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食色篇·癸·自利經(jīng)

  • 拾遺子
  • 拾遺士
  • 3983字
  • 2025-05-19 07:22:52

一、舉賢章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黃羊的故事廣為流傳。一日,拾遺子與弟子子明閑坐論道。子明拱手問道:“聽聞祁大夫兩次舉薦人才,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世人皆贊其大公無私,先生以為如何?”

拾遺子微微一笑,緩緩說道:“且聽我細(xì)細(xì)講來。當(dāng)年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缺個縣令,誰可勝任。祁黃羊舉薦了自己的仇人解狐,解狐到任后果然政績斐然。后來晉平公又問,朝中缺個尉官,祁黃羊又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祁午任職后也深受百姓愛戴。世人皆言祁大夫公正無私,可你想過沒有,他為何要這樣做?”

子明面露疑惑,拾遺子接著說:“祁黃羊一生追求‘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正確理念,他認(rèn)為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選出真正的人才。他的行為看似無私,實則是在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自我實現(xiàn)。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舉動,樹立一個公正舉賢的榜樣,讓天下人都知道,選拔人才應(yīng)唯才是舉,而非任人唯親或任人唯仇。這其實是一種自利,是對自己心中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是希望自己的行為能被世人認(rèn)可和傳頌,從而在歷史上留下美名。”

子明聽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原來所謂的無私背后,也有自利的動機。”拾遺子頷首道:“正是如此,人皆有自利之心,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罷了。”

二、祈雨章

夏朝末年,天下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商湯繼位后,為了祈求上天降雨,親自到桑林之中,舉行祈雨儀式。他身著素衣,跪在滾燙的土地上,向上天禱告:“如今大旱,皆是我一人之過,若要降罪,就降在我一人身上吧。”

拾遺子與弟子子墨談及此事,子墨感慨道:“商湯王如此愛民如子,甘愿為百姓承擔(dān)罪責(zé),真是令人敬佩。”拾遺子卻搖搖頭,說道:“商湯祈雨,表面上是為了百姓,實則也是為了自己的統(tǒng)治。當(dāng)時夏朝已搖搖欲墜,商湯剛剛繼位,政權(quán)還不穩(wěn)固。百姓因干旱困苦,若不解決旱情,百姓必然會心生怨恨,甚至可能引發(fā)叛亂。商湯此舉,既是為了安撫百姓,也是為了穩(wěn)定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他知道,只有百姓安居樂業(yè),自己的王位才能坐得安穩(wěn)。所以,他的祈雨行為,看似無私,實則包含著自利的動機。”

子墨思索片刻,說:“原來即使是君王的善舉,也有維護(hù)自身利益的考量。”拾遺子說:“沒錯,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自利是人的本性,即使是身居高位的君王也不例外。”

三、割股章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歷經(jīng)艱辛。有一次,他們在荒山野嶺中斷了糧,重耳餓得頭暈眼花。隨從介子推見此情形,便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湯給重耳喝。重耳得知后,十分感動,承諾若日后能登上王位,定要好好賞賜介子推。

后來,重耳果然回到晉國,成為了晉文公,開始封賞功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介意,帶著母親隱居到了綿山之中。拾遺子與弟子子軒說起此事,子軒說:“介子推割股奉君,如此忠心耿耿,最后卻隱居山林,不求回報,真是難得的賢人。”

拾遺子卻說道:“介子推割股,看似是為了重耳,實則也是為了自己。他跟隨重耳流亡多年,希望重耳能成就一番大業(yè),自己也能在歷史上留下忠臣的美名。當(dāng)重耳封賞功臣時,他或許覺得自己的付出已經(jīng)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或者是因為看到其他功臣爭名奪利,不想卷入其中,所以選擇隱居。無論是哪種原因,他的行為背后都有自利的因素。他追求的是一種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希望自己的行為能被后人稱贊,這也是一種自利的表現(xiàn)。”

