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推力水平,在陳天宇的記憶中,與另一個時空中蘇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為Yak-30教練機方案配套研制的RU19-300發動機(推力約10.51千牛)頗為接近。
而Yak-30,正是在與捷克斯洛伐克的L-29“海豚”競爭華約標準教練機時落敗的方案之一。
L-29所使用的M701發動機,推力僅為8.7千牛。
【L29教練機圖】
從這個角度看,蘇方提出的10KN推力,相比L-29已經有所增強,對于一款純粹的教練機而言,似乎也并非不可接受。
如果目標僅僅是取代螺旋槳高教機,完成噴氣式飛行員的基礎和中高級訓練,10KN的推力或許是夠用的,而且確實能帶來較低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
然而,陳天宇對此卻有不同的考量。
作為一個穿越客兼軍迷,他深知新中國空軍的建設,不僅僅需要一款僅能完成教學任務的教練機,更需要一款能夠承擔更多任務、具備更大發展潛力的平臺。
更何況這款飛機從立項之初,就被他賦予了“國際合作”和“兼顧盟友需求”等宣傳點。
在隨后專門討論發動機技術指標的會議上,面對蘇方專家對10KN推力方案的詳細闡述,陳天宇在認真聽取后,并沒有直接否定。
而是以一種探討的姿態,表達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鮑里斯同志,以及各位蘇聯專家。”
陳天宇的語氣十分誠懇。
“我們非常感謝貴方為新發動機提出的寶貴建議。
10KN的推力指標,確實在成本控制和滿足基本訓練需求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但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這款新型教練機,除了承擔飛行員的培養任務外,是否還能賦予它更多的功能和潛力?”
鮑里斯工程師饒有興致地看著他:
“哦?陳總工程師有何高見?”
陳天宇站起身,走到懸掛著飛機三視圖的圖板前,拿起一支紅色鉛筆,在機翼下方掛點處畫了個圈。
“第一,是兼顧對地攻擊訓練的需要。”
他解釋道:
“現代空軍,即使是戰斗機飛行員,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對地攻擊技能。
我們的教練機,如果僅僅是‘空中教室’,那么學員在進入作戰部隊后,還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和資源去熟悉對地攻擊科目。
如果教練機本身就能掛載一定數量的訓練炸彈、航箭或者小型機炮吊艙,進行基礎的對地攻擊瞄準和投放訓練,這將大大提高訓練效率。
而10KN的推力,在掛載了這些額外的攻擊載荷后,進行戰術機動和保持足夠的安全裕度,恐怕會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他接著說:
“第二,是滿足友好國家多樣化需求的考量。
正如我們之前討論過的,這款教練機未來也希望能為經互會體系內,乃至其他與我們和蘇聯友好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一種選擇。
這些國家中,很多國土防空壓力相對不大,但可能面臨著國內反游擊作戰、邊境巡邏等任務。
他們迫切需要一款價格低廉、皮實耐用、維護簡便,并且具備一定對地攻擊能力的入門級噴氣式飛機。
如果我們能將發動機推力適當提高,比如到16KN左右。
那么這款飛機在不掛副油箱的情況下,大概能攜帶約6~800KG左右的攻擊載荷,其吸引力無疑會大大增強。
這對于擴大飛機的潛在市場,是非常有利的。”
陳天宇的這番話,展現了他超越飛機設計本身,從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市場需求出發的戰略眼光。
“第三,是為技術儲備與未來升級潛力留出空間。”
陳天宇繼續闡述道:
“航空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一款成功的飛機平臺,往往需要具備持續改進和升級的潛力。
如果我們現在將發動機推力定得過低,可能會限制飛機未來的發展。
適當提高基礎推力,可以為后續可能的改進改型,例如增加航電設備、提升武器掛載能力、甚至發展出輕型偵察型號等,留出更充裕的功率儲備。
避免出現‘一代一定型’,很快就落后于時代的尷尬局面。”
“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飛行性能與訓練安全。”
陳天宇的語氣變得更加鄭重。
“更大的推重比,意味著飛機能擁有更好的機動性能、更快的爬升率和更短的起降滑跑距離。
這不僅能提高訓練效率,讓學員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更多的訓練科目,更重要的是,能夠為飛行學員提供更大的安全邊界。”
陳天宇一口氣從四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了主張更高推力的理由,每一個觀點都緊密結合實際需求和長遠發展。
最后,他總結道:
“綜合以上考慮,我們華夏方面初步認為,如果能將新發動機的推力目標設定在16KN級別,可能會更加符合我們對這款新型高級教練攻擊機的期望和定位。”
蘇方專家們靜靜地聽著陳天宇的陳述,臉上的表情各不相同。
鮑里斯工程師眉頭微蹙,似乎在快速評估16KN推力對發動機設計帶來的影響。
而另一些專家,特別是幾位更側重于成本控制和生產工藝的工程師,則顯得有些意外和不解。
一位名叫費多羅夫的蘇方專家忍不住開口道:
“陳總工程師,您的分析或許有一定道理。
但是,將推力從10KN提升到16KN,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增幅達到了60%!
這意味著發動機的尺寸、重量、耗油量都會顯著增加,機身設計也必須作相應放大。
這意味著飛機的制造成本,也必然會隨之大幅攀升!
我們是否真的有必要為了您提到的這些‘額外’功能,付出如此大的代價?
這會不會有些不必要的‘性能拔高’,反而偏離了我們最初設想的‘經濟適用’原則?”
他的話代表了部分蘇方專家的保守心態。
他們更傾向于一個性能夠用就好,但成本控制更嚴格的方案。
一時間,會議室內的氣氛再次變得有些微妙。
華夏方面工程師們再次用期望又忐忑的眼神看著陳天宇,希望他能夠再次說服蘇方,又擔心他的堅持會引起對方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