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張小松給家里打了個電話。
“媽,我明天回去,大概中午到。”
電話那頭傳來母親欣喜的聲音:“好好好,我給你包餃子!”
父親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像是在問“小松要回來了?”,接著是一陣窸窸窣窣的動靜,大概是母親把電話遞了過去。
“回來待幾天?”父親的語氣依舊簡短,但張小松聽得出里面的期待。
“三天。”
“嗯。”父親頓了頓,“路上注意安全。”
家里的雜貨店換了新招牌,紅底白字,比從前顯眼多了。張小松推門進去時,父親正踮著腳整理貨架頂層的商品,母親在柜臺后算賬,聽到門響抬頭一看,眼睛立刻亮了起來。
“小松!”
父親也回過頭,嘴角微微上揚,但很快又恢復平常的表情:“回來了?”
張小松放下背包,挽起袖子:“爸,我來幫你。”
下午客人不多,張小松替母親看店,父親去進貨。他坐在收銀臺后,翻著賬本,發現字跡比從前工整了許多——母親上了年紀,眼睛花了,現在記賬的是父親。
門口風鈴輕響,一個穿著皮夾克的男人走了進來。
“要包煙。”那人低頭看著柜臺,隨口說道。
張小松抬頭,兩人四目相對,同時愣住。
“……小松?”
“李強?”
李強是張小松的小學同學,初中輟學后就沒再見過。此刻他站在雜貨店里,皮膚黝黑,手上帶著粗繭,但笑容還像小時候一樣爽朗。
“真沒想到是你!”李強拍了拍張小松的肩膀,“聽說你考上大學了?厲害啊!”
張小松笑了笑:“你呢?這些年怎么樣?”
“我啊,瞎混唄。”李強掏出手機,翻出照片給他看,“初中畢業就跟親戚去工地了,后來學了裝修,現在自己接活兒。去年結了婚,媳婦兒懷孕了,家里蓋了二層小樓。”
照片里的房子很新,院子里停著一輛摩托車,一個扎著馬尾的年輕女人站在門口,笑容明媚。
張小松有些恍惚。他記得李強小時候成績很差,老師總罵他“沒出息”,可現在,他看起來過得很好。
傍晚,李強硬拉著張小松去他家吃飯。
飯桌上,李強的父親——一個精瘦的中年男人,給張小松倒了杯啤酒:“小松啊,你爸有福氣,兒子這么爭氣。”
李強媳婦兒端上一盤紅燒魚,笑著說:“聽強子說,你學習可好了。”
張小松低頭扒飯,不知該說什么。他想起自己曾經對“成功”的定義——考上好大學,找份體面工作,仿佛只有這一條路是對的。可現在,看著李強一家其樂融融的樣子,他突然覺得,生活或許有無數種可能。
回家路上,張小松遇到了更多熟悉的面孔——
初中輟學后開修車店的王磊,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高中沒考上大學、去南方打工的張婷,去年回來開了家奶茶店;就連當年班里最調皮的劉浩,如今也在鎮上開了家小超市,日子過得紅火。
他們熱情地和他打招呼,問他大學生活怎么樣,有沒有交女朋友。張小松一一回應,心里卻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晚上,張小松幫父親盤點庫存。
“今天遇到李強了。”他隨口說道。
父親“嗯”了一聲:“那孩子挺能干,前年還幫我修過房頂。”
張小松停下手中的活兒,猶豫了一下:“爸,你覺得……我這條路是對的嗎?”
父親看了他一眼:“什么路?”
“就是……讀書,上大學,將來找個辦公室的工作。”
父親沉默了一會兒,繼續清點貨物:“路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他頓了頓,聲音低了些:“你姐她們選的路,你選的路,李強選的路……只要是自己認真走的,都行。”
張小松怔怔地看著父親的背影,突然覺得胸口有什么東西松開了。
假期最后一天,張小松起了個大早,幫母親打掃院子。
陽光很好,照在新鋪的水泥地上。母親一邊澆花一邊說:“你爸最近腰疼,我讓他少搬點貨,他非不聽。”
張小松笑了笑:“等我畢業了,你們就輕松了。”
母親搖搖頭:“我們不用你操心,你把自己過好就行。”
她的語氣很平常,就像在說“今天天氣真好”一樣自然。
張小松忽然明白,父母從未要求他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
他們只是希望他平安、快樂。
回學校的公交車上,張小松收到林小雨的消息:“講座筆記我整理好了,你要看嗎?”
他望著窗外飛馳而過的田野,回復:“好,謝謝。”
想了想,又補了一句:“下次放假,要不要一起去爬山?”
發完這條消息,他靠在車窗上,輕輕閉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