四、經(jīng)商章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一起經(jīng)商。管仲家里貧窮,每次分利潤的時候,他都多拿一些。鮑叔牙知道管仲的家庭情況,從不計較,反而認(rèn)為管仲是因為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yǎng),才會這樣做。后來,管仲多次為鮑叔牙出謀劃策,卻都失敗了,鮑叔牙也不認(rèn)為管仲沒有才能,反而覺得是時機不對。

拾遺子與弟子子羽談?wù)撈鸸苤俸王U叔牙的故事,子羽說:“鮑叔牙對管仲真是寬容大度,不計較個人得失,堪稱交友的典范。”拾遺子卻笑著說:“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管仲多拿利潤,是為了贍養(yǎng)母親,這是出于對家庭的責(zé)任,也是一種自利。而鮑叔牙寬容管仲,是因為他相信管仲有真正的才能,希望將來管仲能成就一番事業(yè),自己也能從中獲得好處。他們之間的交往,看似充滿了情誼,實則也包含著相互的利益考量。管仲希望通過鮑叔牙的支持,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鮑叔牙則希望通過幫助管仲,獲得更大的回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本質(zhì),自利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五、移山章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住了愚公家門口的道路,出行十分不便。愚公便召集全家人,說:“我們一起把這兩座山移走,讓道路暢通無阻。”于是,愚公帶領(lǐng)全家老小,每天挖山不止。智叟嘲笑愚公說:“你都這么大年紀(jì)了,還想移山,簡直是癡心妄想。”愚公卻說:“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會增高,總有一天會被移走的。”

后來,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山背走了。拾遺子與弟子子明再次談及此事,子明說:“愚公移山,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毅力,最終感動了天帝,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biāo),真是令人欽佩。”拾遺子卻說道:“愚公移山,表面上是為了造福子孫后代,實則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愿。他不想每天被大山擋住道路,出行不便,所以才決定移山。他的行為是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環(huán)境,這是一種自利的表現(xiàn)。即使他說為了子孫,其實也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其中也包含著對自己家族利益的考慮。所以,不要只看到愚公的無私,也要看到他行為背后的自利動機。”

六、臥冰章

三國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繼母對他很不好,但王祥依然十分孝順。一年冬天,繼母生病了,想吃活魚。當(dāng)時河面結(jié)了厚厚的冰,根本無法捕魚。王祥便脫掉衣服,躺在冰面上,想用體溫把冰融化。過了一會兒,冰面果然融化了,跳出了兩條活魚,王祥便把魚拿回家給繼母吃。

拾遺子與弟子子墨說起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子墨說:“王祥如此孝順,不顧自己的安危,真是難得的孝子。”拾遺子卻說道:“王祥臥冰,看似是為了繼母,實則也是為了自己。在當(dāng)時的社會,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品德,一個人如果孝順,就會得到社會的認(rèn)可和贊揚。王祥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樹立一個孝順的榜樣,讓自己在社會上獲得好的名聲。同時,他也希望通過孝順繼母,改善自己與繼母的關(guān)系,讓家庭更加和睦。所以,他的行為背后,也有自利的因素。他追求的是一種道德上的認(rèn)可和家庭的和諧,這也是自利的一種表現(xiàn)。”

七、埋蛇章

春秋時期,孫叔敖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有一次出去玩,看到一條兩頭蛇。他聽說看到兩頭蛇的人會死,于是就把蛇打死埋了起來,回家后還哭著對母親說:“我聽說看到兩頭蛇的人會死去,我剛才看到了,恐怕以后不能再孝順您了。”母親問他蛇在哪里,他說已經(jīng)埋掉了,怕別人看到也會死。

拾遺子與弟子子軒談?wù)撈疬@件事,子軒說:“孫叔敖小小年紀(jì),就懂得為別人著想,寧愿自己死,也要保護(hù)別人,真是善良勇敢。”拾遺子卻說道:“孫叔敖埋蛇,表面上是為了別人,實則也是為了自己。他知道看到兩頭蛇會死,所以打死埋掉,一方面是希望自己不會因此而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別人不會遇到這條蛇而送命。他的行為既有對自己生命的保護(hù),也有對他人生命的愛護(hù),但本質(zhì)上還是出于自利的心理。他希望自己能活下去,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得到別人的贊揚,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所以,自利的本性在他的行為中也有所體現(xiàn)。”

