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典自然隨筆:塞爾伯恩自然史
- (英)吉爾伯特·懷特
- 1398字
- 2025-05-15 17:40:47
第三封
致托馬斯·彭南特先生
這個地區(qū)的化石貝、幾種石頭及諸如此類的東西也落入我觀察范圍,我可不能對此默不作聲,也得說點什么。首先要說的是一個罕見的標本,這是一個村民在牧羊坡附近翻耕白堊地時發(fā)現(xiàn)的。他覺得外形奇特,便出于極大的好奇心給了我。在無動于衷的人眼里,這不過是條約四英寸長的魚化石,把軸節(jié)誤認為是魚的腦袋和嘴巴。其實,這是一種雙殼類動物。林奈歸為貽貝屬的雞冠種(crista galli),利斯特稱為耙齒貝(rastellum),倫菲斯稱為少褶皺牡蠣(ostreum plicatum minus),達爾讓維爾稱為豬耳貝(auris porci)或雞冠貝(crista galli),收藏家稱它雞冠[1]。盡管我曾詢問過倫敦幾位這類化石收藏家,但從未見過完整的標本,也沒在書里見過完整圖樣。我獲準去萊斯特家大藏室查找這種化石標本,盡管因沒找到而大感失望,但在藏室看到若干保存極好的貝殼,還是喜出望外。據(jù)我所知,這種雙殼貝僅分布在印度洋,寄生在柳珊瑚上,這是一種類似植物的海生動物。我得到的這塊化石有弧形曲線,接縫處奇特地疊加在一起,上面凸槽紋相間。用鉛筆勾畫的圖比文字描述更加簡單直接,我便拿著化石當樣本去繪圖和雕刻。
菊石(Cornua ammonis)在村子隨處可見。村里開了條通往懸掛地的路,在沿坡地往上修建斜路時,工人們常在峭壁上、土壤下或是白堊土里找到大個頭的菊石。井源上方,往埃姆肖特去的小道邊坡上,淺黑色泥灰里也滿是又小又軟的菊石。稍遠處是克萊水塘,深坑邊的淤泥經(jīng)常被村民們挖出當作肥料。偶爾在泥里,我會發(fā)現(xiàn)一些大塊頭的菊石,直徑約莫有十四到十六英寸。不過,它們是由土石、或者說是變硬的黏土形成,而非堅硬的石料。一旦受雨水或霜露侵蝕,這些菊石會立刻腐化。由此看來,這些菊石形成的時間應(yīng)該很短。有時,在懸掛林西北部的白堊坑也挖到大塊的鸚鵡螺[2]。
在已是相當深的毛石地最厚層,掘井人經(jīng)常挖到大扇貝。這些扇貝兩瓣外殼都有極深的紋路,皺起和凹陷交替。它們的材質(zhì)即使不是全部,大部分也是來自白堊坑的石料[3]。
[1]編者注:拉馬克稱之為龍骨牡蠣(Ostrea carinata),產(chǎn)在薩爾特省和法國其它地區(qū)。作者錯誤地認為這個物種是在附近州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已證實,在古老的石灰?guī)r層中發(fā)現(xiàn)的那些化石貝,沒有現(xiàn)存活物種,僅有一些與它們相似的個體而已。
石化作用分為三種情況:有時物種會有一點變化,有時會變成石頭,有時物種的輪廓,或是把它們封存在內(nèi)的模子保存下來。
[2]編者注:現(xiàn)代自然學家已經(jīng)將這些化石貝分為二十個屬,統(tǒng)稱為阿蒙角貝(cornu ammonis)。
地質(zhì)學家對此的結(jié)論是:它們最先在青石灰?guī)r層中被發(fā)現(xiàn),又在接下來的部分地層中出現(xiàn),但在沉積硬白堊巖的海洋中似乎早已絕跡。這里提到的這種螺,是被拉馬克命名的鸚鵡嘴螺貝,這種貝殼的隔膜褶皺彎曲,邊緣淺裂或直接裂開,隔膜在貝殼內(nèi)壁上方相遇,用鋸齒狀的合線連接。第二,直角螺出現(xiàn)在早期地層中,向上延伸到松軟的白堊層,之后就再也不見。這些貝殼非螺旋狀,多是直的、或幾乎是直的。第三,卵圓形的鸚鵡螺是否存在早期地層中,人們并不知道,僅知道它存在于堅硬的白堊土中,之后再也不見。它們應(yīng)該形成時期較晚,但很快又滅絕。作者提到的那些已經(jīng)腐爛的貝殼,只是這些鸚鵡螺的殘骸。
[3]編者注:在鄧弗里斯郡康科克勒沼地里,有一個砂巖采石場,采石場的石板上清晰地印著動物的腳印。它們在1812年被發(fā)現(xiàn)。腳印大小不一,從野兔的爪子到小馬的蹄子。在拉斯韋爾莊園鄧肯博士花園的涼亭里有一面墻,墻上一塊石板上有二十四個腳印,左右腳各有十二個。巴克蘭教授認為,一定是鱷魚或是烏龜留下這些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