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
窗外陽光落在紙上。
他們抬起頭,互相望了一眼,沒有人說“我們一定能成功”,
但每個人心里都清楚——
我們已經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那個“被卡住的時空”。
回顧第一下井時的情況,當時,他們不是八人組,而是七人先行,還沒有宏大的理論目標,只有“課題調研”這層身份和一張校外實踐批條。
可就是這一次,成了他們命運改變的第一步。
一輛“上海牌”老舊礦工車接他們到井口,整個三號井區已經處于半封閉狀態,只留下一條備用通道。
喬磊是唯一有井下經驗的成年人,一路交涉、簽字、刷卡,連配的安全帽都親自確認是否固定。
“你們聽我說,”喬磊在井口最后一次確認,“現在下去,不管看到什么,都必須先保命,后好奇。”
他們點頭,彼時還沒有人知道,這次下去,是走進了一個時間裂縫的開口。
配裝設備:
安全帽(帶頭燈),每人一只;
自救器(2001年標準是化學供氧式,一旦井下瓦斯泄露可臨時呼吸30分鐘);
腰帶掛工具包、簡單藥品、手寫本;
手電筒(電池為兩節5號)、備用火柴;
工作手套(膠布纏手腕);
礦區臨時識別證(由喬磊和王江海特批發放)。
他們下到的主道是B3-B4區之間的轉彎段,是一條已經廢棄了三年的礦道,此段因安全隱患不再生產,但設施仍在。
井下光線昏暗,靠頭燈照明,地面鋪著舊木枕道,鐵軌銹跡斑斑,有幾節殘舊礦車擱置一旁。
墻體滲水、頂部反潮,地面踩下去“咯吱”作響。
馬星遙蹲下檢查了一塊被煤漬蓋住的軌道螺栓,輕聲說:
“這是我爸當年值班段。他說這里最容易塌方。”
王昭從小沒下過礦井,嘴里沒說什么,手卻一直抓著喬伊的手電柄。
張芳拿著筆在本子上畫著井道轉彎點,默默標記:“從電梯口到轉彎段,腳程約18分鐘。”
陳樹用耳機監聽器測試了信號,略帶激動地說:
“信號穩定!比我預想的要干凈!”
喬磊走在最前面,時不時用老煤工慣用的“手背敲頂板”的方式測試是否有空鼓。
他用低沉的聲音說:“你們別只當這里是實驗場——這是無數工人命換來的地。”
他用鞋子跺了跺腳:“每一聲回響,都不只屬于你們的課題本。”
他們繞過一個老風井出口,進入B4舊控制室遺址。
那臺奇異裝置——Ω設備,就靜靜放在那里。
像是穿越時空被遺棄在地底的“問號”。
玻璃面板不亮,材質冰冷,四周無電線連接,像一個沉默的謎語。
旁邊那座灰綠色金屬保險柜嵌在墻體里,鑰匙槽銹死,喬磊用鐵錘撬開鎖扣,露出那份原理書與預啟動方案。
也就是那一刻,他們第一次意識到——
“我們不是在做‘競賽項目’。”
“我們是在打開另一個‘設定中未來’的殘骸。”
而過程說明書,卻不在。
根據監控記錄,那段時間,唯一可能帶走資料的——是那位從未被記錄全貌的“墨鏡男”。
至此,他們確定:
這不是一個有完整說明書的實驗。
這是一場必須靠我們自己來“補完”的試驗。
那一天,他們離開三號井時,頭燈一個個熄滅,罐籠升起,
誰也沒說話。
不是怕,而是都在心里默默回放——
那地底的潮氣、鐵軌的銹、機器的沉默、還有那個仿佛穿透時間的“裝置”……
從那天起,他們不再是“感興趣”,他們是被命運征召的人。
這里是入井前的最后一次全流程演練。
喬伊選了這個安靜且封閉的地方,模擬三號井的“分區系統”。幾排廢棄工棚、一條淺溝,還有幾根廢棄的鐵軌,都成了“行動預演場”。
這次,八人齊聚,每個人都穿著統一的藍色舊工作服,頭戴礦帽,耳掛對講機,腳踩礦靴,配有仿制工具包。一切——都為三月十六日那天的正式入井,做最后準備。
喬伊拿著指揮板,清點時間、配速與角色分工。
2002年3月15日,晚上9點整,桐山·喬磊家中·行動前會議
桌上擺著的是一張畫滿涂改痕跡的三號井結構圖、一份厚厚的Ω原理解構資料、一部破舊的收音機、還有一臺新近完成的銀灰色盒狀設備——“樹一號”。
喬伊站在窗邊,身后是深藍夜幕。她一手握著計劃書,一手指向掛圖上那個紅圈標記的日期——1999.06.24她緩緩開口:
“我們這次不是重新啟動Ω。”“我們是在給它糾錯,復位。”
陳樹戴著自制監聽耳機,一邊調整旋鈕,一邊補充道:
“根據沈飛給出的原始記錄和我們第一次探井采樣分析,Ω不是常規意義上的裝置。”
“它是一套雙份量子干涉系統,運行原理類似于雙縫實驗中的‘疊加態共現’。”
“但要讓共現穩定,關鍵是——信號必須實時監測,并參與反饋調節。”
喬伊點頭:“而1998年12月6日的預啟動失敗,正是因為當時的系統架構中,缺失了一個關鍵角色——信號調控師。”
王昭翻開資料:
“當時的操作人員只關注了觸發機制,卻忽略了系統中‘量子態反饋信號’的滯后。”
“簡單說,他們看到了干涉圖,但沒有‘聽見’干涉的節奏。”
張芳抬頭:
“結果就是——Ω一旦進入干涉區,就產生了量子相位失配。”
“而那個日期,1999年6月24日,成為了一個在量子信息層面無法回收的孤立點。”
馬星遙接過話頭,語速不快但異常堅定:
“我的推導結果顯示——這個孤立點進入了局部閉環震蕩狀態。”
“說得再簡單些:我們現在每個人的命運‘偏軌’,就是因為這個點在‘無限循環’。”
“它像一個石子,卡在時間齒輪中,每轉一圈就擦一遍人類命運系統。”
喬磊站在后方,雙手抱臂,目光凝重:
“也就是說,我們要做的,不是把這個系統‘重來’,而是讓那個卡死的點,‘復位’回它該在的齒輪上?”
陳樹笑了笑,拍拍那臺銀灰色設備:
“所以我造了這個——‘樹一號’。”
“它是我用舊軍用通信機和收音機調頻器件,手工搭的量子反饋監聽設備。”
“能實時捕捉Ω在激活過程中釋放的高頻信息流,并反饋到可操作界面上。”
喬伊輕聲補充:
“你們第一次下井看到的那臺‘設備’,其實并非主動系統,它更像一個開放性量子容器。”
“系統本身不會調節,只會等待被‘觀測并調整’。”
“也就是說——它從頭到尾,都需要一個‘觀測者’。”
她看向陳樹和馬星遙:
“這次,你們兩個組合——就是那唯一的‘觀測者’。”
劉小利舉手:“那我們其他人是不是就是護送這倆技術宅的‘戰斗型快遞員’?”
王昭白他一眼:“你只要保證他倆不走神,你就立功了。”
喬磊低聲道:
“不只是送他們進去。”
“我們所有人都要在Ω系統內保持協同運動軌跡——這是干涉波穩定的前提。”
胡靜點著桌面:
“就像是我們八個人的‘存在狀態’本身,也是這場干涉的參數之一。”
張芳在行動計劃表上寫下一行字:“2002.03.16目標:復位19990624”
喬伊看著眾人,聲音不高,卻帶著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晰:
“如果我們成功,那一天就會從‘死循環’中退出,恢復它原本屬于的時間位置。”
“Ω‘預啟動’,就不會再失敗。”
“那一刻,我才能歸位,星遙才能留下,陳叔叔才可能回來——而你們的命運,也會回歸可選狀態。”
她緩緩念出:“這不是為了改未來,是為了讓現在,不再注定。”
窗外,風吹過礦區的老鐵軌,
八人無聲地將各自文件、設備、記錄合上,動作一致。
喬伊看了看表,輕聲說:“距離出發,還有7小時整。”
2002年3月16日,清晨8:00,桐山·三號井區外圍
空氣中帶著一股煤灰味和前夜未散的霧氣。天剛放亮,地上殘雪還沒完全化干,腳踩下去“嘎吱”一聲,像踩進一個被時間封印過的故事里。
喬伊剛剛舉起對講機,語氣沉穩——
“Ω第二次行動——現在開始。”
她的聲音剛落,全隊默契地調整裝備——
陳樹打開“樹一號”,調頻;
馬星遙打開紙質地圖與電磁結構圖;
王昭檢查對講通話清晰度;
劉小利正把口香糖藏回鞋墊里;
張芳掏出速記本;
胡靜低頭看表,對時間做精密標記;
喬磊拎著工具包,最后確認井道開口通行無阻。
一切動作流暢,節奏穩健,所有人都專注、安靜。
直到——
“各位觀眾!這里是桐山早新聞!我們現在位于三號井口,今天是‘礦區舊線保護工程’開放日,有大量市民和教育機構在參觀,我們把鏡頭切到現場——”
廣播聲突兀插入,一道探訪攝影機鏡頭就“啪”地掃過了他們一行人。
所有人僵住。
喬伊還保持著舉著對講的動作,嘴角一抽。
王昭本能反應,立刻向前迎了上去。
她冷靜地對鏡頭微笑:“我們是桐山二中高三學生,來進行一次‘課題實踐走訪’,今天主要調研的是礦區安全與井下工人歷史。”
攝影師:“你們看起來不像普通中學生,這設備、這裝扮?”
