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局長做事可謂是雷厲風行,在陳天宇提出“國際合作”方案后,他第一時間決定,兵分兩路。
一方面親自向更高級別的領導匯報,爭取政策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則是安排陳天宇牽頭,組織一個精干的調研小組,深入了解潛在合作對象——主要是蘇聯——對于噴氣式教練機的實際需求和技術偏好。
“天宇同志,這次調研,關乎我們能否叩開國際合作的大門,意義重大。”
段局長目光炯炯地看向陳天宇,眼中充滿了信任與期待。
“你需要盡快熟悉我們現有的航空工業基礎,尤其是要了解蘇聯同志們的作戰和訓練習慣。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嘛。”
陳天宇重重點頭:
“我明白,段局長。我會盡快拿出一份詳盡的調研計劃。”
很快,在段局長的協調下,調研小組的名單確定下來。
當陳天宇看到“陸小鵬”這個名字時,略感意外。
陸小鵬這個名字,他可是有非常深的印象,在他穿越過來之前的那個時空,這位可是強五攻擊機的總師。
段局長似乎看出他在關注這個人,解釋道:
“陸同志和你一樣,也是個有真才實學的工程師。
他早年在英國學習和工作過,還曾負責過華英合作研制的高亞音速戰斗機項目。
他在那個項目中提出的CXP-1001總體設計方案,據說在競標中還勝過了英國格洛斯特公司著名的E.1/44方案。
論噴氣式飛機的設計經驗,在國內,他是除了你之外,最合適的人選之一。”
段局長頓了頓,補充道:
“當然,還有一個現實原因。
小陸同志目前在南苑機場負責殲擊機維修保障工作,臨時抽調他,對現有重點任務影響最小。”
陳天宇了然。CXP-1001項目他略有耳聞,是一款夭折于試制階段的先進戰斗機。
要不是因為突然解放,說不定這款戰斗機還真有可能開發成功。
能負責這種級別項目的總體設計,并得到認可,足見陸小鵬的功底。
……
調研小組的目標,是位于富海的巴基斯基混成航空兵集團的駐地。
在這里,駐扎著前來援助的蘇聯空軍部隊,他們同時裝備著蘇聯的米格-9和米格-15戰斗機。
他們的飛行員,無疑是對噴氣式飛機最有發言權的一群人。
陳天宇、陸小鵬以及幾位航空工業局的工程師,踏入戒備森嚴的蘇聯空軍營區后,接待他們的是一位佩戴上尉肩章的指導員,態度友好但透著程式化的禮貌。
“歡迎華夏的工程師同志們,”政治指導員用略顯生硬的中文說道:
“你們的來意,我們已經知曉。
我們的飛行員同志們,將會很樂意與你們交流。”
在營地的會議室里,調研小組見到了幾位蘇聯飛行員。
他們大多身材高大,眼神銳利,眉宇間帶著久經沙場的自信與驕傲。
當聽聞華夏工程師們打算自行研制一款噴氣式教練機時,這些天之驕子們的臉上露出了復雜的神情。
一位名叫瓦西里的年輕中尉,金發碧眼,嘴角帶著一絲玩味的笑容,率先開口:
“哦?華夏同志們有如此雄心,令人敬佩。
不過,據我們所知,貴國的航空工業,目前主要還是進行一些老舊活塞式飛機的修理和維護工作吧?
直接跨越到噴氣式教練機的研發,這步子……是不是邁得太大了些?”
他的語氣雖然客氣,但那份不以為然卻毫不掩飾。
旁邊一位資格更老,看起來沉默寡言,名叫伊萬的少校飛行員,則更加直接。
他呷了一口熱茶,用濃重的俄語說道。
隨行的翻譯轉述如下:
“同志們,恕我直言,這不是雄心,而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噴氣式飛機的技術,遠比你們想象的復雜。
發動機、氣動布局、材料工藝、飛控系統……每一樣都是巨大的門檻。
你們連米格-9的維護都還在摸索階段,談何自行研發?
簡直是浪費寶貴的時間和本就稀缺的資源。”
這話如同冰水潑面,讓在場的幾位華夏工程師臉色瞬間漲紅。
陸小鵬的拳頭在桌下悄然握緊,他在英國時,也曾面對過西方同行的傲慢。
但此刻,面對“同志們”如此赤裸裸的輕視,更讓他感到憋屈。
他有心反駁,但對方說的又何嘗不是部分事實?
瓦西里中尉見氣氛有些尷尬,連忙打圓場,拍了拍伊萬少校的肩膀:
“伊萬,少說兩句。華夏同志們也是一片好意。”
他轉向陳天宇等人,臉上堆起笑容:
“我的同事說話比較直,但他沒有惡意,只是不希望看到朋友走彎路。
以我們看,華夏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盡快掌握米格-9和米格15戰斗機的維護技術,保障前線的需求。
如果有多余的精力,可以考慮逐步實現該機型的部分零部件國產化。
等你們的工人熟悉了噴氣式飛機的制造工藝,或許可以向我國提出引進米格-15生產線的請求。
那才是符合實際的發展道路。”
會議室內的氣氛壓抑到了極點。
幾位年輕的華夏工程師心中的憤懣難以言表。
是啊,人家說的是實話,一針見血,讓你連反駁的底氣都沒有。
這就是落后的代價,這就是技術差距帶來的屈辱。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聆聽的陳天宇開口了。
他的聲音平靜而溫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
“瓦西里同志,伊萬同志,感謝你們坦誠的意見。
我們深知華夏航空工業與貴國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后面,永遠‘等、靠、要’。”
他環視了一圈蘇聯飛行員,語氣誠懇:
“當前,華夏與蘇聯是唇齒相依的盟友。
我們認為,作為盟友,華夏也應當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雙方的友好合作關系添磚加瓦,而不是單方面地索取。
在航空工業領域,我們眼下的技術力量確實薄弱,但這不妨礙我們這些工程師,運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去嘗試設計一款既符合華夏國情,也能兼顧蘇聯同志部分需求的教練機。
這不僅僅是一款飛機,更是我們自強不息決心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