСМ”所使用的電子管數(shù)量僅為“ENIAC”的三分之一左右。
從這點上可以看出,這款計算機在設計上自有其獨到之處,體積也相對小巧。
另外需要提一句的是,這不僅是蘇聯(lián)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更是整個歐洲大陸誕生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在他啟程前往蘇聯(lián)談判之前,國內主管科技工作的領導和技術專家們,曾多次鄭重其事地向他強調。
在與蘇方談判時,務必想方設法,爭取能夠引進一臺“МЭСМ”的樣機。
實在不行也要想法弄到全套技術圖紙和關鍵零部件,以便國內的科研人員能夠進行拆解、仿制和研究,好為華夏自主研發(fā)計算機打下基礎。
但是蘇聯(lián)方面對于這項尖端技術,說是視若珍寶也不為過。
即便蘇方表示原則上同意考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捂得嚴嚴實實
誰能想到,就在他為此事愁眉不展的時候,陳天宇竟然云淡風輕地說要自己動手“攢”一臺計算機!
這簡直是石破天驚!
李立激動地在原地踱了幾步,努力平復著自己的情緒。
他看著陳天宇,語氣中帶著一絲急切和確認:
“陳同志,你……你真的有把握?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計算機,那可是……”
陳天宇理解李立的震驚,他平靜地點了點頭:
“李立同志,我明白您的顧慮。
關于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邏輯電路設計,我過去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有過一些接觸和研究。
雖然沒有親自參與過整機研制,但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設計思路,還是有一些積累的。
這批電子管,加上國內能找到的一些元器件,以及我自己設計的一些特殊電路。
我想,組裝出一臺能夠滿足我們航空設計初步計算需求的機器,應該還是有幾分把握的。”
李立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的波濤洶涌。
他意識到,這件事的意義,可能遠超一個教練機項目。
如果陳天宇真的能成功,那對于華夏的科技發(fā)展,尤其是國防科技,將是一個巨大的推動!
“陳同志,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情況!”
李立的表情變得無比嚴肅。
“你能夠自主設計并嘗試組裝計算機,這件事,我必須立刻向中央匯報!
這對于我們正在進行的對蘇技術引進談判,乃至國家整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都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陳天宇對此并不意外,他點頭道:
“我原本也是這個打算。
只是想著,等我把計算機的初步電路設計圖紙整理繪制完畢后,再一并向上級提交詳細報告,那樣也更有說服力。”
說到這里,他隨手一指自己辦公桌上攤開的那些圖紙,其中一部分正是他剛剛提到,正在繪制的計算機邏輯電路圖。
李立的目光落在那些復雜的圖紙上,圖上展現(xiàn)出來的那股嚴謹和精密的勁頭,讓他心中又增添了幾分信心。
他當機立斷道:
“好!陳同志,你先抓緊時間整理你的圖紙。
關于電子計算機的事情,向上級匯報的工作,我馬上去辦!
你這邊,一定要盡快把計算機的詳細電路圖和技術方案拿出來,這太重要了!”
李立說完,拿起那份電子管采購清單,便風風火火地準備出門,向他的直接上級,乃至更高級別的領導匯報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李立同志,請等一下。”陳天宇叫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