王昭微笑依舊:“我們學校比較先進,有‘模擬實踐課’,為了讓學生了解實業環境與科學結合的現實困境。”
劉小利迅速補刀,笑得像個年會主持人:
“還有體驗環節哦!等會要模擬煤車軌道定位!我還負責‘井下廣播’主持呢!”
鏡頭轉開時,隊伍已經慌得不行,喬磊小聲罵道:
“誰他娘說今天有開放日?這不是保密行動嗎?”
胡靜立刻翻出她提前從礦區負責人那兒拿到的紙質批條:“不對,這個批條上寫的‘封閉施工’,有人臨時加了媒體!”
喬伊咬著嘴唇,低頭看吊墜。它此刻輕輕震動了一下。她心頭猛地一緊。
她知道,這不是設備被打斷的信號——
而是被“觀測者”發現了。
電視畫面投影·城郊空房內·清晨8:11
光線昏暗,陳舊的老式電視機屏幕閃爍,信號雪花偶爾干擾。
畫面中正好切入王昭接受采訪的瞬間,鏡頭從她身后掠過馬星遙的左手手表,以及喬伊胸前掛著的銀色吊墜。
就在那一瞬,屏幕下方的量子反饋儀“嗶嗶嗶”急促閃紅——
鏡頭前,一個穿黑風衣、戴墨鏡的男人緩緩站起身。
他的動作極輕,仿佛怕自己“擦破”了空氣。
他低聲念出一句話,像是在和空氣里的系統對話:
“……果然……她真的來了。”
他望向屏幕,眼神復雜:
“而他們……要重新啟動。”
他聲音壓低,語氣第一次顯得急迫:
“不……不能讓他們這么做……不然我就……”
“我就會……被偏軌鎖死。”
他看向角落,一臺老舊錄音機靜靜躺著,他伸出手,手指輕輕觸到開關。
下一秒,錄音機中傳來——
“Ω系統觀測者通道開啟……你無法參與,但你仍能指引。”
他苦笑。
是的。他不能動。不能說。不能出現。
但——他可以“引導”。
他伸手調了一個旋鈕。
屏幕閃了一下,遠處的“樹一號”突然捕捉到了一道微弱電波。
陳樹立刻抬頭:“有干擾信號!不是環境波動,是——是人為干涉頻率!”
喬伊一愣,低聲說:
“他在看我們。”
王昭:“誰?”
喬伊緩緩回答:
“墨鏡男。我們看不到他,但他在。”
劉小利看著鏡頭還在轉,忍不住:“那他現在看到的,是不是我剛才的演講?”
王昭:“你那叫演講?頂多是防事故廣播詞。”
陳樹冷著臉:“你們能不能別搞笑,量子信號都快穿透了……”
喬磊背著工具包:“別廢話了,趁媒體沒進井道,咱們馬上轉入A通道。”
喬伊回過神,對講一開,聲音果斷:
“Ω第二次行動,正式切入狀態——啟動逃離觀察段,五分鐘內進入井底B通道。”
全員答:“收到。”
而在暗處,那個不能行動的男人靠著電視屏幕,默默重復一串信號:“別失敗了……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