八、自賣章

春秋時期,百里奚家境貧寒,為了生計,他不得不自賣為奴,來到了秦國。后來,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便用五張羊皮把他贖了出來,委以重任。百里奚果然不負(fù)所望,輔佐秦穆公治理國家,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拾遺子與弟子子羽說起百里奚的經(jīng)歷,子羽說:“百里奚自賣為奴,是為了尋找施展才華的機會,真是有遠(yuǎn)大的抱負(fù)。”拾遺子說道:“沒錯,百里奚自賣,表面上是無奈之舉,實則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知道自己有才能,卻沒有施展的平臺,所以寧愿自賣為奴,也要尋找機會。他的行為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負(fù),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地位和名聲,這也是一種自利的表現(xiàn)。他的自利不是為了眼前的小利,而是為了長遠(yuǎn)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這體現(xiàn)了自利本性在不同層面的表現(xiàn)。”

九、守信章

東漢時期,范式和張劭是好朋友。兩人分別時,范式對張劭說:“兩年后我會去拜訪你,看望你的父母。”兩年后,約定的日期到了,張劭告訴母親,范式會來,讓母親準(zhǔn)備酒菜。母親說:“都過去兩年了,范式說不定早就忘了。”張劭卻說:“范式是個守信的人,他一定會來的。”果然,范式按時赴約,兩人相見甚歡。

拾遺子與弟子子明談?wù)撈鸱妒绞匦诺墓适拢用髡f:“范式如此守信,真是令人敬佩,這種誠信的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拾遺子卻說道:“范式守信,表面上是為了遵守約定,實則也是為了維護(hù)自己的信譽。在當(dāng)時的社會,誠信是非常重要的品德,一個守信的人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范式希望通過自己的守信行為,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形象,讓別人愿意與他交往合作。他的行為背后,也有自利的動機,即追求他人的認(rèn)可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這也是自利本性的一種體現(xiàn)。”

十、焚券章

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個叫馮諼的人,是孟嘗君的門客。有一次,孟嘗君讓馮諼去封地薛邑收債。馮諼到了薛邑,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便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債券全部燒掉了,百姓們都對孟嘗君感恩戴德。孟嘗君得知后很生氣,馮諼卻說:“我這是為您收買人心,讓百姓知道您的仁慈。”后來,孟嘗君被齊王罷免,回到薛邑,百姓們夾道歡迎,孟嘗君這才明白了馮諼的用意。

拾遺子與弟子子墨說起馮諼焚券的故事,子墨說:“馮諼焚券,是為了替孟嘗君收買人心,真是有長遠(yuǎn)的眼光。”拾遺子說道:“馮諼作為孟嘗君的門客,他的行為看似是為了孟嘗君,實則也是為了自己。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行動,得到孟嘗君的賞識和重用,在孟嘗君的門下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待遇。而孟嘗君焚券,表面上是損失了錢財,實則是為了維護(hù)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的行為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馮諼追求的是個人的發(fā)展,孟嘗君追求的是政治地位的穩(wěn)固,這都體現(xiàn)了自利是人的永恒本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天柱县| 桃园市| 湖北省| 贺州市| 邵武市| 博爱县| 临安市| 商都县| 保亭| 龙游县| 蒙阴县| 建宁县| 泽州县| 通渭县| 巴青县| 安远县| 渭源县| 沅陵县| 绥芬河市| 石河子市| 衡山县| 扶风县| 汕尾市| 蒙山县| 双鸭山市| 九龙县| 军事| 长治市| 揭东县| 南郑县| 贵德县| 麦盖提县| 海林市| 阳新县| 莒南县| 汝州市| 高唐县| 山东省| 朝阳县| 泰宁县|