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崇禎牌不粘鍋
- 抗清:讓大明再次偉大!
- 聽風煮雨夜
- 2031字
- 2025-06-01 08:40:20
崇禎咂咂嘴,品咂著嘴里蓮子羹甜絲絲的味道,然后道。
“問題就在于這次出面求撫的流賊賊首是宗室。”
“雖因此不用擔心這支流賊降而復叛,但朝廷若招撫于他,這也就相當于是給了宗室兵權,于朝廷而言,恐非幸事。”
周皇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陛下所言有理,既然如此,那拒絕招撫就是。”
崇禎搖搖頭。
“不能拒絕。”
“宗室于戰亂中陷于賊手,在掌權之后,第一時間選擇歸降朝廷,為朝廷效力,拳拳之心,天日昭昭。”
“朕若拒絕招撫,那豈不是逼反宗室?”
“這讓天下人如何看朕?”
招撫,會給宗室兵權!
拒絕招撫,那就是逼反宗室!
再加上崇禎還有點死要面子,如今的他可謂相當糾結。
所以,拿不定主意的崇禎,這才下令召集內閣眾人,以及兵部尚書議事。
崇禎喝完蓮子羹,周皇后盈盈下拜,然后告退。
在周皇后告退后,崇禎坐在椅子上,開始閉目養神。
很快,王承恩去而復返,在他身后,內閣首輔周延儒,大學士陳演,蔣德璟,兵部尚書張國維等人魚貫而入。
“臣等參見陛下!”
眾人來到崇禎面前,齊齊行禮。
崇禎睜開眼睛,微微頷首道。
“諸位卿家免禮。”
“朕深夜召集諸位卿家議事,是有一件要緊事需同諸位卿家商議。”
說話間,崇禎命王承恩將周王的奏書交給面前眾大臣一一傳閱。
很快,眾人便都看了一遍。
最擅長揣摩圣意的周延儒看完奏書,表情若有所思。
他有些明白崇禎為何召他們前來議事了!
“諸位卿家都說說吧,朝廷是否要招撫這個小袁營?”
崇禎話音落下,空氣中頓時一陣沉默。
片刻之后,周延儒開口道。
“啟奏陛下,微臣以為朝廷應該招降小袁營。”
“那朱肅淮畢竟是宗室,還主動求撫,朝廷這邊若是拒絕,恐惹天下非議。”
崇禎點點頭,但一旁的陳演卻是道。
“陛下,微臣以為不妥。”
“讓宗室領兵,國朝尚未有此先例,若是今日朝廷開此先例,今后各地藩王恐生出不該有的小心思。”
陳演和周延儒素來不對付,既然周延儒同意,那他自然會提出反對意見。
一旁的張國維忽然開口道。
“陳大人此言差矣,這小袁營的情況特殊,其他藩王無法復刻。”
“再者說了,這朱肅淮也不過只是一個奉國中尉,汝陽王一脈更是早已除國,即便給他兵權,他也掀不起什么浪花。”
張國維和周延儒雖然關系也不算密切,但他卻以為此時的朝廷不應該拒絕招撫小袁營。
怎么說呢,徐州那邊剛剛才傳回來一份奏報,小袁營在徐州大敗臨淮總兵劉良佐部。
這便說明,小袁營的戰斗力是不差的。
朝廷若能將其招撫,便可憑空得一鎮精兵。
不管是調其去御虜,還是平賊,對張國維這個兵部尚書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蔣德璟沉思片刻,也是開口道。
“陛下,微臣附議。”
“如今我大明在中原和湖廣方向戰況緊張,急需生力軍補充戰損,既然小袁營主動求撫,那就沒有往外推的道理。”
崇禎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只是仍有疑慮。
他對朱肅淮宗室的身份很是猜忌!
就在這時候,周延儒再次開口。
“陛下,自萬歷年間起,朝中便放松了對宗室的限制,只要宗室子弟愿意放棄宗室身份,便可科舉做官。”
“這些年來,也未曾出過什么亂子。”
“既然如此,那此次朝中招撫小袁營,不妨效此舊例。”
“陛下可先以朱肅淮從賊為由,將其開除宗籍,然后再下旨法外開恩招撫小袁營。”
“如此一來,朝廷既可平白得一鎮精兵,用于御虜平寇,也不用擔憂宗室領兵會有什么不好的影響。”
“可謂一舉兩得!”
崇禎聞言,當即眼神一亮,周延儒的法子,確實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周卿所言有理。”
“那周卿以為朝廷招撫那小袁營之后,該將他們用在哪里?”
崇禎繼續詢問。
周延儒思索一陣,然后將目光看向兵部尚書張國維。
“陛下,老臣不擅軍事,此事還當征詢張本兵的意見。”
張國維聞言,站出來道。
“啟奏陛下,如今我大明的用兵之處,主要為兩個方向。”
“一為平賊,二為御虜!”
“自開封之戰后,闖賊李自成率百萬之眾南下,進逼南陽,劍指襄陽;而獻賊則是盤踞黃州,威脅武昌。”
“如今之湖廣局勢可謂危若累卵!”
“而湖廣乃我大明之糧倉,若被闖獻二賊攻取湖廣,則朝廷漕運恐將再難以維持,賊勢也將再不可治。”
如今的天下,早已不是蘇湖熟天下足,而是湖廣熟天下足,作為大明最重要的大糧倉,湖廣對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另一方面,自從十月初建奴自黃崖口入關,洗掠直隸山東,各地州府均是損失慘重,被掠去的百姓牲畜數以十萬計,財產損失不可計數。”
“若不能將入關建奴盡快驅逐出關,后果不堪設想。”
崇禎聞言,若有所思的點點頭,然后追問。
“那卿家以為該將小袁營調去平賊還是御虜?”
張國維聞言,頓時沉默。
不敢回答崇禎提出的送命題!
如果他說調小袁營去御虜,湖廣那邊如果出了事,他張國維鐵定背鍋。
可他要是說平賊,萬一入關的建奴再打破一座大城,那他老張還是得被治罪。
張國維現在是真的不敢說話!
他的前任陳新甲的血還沒干呢!
老陳當初是怎么死的?
明面上是因為他私下和建奴議和,被皇帝給殺了。
可實際上呢?
同建奴議和之事,皇帝其實是默許了的。
陳新甲從始至終所貫徹的都是皇帝的意志。
只是,崇禎這人有點死要面子,在議和之事敗露后,他是一點鍋不沾。
非但不幫給他辦事的老陳脫罪,甚至還把鍋都甩給了老陳,殺老陳滅口。
這一下,算是讓朝野上下都寒透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