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斷力
- (日)小關尚紀
- 1020字
- 2025-05-15 10:21:29
選擇越多,越能簡單達成“實時判斷”
我所謂的具體經驗指的就是進行決策。
或許有些人對于決策這個詞有點陌生,決策的定義是“為達到特定目標,在特定情況下,從多個選項中尋求最佳方案”。
這聽起來或許跟判斷力大同小異,實際上全然不同。
相較于決策,所謂判斷指的是“洞悉事物的真偽、善惡,并據此來匯整思路”。
如果從“找出專屬個人的最佳解答”的意義上來看,這兩個詞的意思相去不遠,但決策是追求近乎完美的“正確解答”,而判斷則是在看不透正確答案的復雜情況下,選擇較為正確的選項。我想各位可以這樣來區分。
因此可以這么說,一個人不具備決策能力的話,判斷的準確度就會下降。
而本書中所定義的“判斷力”包括了決策能力。
我在前面提到,事事碰壁的人行動時畏懼失敗,更準確地說,是這些人沒有在重要的時期做重大判斷的經驗。
“最近似乎做什么事都不順”,你或許多少會覺得這句話說的正是自己。但是,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社會造就了“難以做決策的環境”。
換句話說,現代社會是一個極度難以做判斷的社會。
原因在于以下兩點:
1.選擇性激增的社會環境。(外部因素)
2.對于失敗的不安感增加。(內部因素)
有別于幾年前,目前社交軟件以及應用程序的日益發達,讓社會變得信息泛濫,這一點可以說是阻礙決策的最大因素。如果能夠輕易取得的信息或應當獲取的信息過于泛濫,選擇就會增加,這會讓人搞不清什么才是最佳的選擇。
舉例來說,想吃意大利料理時,如果只知道兩家店的話,就不會難以抉擇。但是,若是手邊有一百家餐廳的信息,就會難以判斷要去哪家吃。
由此可見,同樣是“去吃意大利料理”,選擇一旦增加,就會變得難以判斷。
選擇的增加,不單單只是增加判斷的難度而已,除了能帶給人最高滿意度的“最佳選擇”以外,其他選項都會讓人覺得是“不對的選擇”。如此一來,選擇越多,“選錯”的概率也就越高,“不安”也就伴隨著判斷而來。
隨著社交軟件的普及,人們看到別人似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時,就會產生自己也“必須做出正確選擇”的焦躁與不安,進而影響最終的判斷。
但是在我看來,當今社會信息泛濫、選擇過多,恰恰是最容易進行決策、判斷的時機。這是因為,只要你肯冒險且稍微提升決策速度的話,就能獲得更高的回報。
正因為信息泛濫、具備判斷能力的人減少,能夠創造新價值的人才會備受重視,他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也特別容易得到提升。

雖說是冒險,其實沒有那么困難。想要比別人更快做出判斷,達成“實時判斷”,只需要鼓起勇氣。只要比別人稍微快一點點,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