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還未就藩,羽翼未豐,北元便不能滅!
- 洪武第一攻略:天子坐中堂!
- 難有低頭時
- 2156字
- 2025-05-20 00:01:00
馮勝并未對朱棡隱瞞,輕輕點頭道:
“平定西夏之策已然議定,陛下打算在年底調兵遣將。”
“湯和任征西將軍,從湖廣都司征調五萬大軍,主攻瞿塘關要隘;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率陜西都司三萬精兵翻越秦嶺,實施奇襲戰術。”
“都督僉事廖永忠執掌水師,擔綱突破長江天險之重任;參政楊璟則總領后勤調度,全力確保糧道暢通無阻。”
朱棡聽完,也是點了點頭,果然還是熟悉的配方,只是可惜,不能親自參與進去。
馮勝又開口道:“不過今日所議,并非平夏之役。”
朱棡聞言當即蹙眉:“不是平夏?”
話雖如此,可朱棡心中卻已隱隱有了三分猜測。
只是如今朝廷內外勢力錯綜復雜,仍有不少北元細作混跡其間,若此時將北伐大計公開商議,難道不怕北元提前探知消息?
見此情形,馮勝略作思忖,便移步至朱棡身側坐下,這才開口說道:“早朝所議之事,確實是為平定西夏而整備,操練軍士。”
“不過陛下此舉亦有深意,欲借此機會整飭北邊軍務,以嚴明紀律,整訓軍隊。”
話音驟然收止,馮勝目光深邃地瞥了朱棡一眼,便不再多言。
身為朝中重臣,馮勝深諳為官之道——言語需點到即止。
畢竟,今日早朝之后,朱元璋召見諸位將領,不過是商議軍務,尚未形成最終決斷。
更何況,此等事宜屬朝廷機密,馮勝向朱棡透露一二,已屬逾越規矩之舉。
對此,朱棡兩世為人自然也明白,便是點了點頭。
見朱棡輕輕頷首,馮勝不禁再次開口,聲線里裹挾著幾分長輩的慈藹:“小子,馮叔叔是打心眼里疼你。”
“日后若文敏行事有失分寸,還望你看在叔叔薄面上,多擔待一二。”
這話音落下時,馮勝的眸中閃過一絲深思熟慮后的決然之色。
朱棡雖暫處應天府,卻是因為年紀還小,這便是如潛龍伏淵,待來日就藩太原,必如游龍入海,盡展風云之志。
所以,無論從師生情分還是翁婿關聯,馮勝早已與朱棡的命運牢牢綁定。
而在這波譎云詭的朝堂政局中,也容不得馮勝有半分左右搖擺的余地。
何況,馮勝心里明白,朱元璋讓朱棡拜師,就是取代自己的安排,這就是棄子之局。
待朱棡羽翼豐滿,朝中顯貴之列,便再無馮勝的立足之地。
這也是因為,馮勝膝下無子,唯有資質平庸的侄子馮誠承繼香火。
一個后繼無人的權貴,縱便位極人臣,終究是無根之木,馮家勢必要在歲月更迭中漸次敗落。
這般境況下,馮勝除了將全部籌碼押注在朱棡身上,便再無第二條退路可尋。
朱棡聽罷,即刻領會了馮勝的深意,當即低聲改了稱謂:“岳父但請寬心,敏敏未來是孤的王妃,孤自當護她周全、愛重有加。”
這一聲“岳父”,不啻為拋來的橄欖枝,既明示了對馮文敏的珍視。
更向馮勝傳遞出“晉王府與宋國公府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決意,從此再無生分疏離。
馮勝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又壓低聲音道:
“既如此,我便稍透些內情與你,但不可多言——陛下今日議及軍務,必有大動作。”
“若朝議落定,我不日便要前往西北經略,為朝廷籌謀布局。”
這話雖未盡言,卻已隱約點出關鍵:待平定西夏之后,朝廷的重心必將轉向北方。
馮勝此去西北,名為“經略”,實則暗含深意。
也就是說明,朱元璋打算一勞永逸解決漠北之患的前兆,意味著朝廷極有可能即將啟動第三次大規模北伐!
馮勝如此開誠布公,朱棡亦輕輕頷首正色道:“岳父但請放心,不該問的事,我絕不多言。”
朱棡身為穿越者,又是熟讀史書,自然明白,老朱是想借平夏之役,提前為北伐做準備。
只是沒想到,朱元璋議定北伐,竟然是此時開始的。
想來,除了朱元璋對于明升的不屑一顧,應該也有朱棡的影子。
畢竟,那封“平夏策”,可是直擊朱元璋的心口,能讓朱元璋安心謀劃北伐,肅清沙漠之策。
不過,這第三回的北伐,于大明戰神徐達而言,卻是生平唯一敗績。
由于,中路軍因徐達輕敵冒進,深入漠北后遭擴廓帖木兒伏擊,明軍精銳折損超萬,戰馬半數覆沒。
李文忠所率東路軍雖在戰術上小有斬獲,初期攻占應昌、俘獲北元宗親與牲畜,卻因后期誤判元軍主力位置,深入克魯倫河后糧道被斷,最終只能帶著“戰略無功”的遺憾撤兵。
這場本應作為策應的軍事行動,因缺乏明確獨立的作戰目標,最終淪為消耗兵力的徒勞之舉。
反觀馮勝統領的西路軍,卻是此戰唯一亮點。
大軍穩扎穩打,從而打通河西走廊,牢牢控制涼州至瓜州要道,不僅俘獲北元平章、岐王等二十七名高級官員,更繳獲戰馬、駱駝等牲畜十二萬頭。
從戰略全局看,此役切斷了北元與西域的聯系,也為明朝后續經略哈密奠定了堅實根基。
無怪乎,朱元璋特賜“節制西陲,功在社稷”金印,以嘉獎馮勝這一“未參與漠北決戰,卻以局部全勝改寫戰局”的卓越功勛。
不過經此一役,朱元璋亦深刻意識到遠征漠北的重重困境。
大漠腹地的地理阻隔、后勤補給的極度艱難、敵軍游擊戰術的難以捉摸,皆成為橫亙在明軍面前的天塹。
有鑒于此,此后二十年,明朝北疆戰略重心逐漸轉向防御為主,依托長城沿線構筑軍事衛所,推行屯田戍邊之策,以穩健守勢替代主動出擊。
直至國力再度積蓄到足以支撐大規模北伐,從而引出一代鐵血悍將,封狼居胥的涼國公、藍玉大破捕魚兒海!
但這和朱棡有什么關系?
這一戰,朱棡自然也有應對之策,必勝的應對之策。
可朱棡不會上疏,哪怕朱元璋開口,朱棡也絕對是含糊過去,絕不參與制定“肅清沙漠”的決策!
沒有別的原因,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這般淺顯的道理。
至少在朱棡還未就藩,羽翼未豐之前,北元絕對不能滅,第三次北伐,也一定不能嬴!
畢竟,這對朱棡而言,北元的存在并非單純的威脅,而是一張至關重要的政治底牌。
這也是生存本能下的歷史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